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的实践进路探析

2023-11-05 16:46梁永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国际传播

梁永涛

摘 要: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为国际受众读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之道提供了新的叙事内容和文化积淀,也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了稳定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新时代答好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考卷,取得国际舞台话语主动的优异成绩,要在叙事编织、话语构建、舆论引导、效能影响上持续发力,把握全球叙事中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逻辑,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纵深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立体化传播渠道,健全伟大建党精神受众定位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感召力、说服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3.023

中图分类号:D261;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129-06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1]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是我们面对新征程光荣使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内在要求,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于新征程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和宣传的重要着力点,就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实践力量转化,“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好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工作。

一、叙事编织:把握全球叙事中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逻辑

讲故事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也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展现国家形象的最佳方式。“故事驱动国家”,即某国的故事传播越广,国际社会对其越熟悉,认识越接近真实客观的形象。“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2]以原创性概念、范畴、表述为基底打造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认知,进而赢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稳定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提供了新的叙事内容和文化积淀。

1.理清伟大建党精神全球叙事的核心要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国家借助长期积累的话语優势和领先的信息化传播技术在国际议题设置、传播规则制定和舆论走向引导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失语”“失声”“失音”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软实力发展滞后于硬实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向国际社会讲好伟大建党精神,补齐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短板,成为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向国际受众宣介好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关键要正确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分别从四个层面和全局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探索、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活力之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责任重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和斗争姿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亮底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本色和群众立场。“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3]从整体上看,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四个方面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各向度革命精神的优化组合,伟大建党精神必然大于认识、行动、意志和情感四部分之和;就各部分构成要素而言,四个维度的精神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逻辑整体。因而,要以系统思维全面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2.掌握伟大建党精神全球叙事的方法原则

好的故事能引人入胜、让人置身其中,影响人们的思维系统;好的故事能够传递更多的精神价值、实现最优化传播效果。“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4]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国际舆论舞台,要以“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环节”为方法论,不仅要讲清党的精神之源国际传播的核心要义,还要讲清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等思想观念,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中,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传遍国际社会。

“讲事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的重要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生动诠释。对外讲述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以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为依据,既要讲清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共革命先驱建党实践体现的精神风貌、意志品格等的抽象反映;又要坚持“故事”事实与大历史观有机结合,遵循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观思考伟大建党精神“在开端处树立起精神谱系的主导观念,并通过与时代任务的紧密结合,衍生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5]“讲形象”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事实的深度加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化形式呈现给国外受众,使其充分认识到“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彰显的中国共产党信念坚定、责任强列、英勇无畏、高度忠诚的先进辉形象。“讲情感”强调“受众导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促进传播效果最重要的途径莫过于通过共同的体验产生具有广泛认同性的‘通感(sense of commonality)。”[6]把伟大建党精神“要讲的”与受众“想听的”相结合,根据传播效果调适和完善中国理论和实践,在“通”中探寻到国际社会共通、共情、共鸣的“元概念”。“讲道理”是在对外传播伟大建党精神中,赋予中国价值和“道”的过程。由于“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7]伟大建党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建党实践的精神基因,又在这一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话语构建: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

传播主体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传出去”过程中的核心控制要素,一方面,多元主体负责搜集、选择、整合、输出传播消息,决定着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内容的取舍;另一方面,主体掌握着工具和手段的多种选择,进而影响着伟大建党精神覆盖的目标受众范围“有哪些”。因此,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关键在于多元主体协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壮大话语声量和体量。

1.中国共产党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顶层设计

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伟大建党精神跨国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播监督者的双重角色作用,是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的核心“代言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播好伟大建党精神,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实践创新,提升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坚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任务,作为培育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融入党员、干部學习教育的日常,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平常,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8]将伟大建党精神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与“四史”宣传教育相互交融,用中国共产党百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史教育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甘于牺牲奉献、人民利益至上,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自觉、理论武装和历史自信,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天地,进而为国际化传播注入更生动的内涵和更充足的底气;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一以贯之的党性修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以两者互动为抓手,在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塑造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2.科研人员厚实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支撑

