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对策

2023-11-06 23:23:23刘贤锋
农技服务 2023年9期
关键词:乌当区中药材资源

刘贤锋

(乌当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贵阳 550018)

乌当区地处贵州省贵阳市环城林带,全区国土面积6.83 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仅1.00 万hm2[1]。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乌当区着力构建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及林下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在国家严控耕地“非粮化”大背景下,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仅能通过林下自然环境条件提高中药材品质,也能充分利用辖区内林地资源空间,有效解决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占用耕地问题,推动当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乌当区现有林下中药材种植234.334 5 hm2,主要分布于百宜、新场、羊昌、新堡、水田、下坝等乡(镇),种植的品种有铁皮石斛、黄精、草乌、葛根、牛膝、天麻、重楼、白芨等,其中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铁皮石斛218.7 hm2、黄精10.33 hm2;全区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的企业、合作社共计3家。为促进乌当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对乌当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 乌当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优势

1.1 生态环境优势

乌当区地处北纬26°32′~26°55′,东经106°26′~107°03′,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部片区地势平缓,东部片区地势起伏较大,大部分海拔在1 100~1 400 m,最高海拔1 659 m,最低海拔872 m,相对高差787 m。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6 ℃,年降雨量1 179~1 271 mm,无霜期291 d,年均相对湿度83%,年均日照时数为1 160 h。乌当区喀斯特地貌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温和湿润的气候以及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多样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引种、家种各种中药材。

1.2 品种资源优势

乌当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中药材品种,区内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质量好,是贵州省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据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试点)普查,全区共探明野生中药材品种资源1 058 种,已种植开发47 种,规模化开发18种,包括天麻、铁皮石斛、红土茯苓、杠板归、苦参、丹参、三颗针等名贵稀有中药材,占贵阳市中药材品种的53.4%,占贵州省中药材品种的22%。

1.3 林地资源优势

乌当区森林覆盖率达59.73%,位列贵阳市第一。据调查统计,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森林面积达4 341.462 hm2,其中适于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面积为851.865 8 hm2,已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234.334 5 hm2,仅占可用面积的27.5%,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空间非常大。

1.4 政策支撑优势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乌当区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为推进林草中药材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林下中药材产业种植规模达到450万亩,野生中药材保育扩繁面积达到230 万亩”;202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重点任务中,要求围绕石斛、黄精、白及、淫羊藿等优势单品建设林下中药材五大产业带;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印发的《贵阳贵安深入推进“五林”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把“积极发展天麻、黄精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乌当区政府也在《乌当区“十四五”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林下仿野生铁皮石斛、天麻、黄精、白芨、重楼等为主的林药产业,到2025年林药森林资源利用面积达5 000 亩以上”。2023年乌当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把大力发展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纳入了政府工作年度目标,要求区属各部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并着力推进该项工作[2]。

1.5 林地资源优势

乌当区作为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制药产业。据统计,全区现有健兴药业、新天药业、威门药业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0 家,医药企业持有药号149个,拥有专利93个,48条生产线通过新版GMP 认证,在产药品112 个,其中产值十亿元以上产品1 个,亿元级产品9 个,经贵州省认定的医药名牌产品18 个,纳入国家基药目录产品14 个,进入医保产品25 个。已形成的医药制造产业集聚集群为辖区内发展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为发展“定制药园”奠定基础。

2 乌当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欠缺科学规划

农业产业稳定、高效及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制定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规划作为决策依据,达到促进资源优势最大化,促进集约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促进品牌创建等成效。然而,乌当区尚未制定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经营主体和农户在发展产业时缺乏科学引领,往往不能全面考虑资源、技术、加工、市场等诸多因素,生产经营决策具有一定盲目性,增大了产业发展风险,同时制约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2.2 资金投入不足

乌当区现阶段发展林下经济,政府投入部分主要依靠省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市、区财政投入较少。据统计,2021—2023年乌当区仅获省级资金投入367.31 万元,而用于支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金仅10 万元,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距甚远。加之产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实力不强,自有资金投入有限,同时难以争取社会资本参与,融资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限制,致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乌当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种植技术缺乏

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其种植、采收和初加工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乌当区区域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等适合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生长,决定了不同产区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存在差别。由于乌当区规模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较晚,对适宜当地林下种植品种的培育以及对土地选择、栽种定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控、产地加工、储存运输等关键或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不足,导致技术的可复制性、可操作性不强,未形成成套的规范化种植和加工技术;同时,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当地的多为老弱妇幼群体,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弱,共同导致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往往自行探索,或依据传统经验,甚至直接套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存在失败风险,导致低产乃至绝收,也影响其他企业和农户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产业推广受限。

2.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乌当区森林资源多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生产设施也不完善。由于基础建设涉及农业、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科技等多部门,但相关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统筹和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合力,往往导致人、财、物等资源分散和使用效率较低,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2.5 产业化程度不高

乌当区林下中药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林下中药材种植以小规模散户为主,缺乏产地初加工设备和技术,大部分中药材以原始产品销售,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现有中药材林下种植企业仅3 家,规模和实力有限,且未和农户形成技术培训、加工服务和市场导向的联合体,产业带动能力弱。其余分散种植农户种植技术不高,风险抵御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加之种植品种多,单品规模小,缺乏主导产品,特别是缺乏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药材,资源开发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尚未实现集约化,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2.6 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乌当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其中部分物种蕴藏量还较大,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时因某种药材品种价格上涨,部分药商对野生资源无计划地盲目高价收购,诱使种植户放弃“挖大留小”的原则进行毁灭性采挖,导致重楼、天麻、白芨等药材品种的野生资源已有濒临灭绝的危险。政府有关部门虽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林地监管以及野生保护抚育等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投入及保护制度,在保护上中药材品种资源与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 乌当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对策

3.1 深入调研,科学规划

区属自然资源、农业、发改、科技等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各区域气候、土壤、植被、药材资源等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种植传统、加工和市场条件等实际,在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精心布局和科学谋划,在有效衔接其他专项规划基础上拟定切实可行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3.2 依托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

一是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乌当区优惠政策和优势资源,重点引进资金雄厚、带动能力强的种植、研发、加工企业参与产业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各级支持政策,积极向上、向外多渠道争取资金,用于种苗培育、示范种植、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及配套管理等。三是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以奖补或贴息的方式带动经营主体和农户加大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四是整合各部门相关资金,并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形成合力,加强林下产业道路、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3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首先是培育龙头企业,根据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精准招商,引进有实力的目标企业;同时,加大对辖区内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着力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制定扶持政策,实现精准扶持,做大做强领军力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其次,积极推动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和发展,支持农户依法以资金、林木、林地、劳动力等形式出资或折资折股入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所得收益按股份进行分配,并按照农户自愿有偿原则,依法通过林权流转、租赁、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分散的林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通过经营主体持续的示范和带动,不断提升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整体规模效益,促进产业发展。

3.4 强化科技支撑,培养技术人才

利用乌当区位于省城近郊的区位优势,支持和鼓励企业依托贵州省内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技术力量,围绕铁皮石斛、黄精等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开展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实现产学研高度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对接省、市专家团队,对全区林下中药材种植进行指导,并对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基层技术应用推广及管理人才[3],并逐步建立一支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队伍。

3.5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托乌当区内国有林场并联合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建设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圃,开展种质资源繁育、回归及驯化研究。同时,依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保证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和再生,保障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乌当区中药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中药材促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18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乌当区委离退局举办健身气功培训班
晚晴(2017年5期)2017-05-23 23:40:01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