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张敬娇 韩颖 杨秋红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基于此,廊坊华夏幸福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将单元主题、课时之间相关联的知识实现横纵串联,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搭建起一个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设定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对各单独语篇小概念的学习和提炼,逐步建构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概念。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聚焦主题意义的建构,整体规划教、学、评一体化活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在小学阶段,基于英语学科大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单元内容,提炼各子主题所承载的主题意义,并根据学生认知经验重组单元内容,提炼单元主题大观念和语言大观念,再建构单元大观念,进而制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把每个课时的内容拼凑起来,每个学习主题之间应该有相互承接、有机融合的内在联系,在构建“学习”时一定要有线性目标观念。单元整合一定要从散点到结构、从割裂到关联、从封闭到开放。要注重拓展宽度、增加厚度、挖掘深度。以二年级下学期北京版教材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为“Which season do you like(你喜欢哪个季节)”,本单元共4课,前3课为新授课,用6课时;第四课为复习课,用1小时;本单元共计7课时。通过研读教材,笔者发现季节的选择与描述贯穿整个单元。因此,可以将本单元的大单元主题定为“最喜欢季节的选择与原因告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本单元与教科版四下教材对比,寻找类似主题结构,统整结合两个单元,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每一版块的目标任务也明确地指向单元主题,从而形成“大单元”,整合后课时为5课时。
笔者将整个单元内容分为大版块,并在大版块中穿插之前所学的知识。首先,总体单元目标为:学生能谈论四个季节,用语言表达在四个季节中所看、所做、所吃、所穿以及四个季节的温度和时长等,让学生从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前四课时活动为通过阅读语篇,分别感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并能借助思维导图、表格等不同形式,梳理语篇内容及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有序介绍春天。课时进阶目标为初步感知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及其表达,分别使用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個单词,了解在春、夏、秋、冬里所看、所做、所吃、所穿,及时长、温度等。第五课时活动为引导学生以表格为依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Temperature、Food、Days、Clothes、Activity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表达自己喜欢的季节,从而通过四季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评价,通过组内成员自行评价的方式从最佳绘画、最美发音、最佳发言人、金点子、进步最大等方面总结自己和小组成员本节课的得失。课后,我针对课堂参与度、课堂收获度、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简要采访,学生们表示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收获更多。
结合以上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教师厘清单元教学思路,解决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偏离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整体规划版块资源,开发版块功能,形成单元整体教学框架;有助于教师挖掘单元教学主线,创设多元语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文/ 周月明)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时代呼唤学生学习目标要实现工具属性、价值属性、行为属性“三位一体的平衡”。课堂不再仅以知识点为中心,教育教学的质量需要聚焦核心素养、多元智能、完整生命和健全人格,而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在引起一场教学变革。
课标引领,明确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结合单元学习内容,择选出本单元涉及的课标内容,以此明确教学方向。
情境导向,任务驱动
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主题为“探秘大自然 做自然使者”、总任务为“举办自然之问挑战赛”的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以小问号的探秘之旅为大情境展开学习过程。总任务下设七个活动:
活动一:以踏进自然大门为任务驱动,通过问号激趣、图书简介、趣味百科、沉浸阅读四个环节展开导读课,为学生带来一本《漫画十万个为什么》,启发学生在内容丰富的漫画书里,为自己的小问号找到答案,读完后完成阅读记录单,以培养学生多读勤记的好习惯。
活动二:以提出自然之问为任务驱动,以“自然之问——图卡设计赛”为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问题卡的书写。开展以“我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分享会,为自然之问提供素材;开展问题小诗创作会,以两张思维导图为支架,进行图示化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疑问词进行问题诗的分层创作;并启发学生针对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图卡设计大赛;开展图卡漂流活动,完成对本节课的评价。
活动三:以感受自然之美为任务驱动,以“学评单”搭建教学支架展开《古诗二首》教学。开展遇见西湖,聆听诗意自然,想象美丽之景,品读诗情画意,吟唱经典佳作等活动,并辅以古诗联唱、童声古韵唱经典、创编手势舞,与美术课跨学科融合,创作精美的诗配画作品。
活动四:以认识自然天气为任务驱动,以学评单为教学载体,开展《雷雨》一课的教学。按照认识雷雨、寻找雷雨、发现雷雨、探索雷雨、感受雷雨的环节,加深学生对自然天气的感知。
活动五:以“解读自然语言”为任务驱动,以探寻方向的天然钥匙为真实性情境,围绕五大环节展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的教学。“野外来游玩,如何平安归”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迷路不慌张,共把方向找”,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宇宙无极限,天然预报员”,拓展1+X阅读《预报天气的雨蕉》,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天然钥匙齐,剧场来演绎”,设置暖心剧场“帮帮迷路的孩子”,让学生演一演,讲一讲,把知识引向生活;“细心去发现,智慧来抒发”,用智慧仿写内容,让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
活动六:以探索太空生活为任务驱动,以丛书《宇航员在太空怎么洗澡》一文激发学生对太空生活的探索欲,进而引入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与学习。从“激梦”,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探梦”,梳理趣事;提取主要信息,“触梦”感受“趣”在何处;深入理解航天员训练的艰苦与不易,“思梦”感怀;通过自选实践活动,“延梦”升华趣事。
活动七:以“勇做自然使者”为任务驱动,以真实性情境“自然之问挑战赛”组织活动,为积分最多的学生颁发“自然使者”荣誉证书,激发学生继续探索自然科学知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融合学习,综合提升
整个单元重在整合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打破学科的界限,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发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有效运用知识,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文/ 张敬娇)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就课论课”,容易割裂单元和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难以构建单元整体概念。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挖掘和梳理课时内容与单元主题间的联系,设置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为学生具体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路径,搭建了平台。单元内容的整合,需要将单元中的相关专题内容连为一条教学线索,并明确单元下各课的侧重和关联,尤其要发掘和梳理单元主题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养的要素,从整体发挥单元学习的教育效果。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教材内容问题化—突出学生能力的进阶性 以前教学中经常以教师主导课堂为主,学生深入课堂为辅,随着新课堂改革的推进,越来越注重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以问题设疑,设置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度思考,使“探”更具有挑战性,充分进行小组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进阶性。