“客观地讲,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9]当前,我们要以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为重要契机,加速推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构建,尤其是科研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理论先锋作用,从学理上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语言除了负载字面意思(明指意义),往往还包含更深层的含义(暗含意义)。学界要积极推进原创性概念、首发性表述科研攻关,从伟大建党精神话语阐述层面打造一批融通中外的“共通性”语词,以“理想”“初心”“使命”等词汇蕴含的共同价值吸引聚焦,增进交流理解,增强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其次,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议程主动设置能力,无论常态化议题内容还是突发性议题回应,科研工作者要抢占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说服力。理论研究人员在思考优化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路径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话语表达的深层意思寄托在“小故事”中,不仅要完整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演进脉络、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要善于在人类情感共通处引发海内外受众共鸣,拉近心灵距离,增进国外受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由于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全球本土化(地方化)”的运行机制,这就在思想文化层面对如何把全球性的精神与地方性的基因相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深层之“道”,从学理上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细节、支流等系统化、体系化,运用大历史观把握好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源头地位,运用整体全局观理解好伟大建党精神与全人类精神需求的契合点。要综合利用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在内的红色资源。“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10],加强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议题的红色资源学术交流与对话,专家学者要积极在各种研讨会议尤其是国际会议上持续发声,不断推出高质量、广影响的研究成果,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国际舞台传播力和影响力。

3.新闻工作者写实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演绎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传输渠道角色,活跃其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新闻工作者在传播链条这一环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另类的眼光、前瞻的手法生动演绎着伟大建党精神跨国界信息传播,壮大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话语声量。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心中牢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担当。奏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与人民群众情感所需的共通点,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艺术表现和技术展现的“独门绝技”,“持续推出导向正确、质量过硬、形式鲜活的党史题材作品,创新创作吸引力感染力强的融媒体产品。”[11]比如《觉醒年代》《绝密使命》《山海情》等一批紧扣时代特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大作”在国内外视频平台一经上线反响强烈,赢得持续点赞和转发。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发特稿指出,“正因为《觉醒年代》细节贴近历史、人物角色鲜活生动、有血有肉,使其成为一部接地气、疯狂吸粉、好看耐看的历史大剧。”[12]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在伟大建党精神报道和创作中,“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充分发挥先进榜样的模范示范作用,力求栩栩如生再现不同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鲜活事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4.普通公众夯实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弘扬

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给人类传播主体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普通公众“大众化”地成为跨国界的国际传播活动主体。新兴主体在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中,肩负着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担。“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3]普通公众要把伟大建党精神基因熔铸在流淌的精神血脉中,学懂弄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把握和科学领悟。伴随着传播就在你我身边的“人人都有麦克风”之势,涌现出一批以短视频沉浸式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网红”“大V”。伟大建党精神的跨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名人的短视频辐射效应,对海外社交平台主力军青年群体进行“道趣结合”式输出,形成持续有力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品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在主题层面是对中国革命先驱建党实践中思想意识层面优秀品质的反映,是世界人民伟大精神宝库的重要版图,因而在短视频传播中要将主题世界性与内容民族性有机统一,提升海内外受众参与度、认同感,有效回应“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传播风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无处不在、无孔不钻,在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中频频露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4]这就需要我们学精悟透用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病毒的保护屏障,始终如一将伟大建党精神原原本本一以贯之。此外,在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中,推动各种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新时代普通公众对外传播好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契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通过与异质文化的海外受众对话交流,不断创新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的“中国方案”。

三、舆论引导:纵深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立体化传播渠道

伟大建党精神跨国界传播中,往往伴随着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国界、语言、文化等的差异和隔阂,使得伟大建党精神传播渠道面临着层层壁垒和屏障。运用“渠道分析”,从语言媒介和技术媒介的双重角度对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立体化的传播渠道进行思考,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传播中的损耗和流失,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地道文化创造更多的可能。

