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以“劳”促全 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杨 静
[中国海洋大学]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赓续劳动教育精神血脉,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还应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让他们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实干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汇聚强大正能量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就在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如何深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中国海洋大学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工作方向,结合学校文化积淀和青岛地域特色,通过系统谋划、逐步推进,探索性构建培养时代新人的高质量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朝着以“劳”促全的目标大步迈进。
由分管教务和后勤的校领导牵头,由后勤保障处联系教务处,成立劳动教育课程研讨组;由后勤党委联系相关学院党委,成立劳动实践岗位研讨组,全面构建“2+N”后勤劳育队伍建设模式,即以两个研讨组牵头课程和岗位设计,着力推进劳育品牌建设,打造“以后勤职工为主,为社会化选聘为辅”的N名教师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并通过“外带内、老带新”的形式,让更多的后勤职工加入到教授劳动技能队伍中来。
在梳理、整合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设了劳育类通识选修课程。首期开设两类3门课程,每门课程12.5—24课时不等、0.5—1学分不等,内容涵盖厨艺、茶艺、急救与自救等生活常用劳动技能,并根据同学们对技能的接受程度进行了由易向难的循序设计。劳育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青岛风物特产,对劳动课进行统筹实施,设置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中国茶文化与实训”课在校内、外各有实习实践基地一处,其中校外选址更是脱离了学校自发组织层面,充分利用社会优质企业资源,直接选址在有机茶基地,将识、采、制、品等相关实训环节进行整合,实现研学一体化。此外,校内也设置了“海大味道”饮食文化与实践课教学基地一处,结合学校海洋文化积淀和青岛地域特色,在理论教学和烹饪实训中添加了学校餐饮文化、海鲜制作等内容,让“海味”与经典鲁菜在同学们的厨具下碰撞出独具魅力的火花;对校内茶园进行系列改造,开设劳动基地一处,联合学院组织学生开展采茶义务劳动年平均500人次。
设立后勤劳动教育公益岗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强化分类施策,加强劳动体验,强化志愿服务,以统一集体劳动、个人分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觉行动、自己动手,参与到校园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和秩序维持中来,参与到食堂、超市服务甚至计财工作中来,让同学们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更让同学们在劳动中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躬身修行中精益求精。
学校教务处设置专项劳育经费,并将劳动教育投入纳入年度经费支出计划,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硬件设施与实践平台建设等提供充足经费支持;多方面强化劳动安全保障,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特别对烹饪教学基地进行了改造,升级了卫生和安全防护措施。
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通过网站、新媒体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同学们认识劳动对培养自身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并能积极参与劳育课程、能主动配合各项劳育活动。
明确初心和使命,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的新变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在劳动中培植情怀,让中国海大学子在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一个全新的生命姿态,这是海大后勤回应历史、时代和社会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