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研究

2023-11-06 19:48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1期
关键词:幼儿园教材幼儿

李 晴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让孩子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重视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积极建造一大批合格幼儿园,更是需要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其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学习与发展在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课程是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对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和艺术素养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教育课程在学前专业培养中地位愈益重要

音乐是激发幼儿智慧和活力的源泉。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良好个性品质等,对幼儿自我调控、注意力、创造力等学习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幼儿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引导者,是幼儿和教育之间的重要桥梁,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合格、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折射到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意味着学前音乐教育课程在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意味着必须不断完善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提升本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学前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低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入学前的音乐水平是零基础,在入学后的音乐课程中,既要注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音乐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学生本身对音乐毫无兴趣,繁重的学习,让原本零基础的学生望而却步,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存在先天性音准缺陷、肢体不协调、节奏不准确等问题,课程训练难以见成效;再有,大部分音乐课程的开设时间只有1~2个学期,学生音乐基础差,授课时间短,课程效果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结课后依然不懂识谱,唱歌跑调。声乐、钢琴、舞蹈课都是集体授课模式,全班大课或分小组上课,学生水平程度不一,教师受到课时、人数及课程目标的限制无法做到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水平普遍不高。

(三)学前毕业生无法完全胜任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错位[2]。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忽视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也缺乏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的针对性调整。毕业生的音乐能力,仍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实际要求存在巨大差距,无法完全胜任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体制不完善,学生音乐基础薄弱

我国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方式与其他普通专业无异,只要求通过高考文化课分数线,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考试,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时,所填志愿专业并非学前,而是服从专业调剂才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这种情况下招收上来的学生,音乐基础相当薄弱,绝大多数学生音乐理论及技能水平完全零基础,入校学习非常吃力。面对艺术学习,他们无论从情绪、方法或是创造性上都具有一定的压力和困难,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3]。有些学生对音乐起码的兴趣和热爱都没有,这都给入校以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增添了很多困难和压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音乐课程目标偏离专业需求,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我国高校本科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目标分两种情况:一是沿用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体系,高度重视学生音乐水平专业化的培养与训练;二是侧重学生学前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培养和灌输,忽视技能教学。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音乐能力培养需求,学生毕业后缺乏音乐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本科学前音乐课程都是参照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来设置的,开设音乐课程有音乐基础理论、声乐、钢琴、舞蹈、音乐欣赏、视唱练耳等,内容大同小异,只有程度稍有降低,无法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离。

(三)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音乐教材单一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没有从事幼儿园教学的实践经验。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容易侧重音乐知识理论的讲授,过度强调音乐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例如声乐课单纯强调专业发声方法、高音的技巧处理,忽略了幼儿歌曲的演唱指导;钢琴课重视练习曲、乐曲的弹奏,忽略了对幼儿歌曲的即兴弹奏和分析;舞蹈重视基本功和成品舞的学习与模仿,忽略了幼儿舞蹈的编排创新等,都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实践脱离。

学前音乐教材方面,目前,专为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提供的音乐类教材都是以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专业理论为主。乐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专业课适用教材严重缺乏。目前关于音乐教材的使用分两种情况:一是衍用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教材,教材内容中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程度较高,既不适合本科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情况自行编写教材或查找应用资料,但使用过程非常麻烦,也不够规范。

(四)音乐教学模式固化

1.授课方式传统。高校本科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授课时数较少,大部分音乐基础理论课只开设一个学期,专业技能课开设一学年。对于音乐基础几乎为零的学生来说,这些课时远远不够。目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人数普遍在40~50人,课程开设时间内每周每门课的课时量是2课时,教学组织形式为大班集体课。根据声乐、钢琴等专业课程的特点,在2课时内面对众多学生,无法对每名学生的发声方法、演奏技巧一一点拨纠正,课堂效果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堂要求。