1.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语言媒介转换的准确性

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由于是一种跨语言传播,在向对象国“输出”之前,要经过语言转换的特殊加工过程,即国内传播中的语言转换成目标国或地区受众的语言,这样话语背后的信息和思想才能有效被“异文化”受众接受。语言屏障的解决,或者借助本土化语言的国际化多语种的翻译,或者使用一套传播主客体认同的符号系统。这就需要提升语言媒介转换的准确性,最终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传播中共享的信息规范、纯正且不失趣味。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实践中,“由传播者做出语言转换、以受传者或受众所使用的语言即受传者或受众的母语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形态被称为母语传播”[15]的形式占据主流。母语传播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播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翻译挑战。一方面,母语传播要求翻译者尽量从客体的角度,用受众所青睐的语言、熟悉的语词、喜闻乐见的句式结构、日常化的语言习惯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语言转换,从话语层面拉近伟大建党精神与异质文化受众的距离,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如在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翻译时,译文为:This country is its people; the people are the country。另一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转换一套语言,其实就是转换一种文化,就是转换一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16]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受双方来说,在实现语境同一化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文化的移情、融合,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国受众的文化进而深层次把握对方的精神需求,从而决定伟大建党精神在目标国的诠释方式和表达形式。在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中,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的传播战略,以本土化节目的“输出”或以在对象国当地制作和播放节目的形式,改变叙事方式、延长情节结构、添加对象国受众喜爱的主题、幽默等文化元素,使伟大建党精神在内容传播、情感传递、文化交流中寻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对受众态度和行为施加持续影响。

2.借助技术媒介融合助力伟大建党精神立体化传播

“国际传播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媒介融合趋势充分证明: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讲,国际传播发展的历程不仅是一个跨国间符号(语言)竞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跨国间技术和媒体优势竞争的过程。”[17]纵观国内传播媒介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18]我们要在对各载体传播特点完整熟知基础上,善于抓住技术媒介融合的机遇,为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提供更高效、更多维的渠道。

一方面,在技術媒介融合中打造上下协同的媒体传播矩阵,加快构建伟大建党精神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关于伟大建党精神更多客观真实、鲜明生动的信息内容,借助移动化、可视化、平台化传播,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国际传播力版图。要统筹处理好地方主流媒体和中央主流媒体之间的关系,地方主流媒体如东方卫视、江西卫视等在伟大建党精神传播中要突出共性规律中的个性表达,以本地方革命古迹、英雄人物等红色资源为鲜活素材,有效整合地方分散的资源要素,推动“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纵深发展。在技术媒介融合中,还需要对媒体组织机构内部进行灵活处理,如“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就是比较成功的尝试。因此,在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国际传播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要组织好战术体系、打好配合,各有侧重而又不重合赘述,形成上下协同、优势互补的传播矩阵。

另一方面,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内外发力,“以我为主”与“借船出海”有机结合,抢占伟大建党精神国际舆论传播引导权。微博、微信等作为国内主要的社交网络空间,以消息传递及时、内容生动活泼、覆盖受众面广等特点成为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的基础性社交平台。如新华社、求是网、学习时报等微信公众号对伟大建党精神以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点赞收藏和转发评论。因此,要“以我为主”,夯实巩固微博、微信等国内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为构建本土化特色的传播体系奠定平台基础。但在伟大建党精神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实践中,“当我们考察国际传播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流动是不成比例地从美国(中心地区)流向世界其他国家(边远地区)。相反方向上的流动及边缘国家之间地横向流动很少。”[19]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国,全球影响力靠前的三大社交网络平台Twitter、Facebook、YouTube均诞生于此并由其控制。这也就是说,来自崇高威望的来源地信息,一般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国内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巧用“借船出海”,积极与海外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合作,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帐号上的内容生成能力、传播延展能力和议题设置能力,为最终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传播好伟大建党精神开辟新空间。

