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路径探析

2023-11-06 07:21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党员大学生教育

徐 杨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路径探析

徐 杨

泉州师范学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越发彰显出重要意义与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紧迫任务。本文剖析了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全员参与的学习型党员教育队伍、搭建协同联动的大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党员继续教育模式,是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路径的实际举措。

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路径

大学生党员教育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愈来愈占据关键地位[1],它主要包含党员纳新教育和党员继续教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工作能力、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意识弱化

大学生党员正处于思想成熟和身体成长的青年阶段,身上有普通党员要求进步的共性,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在继续教育上,大学生党员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和意识弱化。一是入党动机不端正,出现了随波逐流、增加就业筹码、父母压迫等不同情况的入党动机。二是服务意识淡化。主要是部分学生忽视党员责任和义务,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呈现“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转正后不干”趋势,极大损害大学生党员应有的先进形象。三是理想信念模糊化。受西方发达国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出现偏差,滋生严重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严重脱节,导致理想信念空白,精神“缺钙”。[2]

(二)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够

专职从事党员教育和培训的教师较少,一般由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职,由于他们日常工作繁琐、精力有限,无暇对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创新,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惯性,应试型教育、守成性教育根深蒂固,很难达到塑造和修饰思想观念的目的。新入职辅导员对学校党务工作不够了解,对学生党员思想把握不准,对社会热点和时事焦点理解不到位,导致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更多、更好、更新的思想,难以成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灵魂工程师。

(三)缺乏持续有效的继续教育培养机制

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学校各二级学院党校培训、学校党校培训、结业考试考核等多重教育考核关卡,但在成为党员之后,类似于发展考察阶段的理论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相对缺失,有些只是依托支部“三会一课”等进行学习教育,有些学习教育不及时,个别基层组织对“三会一课”存在形式主义,不能实现党员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现象。[3]另外,学习内容重理论灌输轻价值渗透,理论偏向性十分明显。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正义感,富有热情心,关注时事热点的群体,渴望长者的分析解读又无处咨询,这对大学生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来严重挑战。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00”后大学生有着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个性的显著特征,具有新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也有着理想信念相对模糊、政治立场相对不坚定、抗腐蚀能力相对差的风险,容易成为虚拟世界思想文化的靶子,被不良的信息殖民。这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不小的挑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尚未牢固坚定,在学习生活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容易放松要求,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发展的现象。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主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求

当今社会大环境风云变幻,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变化,国内社会也在寻求突破,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这给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增加了困难和挑战。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加之当前社会多方利益冲突,社会思潮多元化,高校教育者的工作不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大学生的理想认识、情感追求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诱惑和困扰,容易发生偏差。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重要的一份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力量,他们的发展就是国家未来的发展,要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增强对新形势的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做更多的准备。

(二)满足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

现如今大学生群体都已经是“00后”,他们未经历过内忧外患的革命年代,也未曾体验过饥寒交迫的发展艰难期,在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感等方面相对薄弱,总认为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做好学生职责就是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甚至有些高年级党员面临着专业学习和就业实习双重压力,放松了对自己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追求。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入党前后差异化和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弱化等问题。

(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要部署的内在需求

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政治高度赋予从严治党的引领作用和根本保障作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先进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要加强组织领导,将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建设高素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4]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对组织领导、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和作用发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标准。[5]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是完善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科学性和长效性,是对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精准把握,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基础保障。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全员参与的学习型党员教育队伍

1.加强党员教育主体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校要培训一支师德高、业务精、专业强的党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党员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专职化。其次,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思想,自觉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镜子,用自己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感召学生。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口前移,更加关注了解党员教育客体的现实需求。

2.增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意识

一要提高大学生党员“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要鼓励大学生党员养成持续良好的学习惯性,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仰。二要积极发挥大学生继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党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大胆发表学习心得,鼓励深层次学习,增强其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社会化发展进程。

(二)搭建协同联动的大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平台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主动占领新媒体网络新阵地,积极搭建协同合作、多方联动的网络教育平台,让教育信息具有更快的传递速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性。[6]

1.打造微平台

一是建立党员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网络新媒体共享性和丰富性优势,整合社会上、各个高校范围内的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建立和完善学习教育资源库,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二是建立互动交流平台。提供一个网络新媒体平台让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生党员之间能够即时交流互动,交流思想,交流心得,大学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平台上进行深造学习,实现精神家园再“充电”,理想信仰再“补钙”,确保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从传统教学向微媒体平台的纵向延伸。三是建立监督考核平台。利用网络新媒体透明性和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增加信息发布、查询、统计、反馈功能,建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追踪、监督、考核、回访机制,进一步扫清党员教育工作的盲区。

2.创新微内容

一方面可以针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焦点进行筛选和剖析,挖掘新时代先进典型,在讲好时代故事的同时,对党的知识、党的方针、党的路线等重要理论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真正做到铭记在心里、烙印在脑海里,切实提升党员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增强党员教育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即时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党员朋友圈”“党员论坛”“党员贴吧”等,提高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党员在讨论过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外,还可以在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上多下苦功,如发布一些红色影视、歌曲,设计开发红色益智小游戏,让党员在“娱乐”过程中接受教育。

3.扩大微影响

依托党员网络教育平台,搭建协同联动的大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平台,积极抢占思想领域制高点,迅速形成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扩大网络阵地的微影响,帮助学生党员和“粉丝”提高思政素质涵养和牢固理念信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的引领作用。将知名党员校友、在校表现突出党员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图文视频形式展示在新媒体上,用身边事、身边人、身边例感染在校学生,增强大学生党员在朋辈影响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员教育成效的最大公倍数。

(三)创新党员继续教育模式,强化教育长效性

1.创新党员继续教育模式

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牢牢把握在校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战场还是在课堂这一原则,充分利用课程设置主场优势,让继续教育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强化素养。二是建立党员继续教育社会实践体系。实践教育是一种互动性教育模式,以实践活动培养党员的宗旨意识,促进学生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实现党员继续教育从理论灌输向价值渗透和情感内化的转变。三是建立党员继续教育导师机制。党员导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特点和个性需求,在思想、学业、生活、身心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真正达到大学生学员的个性化教育,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困惑,真正落实“全员育人”要求,构建大学生党员立体化教育生态局面。

2.完善保障机制,保障教育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应当逐步完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垂直管理模式,逐级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院党组织、学生党支部贯彻落实、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发展的工作生态环境。要将落实党员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重点,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要切实抓好基层组织是“神经末梢”的工作职责,发挥基层指挥部作用。[7]二是加强导向管理。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选择的十字路口,需要加强导向管理。既要鼓励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探索的宽度,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学习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党员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有章可循,引导他们在面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能够自觉提高抵抗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能够辩证看待事物,认同主流价值,最大程度上保证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有量又有质的实施开展。

[1]陈瑞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 (20): 103-104

[2]李美娟.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5):92.

[3]胡建松.新时代高校如何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No.626(11): 58-60.

[4]沈娟.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21,No. 156(01):57-60.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教党〔2017〕8号.

[6]毛曦,张鸿来,王磊,赵丹.大学生党员“4+1”教育培养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06): 35-37

[7]陈周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三结合”模式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2,36(01):47-50.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党员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党员向我看
题解教育『三问』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