如:首先,通过让学生自主画“丝绸之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通过展示史料和相关图片,让学生发现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往中的重大作用。最后,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如今的“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对比,认识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已经真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内容整体化—运用大单元教学理念,形成整体思维 基于单元的整体化教学设计,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整体性的思维,将单元主题、课时之间相关联的知识实现横纵间的串联,将所学到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个性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綢之路”》选自本单元的第14课,主要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教师首先要把本单元作为一个主题给学生展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再联系之前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整合,梳理知识框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两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呢?”继而引出本节课所学知识。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汉元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开放、积极、进取的时代特征。
在讲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笔者联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一课中“北击匈奴”一目,引导学生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匈奴势力强大,控制了西域等地,所以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达十年之久。随着汉武帝实力的强大,派卫青和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汉朝已控制了河套地区,匈奴势力大减,这就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张骞的出使也为彻底消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打破课时壁垒,构建单元间的整体联系,加强时空观念。
本节课的小结,笔记再次出示开篇的单元框架,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完善框架内容,形成单元整体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单元整体理念之下相互联系的整体,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单元整体框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情感化—彰显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 通过表演历史剧,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联络大月氏的必要性和张骞心系民族命运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忠于使命、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秦汉时期南海诸岛的归属、西汉时期西域归属中央政权,让学生知道南海、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通过“一带一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大单元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进一步落实了历史核心素养。同时,也促使教师要俯视教材,整体把握,促成知识与思维的闭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且行且思,且思且进,相信拥有改变的勇气和探索的实践,课堂一定焕发精彩!
(文/韩颖)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遵循以始为终的原则,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起点,制定单元整体目标。通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实施单元持续性评价,达成单元整合性输出,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促进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落地课堂。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索单元整体设计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理论依据和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针对7~9级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本设计遵循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将育人目标融于主题意义探究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建构主题意义、形成结构化知识。
单元整体设计分析
本案例选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你去过博物馆吗)。
一是单元内容分析。单元主题为fun places(有趣的地方),隶属于“人与社会”,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习俗”。首先通过陈列单元多模态语篇,将研读单元文本的语篇类型、主题、内容、主题意义作为单元内容分析的逻辑起点,实现对单元主题意义的初步探究。接下来,从what、how、 why 三维度展开单元语篇研读,建立语篇间主题意义关联。What指“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单元围绕fun places,从谈论熟知的地方,到谈论国内外名胜古迹,在听力、阅读情境中巩固内化单元目标语言;How 指“语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该单元涉及三个听力语篇,谈论去过的地方;两个阅读语篇,语篇一为说明文,介绍世界各地的主题图书馆,语篇二为旅游城市新加坡的广告语。多种文体使得学生多元化地获取信息。Why 指“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或者价值取向”,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名胜古迹,培养学生放眼望世界的格局,增进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二是单元学情分析。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存在问题,探寻解决途径。多数学生有博物馆游览经历,熟悉单元话题;学生已掌握现在完成时的句式和意义,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多数学生对于景点相关文化缺乏了解,不能在真实语境中自如运用目标语言。因此设计预习任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补充信息差;设计对话、访谈、复述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三是单元学习目标。综合单元语篇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本单元学习后,学生能正确运用本单元目标语言(课时1),谈论去过的国内外景点及出行经历(课时2、3),并能在真實情境中以口头及书面形式推介自己的家乡(课时5、6)。单元学习目标以简练的语言涵盖单元内容,呈现整体性;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呈现递进性;从国内外人文景观迁移到推介家乡,呈现迁移性。
四是单元教学流程设计。在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流程。本单元共设计5课时和1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各子目标共同支撑起单元目标,单元内容有机统一,体现了语篇内自洽、语篇间主题意义关联的特点。
五是单元持续性评价。新课标提出要开展单元持续性评价,打造单元评价连续体,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基于此探索单元整体性作业,其中单元预学包括Word study(初步熟悉单元主题目标词汇)和单元话题准备(查阅博物馆)、两次预学作业、一次语言实践作业(介绍最喜欢的图书馆)、一次综合实践任务作为单元整体性输出活动(为家乡制作英文宣传片)。单元整体作业联动了学生低阶思维、中高阶思维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评价中探索使用评价量规,促进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
综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教材逻辑和学习逻辑作为起点进行分析,用单元整体目标直观清晰地表述学生在单元结束时达成的状态,以此为基础设计单元学生活动和评价活动,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最后达成单元的整合性输出。同时在探寻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意义所在。
(文/杨秋红)
(作者单位: 廊坊华夏幸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