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新文科”建設为背景,通过对钢琴课程与民族文化交叉融合式教学深入探索音乐与文学、哲学、美学、思政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钢琴专业跨文化、跨学科、跨技术、跨地域发展,同时拓宽专业学生及演奏者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心、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文科”;民族元素;钢琴教学;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3
一、“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对钢琴教学的影响
中共中央于2018年8月提出“新文科”概念,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以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从而打造文科“金专”并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钢琴课程与民族文化交叉融合式教学是新文科背景下的一种模式并为艺术、音乐包括钢琴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科交叉互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钢琴课程的适当改革,能更好地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文化语境下的钢琴演绎
当前,需要对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判断、重建并寻求具有智慧深度的音乐教育和实现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文化理解并促进“新文科”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演奏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提升音乐、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科强度与学科优越价值。
在新文科建设推动下,应加强文学与艺术的推进从而使演奏和教学摆脱单纯的技巧研习和感性认知,建立起从文本分析到演奏阐释的钢琴演奏和教育理论路径。
(一)发展现状
钢琴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其传授演奏技巧的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高校专业教师作为一名教育推进者,需要积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在学科融合之间挖掘新材料并提出问题,推动学科良好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使演奏者全面学习可以将音乐史、钢琴艺术史融入课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
作为钢琴专业学生要将知识、技能和理论探究融为一体,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增强演奏者对音乐的感悟与审美,更深层次地进行音乐传承。表演者既要在熟练的技巧上找到与自身审美水平相适应的作品,又要通过自身的审美修养,选择相应的审美水平。
笔者认为,演奏技术与音乐素养不容分割。作为专业院校的学生必须认识自身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展现自身才华与提高钢琴演奏能力的同时,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钢琴演奏作为媒介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二)探索意义
新文科的“新”就是要强调学科交叉,在学科边界上形成与拓展新的知识领域,尤其是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文理交叉。作为文科来说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而艺术学科的发展必然需要倚靠文学的积淀并融入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哲学、美术、舞蹈的支撑使文学、艺术齐驱并进共同发展。例如,现在许多改编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活跃在音乐的舞台上,钢琴演奏作为艺术领域的核心课程其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演奏音符,更多的使演奏者领略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并传递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演奏者需要多学习中国作品背后的精髓,改变以往倾向于演奏技能、音乐表达的单一思维方式实现演奏者在娴熟地掌握作品技巧的同时从而游刃有余地表达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韵味。
(三)钢琴艺术的文化特征
“音乐作为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其发展总是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变迁相联系[1]。”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作曲家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将钢琴作品的内容与不同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及个人思想进行融合体现出了“中和”的文化内涵,“和”乃“和而不同”,在《左传》中亦有记载。晏婴将“和”比作羹,羹中包含多种不同食材,混于一碗,尝起来却分外美味。而“同”似水,虽可容纳万物,但流水定会稀释物之本性,终被同化为一种物质[2]。如今中国音乐的发展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扬弃”,如在钢琴曲《皮黄》中,作曲家巧妙地将“板腔体”与西方变奏曲式结构渗透在一起并抓住了“西皮”与“二黄”各自不同的音乐结构特点并贯穿在旋律与和声中,构成了一曲生动的京剧声腔的意境。
三、“新文科”背景下《努玛阿美》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努玛阿美》的含义
哈尼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音乐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在哈尼族的《创世史诗》中所描述的“努玛阿美”是一个有着清澈见底望不到边的有水的地方,哈尼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自己的后代。
作曲家张朝为表达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与美好畅想便写下独奏曲《努玛阿美》,《努玛阿美》是张朝“土风集”中的代表作之一。他写土风,是因为原生态的野性活力赋予了我们最鲜活的生命力与最乐观的精神,使红河哈尼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因此,在学习这首作品过程中,演奏者在传统技术训练之外拓展钢琴演奏技术的同时,还要从作品中理解民族精神内涵体会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中西音乐文化融合
1.地域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与西方钢琴音乐有着各自的历史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这两者的创作技法、音乐的表现形式、演奏方法都各不相同,西方钢琴音乐在创作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强调作品结构的比例均衡,旋律层次清晰可听[3]。而中国钢琴音乐加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调式彰显不同地方的自然、风俗、文化使得钢琴音乐能够和传统乐器融为一体,把地域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李吉提教授所言:“有时候混血儿也是很漂亮的”[4]。