四、效能影响:健全伟大建党精神受众定位和评估机制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0]在伟大建党精神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精准定位、覆盖更多的受众群体成为这一国际传播环节的重中之重。依托先进科技精准定位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层次的信息接收者,推动传播视域下受众的及时反馈,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优化调整国际传播的技巧和策略,为伟大建党精神营造良好的国际传播生态。

1.科技赋能精准定位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受众群体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这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21]在运用先进技术助力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实践中,“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场景,智能推荐已然成为媒体平台的标配,在算法技术的助力之下,更明晰的用户画像带来更精准的用户服务和更好的传播效果。”[22]大数据算法更加懂得用户,也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偏好,因而推送的内容更加精准匹配。新时代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算法精准,以现在的“信息找人”取代传统的“人找信息”,并为其提供更加青睐的多样化个性信息,從而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同时,人工智能还为受众还原革命真实场景、身临其境革命进程提供了交互式体验。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科技动能,让海内外受众在“参与革命”的真实进程中身体力行建党行动,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孕育的肥沃土壤,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向成熟的立体丰满形象。在积极主动中去切近、理解和包容国外受众的“精神世界”“生活空间”和“经验范围”,开展因人、因群、因果的精准传播,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传播主客体间充分有效沟通基础上,还应关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中的价值和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为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插上了加速推进的双翼,在传播中要诠释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朝气蓬勃的动力何在、阐述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使先进科技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浸润和支撑。

2.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效能

海外媒体虽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的伟大建党精神有所报道,但都以转载的新华社相关报道为主,未能吸引海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和阅读评论。实际传播情况对于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的策略和力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及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优化其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

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引入不但可以避免传播主体既扮演“当事人”又扮演“审判员”双重角色的发生,而且能对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全过程进行剖析和思考,真真切切为填补传播区域空白提供“跳板砖”。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要重视以传播效果为本位,牢牢把握传播链条“最后一公里”的归宿所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效果评估机制及时修正问题、优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策略,为全世界受众读懂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何以朝气勃勃和以何活力满满开辟新的思考时空。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引入,要充分考虑伟大建党精神国际传播的“量”与“质”,即信息覆盖范围的传播力和被接受、认同程度的影响力。“对于国际传播效果的测评来说,接收度的测定固然重要,它可以评估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和宽广;满意度的测定更加重要,因为它已经深入到有情感取向的态度层面,可以进一步评估传播行为是否理想和有效,而这个方面才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23]引入的第三方机制不仅要借鉴海外研究调查报告如皮尤全球调查的框架分析,还要考虑国内本土化评估机制的优势所在。具体来说,针对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传播情况,一方面在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考虑之上,引入受众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准确评估国际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引入可以把传播意图、传播呈现、传播时效、传播层次、传播形式、传播表现维度、价值取向等因素囊括在内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力求完整勾勒出伟大建党精神国际社会传播的效果影响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4][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2,213-214,208.

[5]何虎生,张林.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72.

[6]谭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的两大转变[J].对外传播,2015(4):35.

[8][11]中办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2022年3月21日)[N].人民日报,2022-03-22(4).

[10]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17.

[12]于泽远.《觉醒年代》唤醒历史俘获观众[EB/OL].(2021-03-21).https://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210321-1132876.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4]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J].党史纵览,2010(8):1.

[15]关锐,李智.母语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

[16][17]李智.国际传播(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76-177,183.

[18]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聞界,2006(7):32.

[19]Kamalipour Yahya R.Global communication[M].Belmont:Thomson Wadsworth,2007.pp47.

[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

[21]温红彦,张毅,廖文根,等.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网络强国战略综述[N].人民日报,2017-12-02(1).

[22]黄楚新.开创全媒体时代融合体系新格局[EB/OL].(2020-07-28).http://www.cssn.cn/zx/bwyc/202007/t20200728_5161261.shtml.

[23]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0.

[责任编辑:邢炜真]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国际传播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