方向阳 张礼涛 郭坤报 鲁吉刚
四肢是骨折高发位置, 骨折损伤程度较轻, 无明显骨折端位移的患者, 可尝试保守治疗;严重骨折或存在明显骨折端位移者, 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以促进骨折端复位, 避免发生畸形愈合、不愈合等不良预后[1]。切开复位加压钢板手术是四肢骨折治疗的常规术式, 但其手术剥离范围大, 术后康复效果欠佳, 因此需进一步优化手术方式, 以改善患者预后[2,3]。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四肢骨折的重要材料, 近年广泛应用于四肢骨折治疗中, 与常规加压钢板手术相比, 该类钢板内固定效果更佳, 优势更为明显, 但其具体应用价值尚有待明确[4]。为此,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骨科收治的120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骨科收治的120 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锁压板固组和非锁压组, 各60 例。锁压板固组男33 例, 女27 例;年龄23~71 岁, 平均年龄(49.66±11.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6.58±3.02)d;股骨干骨折18 例, 肱骨骨折20 例,胫腓骨骨折6 例, 尺桡骨骨折16 例。非锁压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22~71 岁, 平均年龄(49.80±11.0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 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6.93±2.92)d;股骨干骨折19 例, 肱骨骨折18 例, 胫腓骨骨折7 例, 尺桡骨骨折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s)
注:两组对比, P>0.05
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d)骨折部位男女股骨干肱骨胫腓骨尺桡骨锁压板固组60332749.66±11.396.58±3.021820616非锁压组60342649.80±11.096.93±2.921918716 χ2/t0.0340.0680.6450.209 P 0.8540.9460.5200.976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确诊为四肢骨折;符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指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断治疗者;不符合手术指征者;合并多处脏器损伤者;合并其他位置骨折者;危重症者;合并恶性肿瘤或严重骨质疏松症者。
1. 3 方法
1. 3. 1 非锁压组 实施常规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实施消肿操作, 待肿胀程度减轻后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等局部麻醉,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确定患者骨折部位, 确定手术入路, 切开皮肤, 并逐层切开、分离皮下组织, 确保骨折端充分显露, 清理骨折端, 剥离骨膜, 将骨折端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状态, 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全方位固定,检查固定满意后, 缝合切口并包扎。术后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
1. 3. 2 锁压板固组 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消肿操作和术中麻醉同非锁压组;患者取仰卧位, 确定骨折位置, 选择合理的入路方式和切口长度;自身骨折部位闭合后, 采用骨膜剥离器分离深筋膜下软组织, 建立软组织隧道, 选择合适的锁定加压钢板,置于骨折位置, 采用螺钉固定骨折两端, 并加压固定,X 线下观察骨折复位良好后, 螺钉固定骨折部位, 检查固定效果满意后, 缝合切口并包扎。术后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并追踪调查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采用VAS 评估术后24 h、72 h、5 d、7 d 和3 个月的疼痛程度, 评分0~10 分,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剧烈。
1. 4. 2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术后3 个月,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 2009)[5]相关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骨折治疗效果。痊愈:影像学复查显示骨折完全愈合, 关节部位正常, 无成角畸形, 旋转角度<5°, 短缩<5 mm,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无疼痛、僵硬感受;显效:影像学复查显示骨折基本愈合, 关节部位结构基本正常, 成角畸形和旋转角度<5°, 短缩<5 mm, 肢体功能改善, 无疼痛、僵硬感受或伴有轻微疼痛;有效:骨折基本愈合, 旋转角度为5~10°, 成角畸形<5°, 短缩5~10 mm, 活动度改善, 但伴有明显疼痛;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3 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 分别于术前、术后3 个月, 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FMA)评估四肢运动功能, 该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功能2 个维度,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66 分,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34 分, 总分100 分, 肢体功能与评分呈正相关[6]。
1. 4. 4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追踪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切口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固定物松动或脱落、骨不连、肺炎、静脉血栓。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锁压板固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非锁压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非锁压组, 术后24 h、72 h、5 d、7 d 和3 个月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非锁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s)
注:与非锁压组对比, aP<0.05
指标类别锁压板固组(n=60)非锁压组(n=60)tP手术时间(min) 55.73±11.13a 67.13±10.125.8700.000术中出血量(ml) 53.66±8.37a 78.23±11.1313.6660.000术后骨折愈合时间(d)135.03±7.63a143.25±8.365.6260.000术后VAS 评分(分)术后24 h 4.26±1.13a 5.69±1.206.7200.000术后72 h 4.83±1.36a 5.89±1.234.4780.000术后5 d 3.86±1.63a 4.96±1.723.5960.000术后7 d 2.58±1.16a 3.51±1.633.6010.000术后3 个月 0.93±0.36a 1.42±0.397.1510.000
2. 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锁压板固组总有效率98.33%(59/60)显著高于非锁压组的83.33%(50/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
2. 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对比 术前,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和总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 锁压板固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非锁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对比( ±s, 分)
表4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对比( ±s, 分)
注:与非锁压组对比, aP<0.05
项目时间锁压板固组(n=60)非锁压组(n=60)tP上肢功能术前30.23±8.2630.74±7.960.3440.731术后3 个月 55.38±3.25a50.69±5.375.7880.000下肢功能术前20.86±6.3820.63±7.130.1860.853术后3 个月 30.24±3.74a28.56±5.322.0010.048总分术前 51.09±12.13 51.37±11.860.1280.898术后3 个月 85.62±8.27a79.25±7.254.4860.000
2. 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锁压板固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显著低于非锁压组的16.67%(10/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四肢骨折的致伤原因主要为外力击打、机械损伤、高空坠落、交通意外伤等。四肢骨折损伤后对肢体功能损害严重, 需尽早确诊骨折位置及位移情况, 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主要方法, 其中内固定术应用较多, 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7]。常规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是该类骨折治疗的重要方法,加压钢板配合螺钉可有效固定复位后的骨折断端, 治疗效果较好。但加压钢板的固定稳定性欠佳, 部分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脱落等问题, 且术中需要剥离骨膜及周围软组织, 血供受到较大损害, 影响骨折愈合效果, 术后容易出现延迟愈合、骨不连、感染等并发症,需积极优化改进该内固定技术[8]。
近年来, 骨科固定技术和材料发展迅速, 锁定加压钢板成功上市应用, 该类加压钢板可与螺钉形成一个固定整体, 力学稳定性较强, 稳固性大幅度提升, 可有效降低内固定松动风险[9]。同时,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中, 无较大范围剥离骨膜, 创伤相对较轻, 且操作简单, 术中出血量少, 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10]。四肢骨折相关文献报道显示, 锁定加压钢板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端愈合速度快等优势[11,12]。本研究发现, 锁压板固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非锁压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非锁压组, 术后24 h、72 h、5 d、7 d 和3 个月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非锁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锁定加压钢板可优化手术操作, 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 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追踪患者疗效显示, 锁压板固组总有效率98.33%(59/60)显著高于非锁压组的83.33%(50/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 个月, 锁压板固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非锁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提升骨折固定效果, 改善患肢功能, 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本次研究还发现,锁压板固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显著低于非锁压组的16.67%(10/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术后切口感染、骨不连、固定物松动或脱落等并发症显著减少, 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降低不良预后风险。
综上所述, 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固定效果可靠, 疼痛程度较轻, 且手术出血量少, 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患者康复进程加快, 进一步提升患肢功能恢复效果, 治疗效果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