《努玛阿美》前25小节的慢板旋律,蜿蜒起伏的旋律线条犹如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在修建中高度遵循“森林-溪流-村寨-梯田”的四度同构。开头A段(1-8小节)像梯田修建中的森林,B段(9-17小节)进入溪流,从18小节开始到26小节将A段移调到#f羽雅乐上重新陈述,就像修建梯田时又回到了村寨(见表1)。
在慢板部分的第2小节左手由小三和弦构成,随着右手中声部A音的加入与左手和弦低音形成一个六度关系在听觉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在第3小节左手#F音像是跌落到了人生峡谷,整个乐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风貌又寄托了作曲家的思乡之情。
在38小节开始的快板主题(见谱例1),作曲家把这部分视为“生命的觉醒”[5]。在快板主题37小节到48小节左手纯五度一直持续,而39小节的右手#G-#D-#G几个音开始犹如哈尼族居住的山顶,就像哈尼族的迁徙把房屋建立在半山腰,依山势开垦梯田,依山势建村立寨,更像“高耸入云”的哀牢山敌人不会来侵袭,是敌人过不到的顶峰。
2.民族器乐的模仿
作曲家张朝曾在访谈中提道:“精神是民族的,但表现手法一定是世界的,就像放风筝,风筝飞得再高线也不能断,这股线就是我们的民族性。”
在《努玛阿美》第111-114小节,模仿云南民间弹拨乐器四弦的声响和神韵,传统的彝族四弦琴多为四弦九品,定弦为内弦二根同音,音高为d-a或c-g,内外弦为纯五度关系(一些特定的曲子,也有纯四度定弦),在作品《努玛阿美》第112小节开始右手旋律向下数最后一个音?F到下一小节第一个音?C正好为纯四度关系,随后左手也加入了纯五度音程?G-?D,这正好体现了彝族四弦琴的特点。作曲家以钢琴为媒介用丰富的曲调模仿乐器的音色,诉说着许许多多语言无法表露的心声。
(三)教与学的“新”探索
1.教学价值——了解哈尼族的民族舞蹈
哈尼族舞蹈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具有浓郁原始风格的舞蹈,如扇子舞、铓鼓舞、罗作作、木雀舞、碗舞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在棕扇舞配乐演奏的曲调中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在节拍方面,常见使用的节拍有单拍子的2/4拍、3/4拍以及复拍子的4/4拍和无规则的2/4、3/4混合拍。二是在节奏方面,除常规节奏使用外,频繁使用的节奏为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在《努玛阿美》这首钢琴作品中,舞蹈元素是听众最大的感受,而这些舞蹈的节奏韵律渗透在作曲家所创作的每一个细小的音符、动机或旋律中。例如,第二部分五部回旋曲式中运用了大量的复合节奏,如 3/8、5/8、6/8、9/8 拍等。所运用的变换节拍模仿了哈尼族棕扇舞音乐特征,不同节奏相互重叠在一起不断交替变化,使音乐充满律动的同时让人始终捉摸不透节奏的变化规律,丰富音乐层次。
在棕扇舞的音乐演奏过程中,各打击乐器的节奏均以牛皮鼓领奏的节奏为准或相同,节奏常见于以四分音符为拍点的单一规整节奏及散拍子的自由节奏形态,一般散拍子出现在各类曲调的开头和结尾处,根据舞者或演奏者情绪需要,其速度、力度均有所变化和对比。作曲家在钢琴上运用了#G-#F的小七度音程模仿鼓点节奏,为54小节开始棕扇舞节拍增加了紧凑感。
在这段音乐中,专业学生在演奏学习和弹奏作品时需作相关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探究,以便更好地诠释作品的情感,贴近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2.艺术价值——把握演奏中的音乐意境
音本无形,画本无声,对于音乐而言钢琴是媒介,在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要谱写出有形且流动的声音,画家在绘画时要绘制出一种有声有感有韵味的笔墨。而“白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用最简洁概括的笔墨,不加任何色彩地烘托渲染形象,无论是描绘人物形象还是高山流水都是“形似”与“神似”完美结合的产物。
在“慢板”乐章中,作曲家融入了众多山水画的意境,使旋律衬托出哈尼族哀牢山的“巍峨”。例如,在音乐的发展中,右手织体由连续的三连音(见谱例2)构成描绘云南峡谷由远到近由“模糊”到“清晰”的意象,恰似中国画中“白描”的画法,既朴素简洁又概括明确,不施色彩的特点。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需要演奏者把握意境中的空间感,又要弹出虚实的强烈对比。
3.增强民族音乐认同感——正向引导思政元素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钢琴作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整体的审美观念和浓郁的中国美学气质。
作曲家張朝在创作《努玛阿美》时将红河地区哈尼族、彝族独特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调式与钢琴这一“舶来品”完美结合,同时巧妙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将横向进行的五声调式音乐材料作纵向叠置并用纯四纯五度模仿民族乐器四弦,给听众带来了不同的民族音乐韵味。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全新的时代,钢琴演奏者同时也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当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传播中国价值观并将蕴含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传递给听众。以学习钢琴作品《努玛阿美》为契机,将音乐与课程思政作为沟通的纽带,使听众及演奏者更加广泛地接受和鉴赏中国钢琴音乐。
在弹奏这首作品时演奏者应发掘作品背后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文艺手段增强演奏者的思想政治意识,并推广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会少数民族热闹的节日氛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
四、结束语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使文科与艺术学科呈现出更加深刻的联系,给予了民族音乐与钢琴教育新生命。全文在“新文科”特征基础上对钢琴独奏曲《努玛阿美》进行了音乐解读和思政理念分析。在今天,中国民族音乐为西方作曲技术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灵感,民族舞蹈、器乐的神韵移植在钢琴作品中,使其既展示了民族精神又放射出七彩光芒。中国钢琴音乐需要结合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去实现中西文化交融与沟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钢琴艺术文化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陈思君.《哀牢狂想》中的“和而不同”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2020(17):90-92.
[3]王珺.结构史视域下的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4]姜小露.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及其相关研究读后[J].音乐研究,2017(02):123-128.
[5]李小银.音乐的“爱之路”——当代作曲家张朝《努玛阿美》访谈记[J].音乐生活,2022(10):4-8.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音乐与钢琴教育的交叉融合性研究——以《努玛阿美》为例”(项目编号:SJCX22_1016)。
作者简介:敬思汐(199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钢琴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