2.教学方法陈旧。大部分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强调以教师“教”为中心,教师授课“一言堂”,新媒体等新兴技术应用较少。枯燥的理论满堂灌和技能技巧的单一训练使课堂氛围索然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更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评价还是遵循传统的评价方式,用期末考试的分数来终结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单纯的结果性评价。传统死板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测评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水平,也容易造成学生针对性准备考核内容应付过关的侥幸心理。

三、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措施

(一)改革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既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要改变学生音乐起点低的现状,必须改革招生方式。招生方式适宜采用文化考试和艺术素质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增加专业面试环节,面试内容以高校本科学前教育的专业要求为依据,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或音乐潜质。比如声乐要有起码的音准概念,舞蹈要具备基本的肢体协调能力,尤其钢琴一定要有弹奏基础,才能在入学后的有限课程和课时内,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合理设置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学前特色

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高校本科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从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看,应该充分体现专业特性,体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体会音乐的情感,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钢琴弹奏技巧和舞蹈表现,有能力组织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三是注重学生音乐创造性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重视学生基本的改编、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运用音乐手段和素材根据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需求进行简单的音乐编创,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加强音乐课程建设能力,满足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诉求

1.整合音乐必修课,提高教学时效。根据目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少、学生多、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状,在音乐课程中将原来设置的音乐基础理论、声乐、钢琴、舞蹈、音乐欣赏、视唱练耳等多门课程,整合为以声乐、钢琴、舞蹈三大基本音乐技能课程为依托,课程之间横向联结,融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为一体的综合实践类课程[4]。

声乐综合课程。整合内容包括科学发声训练、声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声乐作品赏析、儿童歌曲欣赏与演唱技巧、儿童合唱作品赏析与演唱、儿童歌曲创编等。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要求,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唱法,而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实际需求,拓展学生对幼儿歌曲各种形式、体裁、风格的掌握和创编。

器乐综合课程。整合内容包括音乐基础理论、器乐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基础、幼儿打击乐、歌曲即兴伴奏、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编配等。音乐基础理论内容,以服务于实践为准则,音符、时值、节奏可以结合钢琴弹奏技术和理论基础深入;调式、调性、音程、和弦可以结合歌曲即兴伴奏和幼儿歌曲的编配进行。

舞蹈综合课程。整合内容包括舞蹈作品鉴赏、舞蹈基本功训练、成品舞的学习与模仿、幼儿舞蹈赏析、幼儿舞蹈创编等。可以相对降低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要求,在丰富内容的体验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体态律动的感受和热爱。

2.开发本科学前音乐教育教材,提升教材服务水平。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符合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又要满足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需求。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三方面的原则:第一,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适当选一些学生熟悉、感觉亲切又符合现代气息的乐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培养定位是幼儿园教师,所以在乐曲的选择上增加一些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中的素材,例如优秀儿歌、儿童民间歌曲、儿童合唱曲、幼儿歌曲即兴伴奏、幼儿歌曲钢琴版等。第二,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教材还应重视挖掘学生的创新水平,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幼儿音乐创编的机会,满足专业需求。第三,知识技能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加入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环节,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改进音乐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高校本科学前音乐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到轻松愉悦,体验音乐魅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应该大胆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及学生作品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合作学习、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单独辅导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环境,增加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

2.加强音乐实践环节,整合知识和经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把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艺术教学活动。例如技能技巧大比拼、音乐知识抢答比赛、幼儿舞蹈创编比赛等,在活动中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锻炼学生的具体应用和表现能力,使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得到整合与转换。

(五)探索音乐课程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整体发展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音乐教育评价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感受,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评价学习主体。同时尊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评,避免“一刀切”,为学生树立自信,促进更好发展。

在高校本科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内容要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从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到音乐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的把握,从音乐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都属于音乐评价的内容。音乐评价成绩可以分为平时表现、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多次考查。平时成绩是指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提问、完成作业情况、课外练习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记录,重点是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音乐能力提升的督促和检验。将音乐评价分为多次的过程性考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者也要开拓创新、加快步伐迎接挑战,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积极探索改革招生方式、完善课程体系、完备教学方式。尊重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新时期学前教育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教人才。

猜你喜欢
幼儿园教材幼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教材精读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