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娜
学习任务群最初是被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概念,在2022年被纳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教师围绕着统一教学主题以及目标筛选与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语文任务和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断聚能。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提高其教学有效性是为学生整体学习打好基础的必然要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新课标,把握“学习任务群”辐射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样态的特点与要求,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全面优化教学效果。
基于此,教师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应着手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创新教学,一方面注重解决教学缺乏系统性以及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的问题,另一方面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且有序优化教学结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此,笔者提出在充分掌握“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要义后,设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素养提升以及全面创新教学模式的原则,随后按照确定单元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主题作业以及重视教学评价的顺序进行教学实践,以助力学生的素养发展。
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掌握,所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往往会将重心放置在课堂知识讲解这一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但没有设定整体性的教学主题,也没有围绕教学主题与目标设置系统且完整的教学规划,导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无法紧密衔接,学生的学习也缺乏连贯性。
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但是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同时过分强调学生对“结果类”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其学习过程,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机械性与盲目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降,学习越来越被动。
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是在单篇教学基础上的整体化、综合化、主题化的课程化行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在运用“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时,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筛选以及整合教学资源,并且创设出能够供学生自主体验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以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引导其逐步明晰自身的主体性价值,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知识。
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构建“学习任务群”,会围绕确定好的教学主题设置多样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者合作探究的形式,对知识进行自主理解。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会再消极敷衍地学习知识,而是能够有效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有序优化教学结构。“学习任务群”相较于“教学任务群”,更加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打破“重讲解,轻培养”模式的禁锢,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与此同时,学习任务群中的“群”将推动教师布置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将知识掌握及能力发展两个目标统一起来,由此实现以“学习任务群”推动教学结构的优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学习任务群”指引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合理筛选以及整合难度适当的教学内容,设置可实现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不超出学生能力水平过多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与提升。
立足学生的素养提升 自新课标颁布后,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而新课改的最终目标也是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任务群下组织实施教学时,也必须遵循“立足学生素养提升”这一原则,针对不同素养设置差异性引导策略,并且关注学生素养的培育效果。
全面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运用学习任务群统整教学,本身就是对教学的一种创新,但不能仅仅将创新视野集中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而应该同样关注作业设计及教学评价这两个环节,将学习任务群贯穿教学全程,以此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全面创新教学模式。
确定单元主题,筛选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多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设定单元内容。但没有深入研读过新课标的教师,仍旧着眼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导致教学缺乏系统性与衔接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单元的主题,随后以其为中心筛选并整合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便于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明确且具有关联性的学习任务,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首先将其归类至“文学阅读以及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中,确定本单元的主题是“增强学生对神话故事这一文学类别的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此明晰本单元的主要學习任务,便于后续规划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在本单元设置的两篇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八仙过海》《潘多拉的盒子》两篇中西神话故事作为课外阅读资源,以此带领学生接触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更多内容,不断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由此,教师明确单元主题,统整教学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通过创设或者引入具有真实情感色彩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提高学生理解效率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变学生作为“旁观者”被动学习知识的模式,促进学生“沉浸式学习”。基于此,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好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积极创设问题、生活及表演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意识。设定学习任务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若在任务设定中过多地使用“要求”“任务”等字眼,则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教师应尝试改变设定任务的方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引导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首先,在课程导入环节设置“结合单元导读‘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这一句子,推测一下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我心”和“生活”两个字眼中推理出“记叙生活,抒发感情”的主题内容,既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讲的习惯,又帮助其明确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8~10分钟时间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然后提问“两篇课文分别记叙了什么事?你觉得二者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以此促使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树立整体学习观念。
二是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同时发挥情境教学法及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一方面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将对生活的探索热情转移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学知识。基于此,教师在讲解与学生生活关联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母鸡》与《白鹅》三篇课文时,教师首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该动物的习性、特征等,以此将单元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消除学生对于学习陌生知识的紧张感。其次,在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作者表达出的对动物的感情时,教师邀请有近距离或者长时间观察动物经历的学生进行经验分享,推动其在回忆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情,不是机械盲目地阅读文章,而是以更加投入的状态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内涵。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借助生活经历及真实情感,全面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三是创设表演情境,增强内容感知。表演情境是一种具有较强趣味性及灵活性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扮演角色和对话行为中,增强对文字内容的感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往往忽视了培养其文字感知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时缺乏动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表演情境,设置多样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内容后,总结出每篇课文包含了哪几个人物以及故事发展的情节,推动学生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对应课文中的人物数量组建起相应人数的表演小组,并且用10分钟的时间按照课文记叙顺序进行表演并还原对话。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继续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在情境中的心理变化,引导其从主观角度深入感知人物内心并能够跟随人物经历课文中描述的故事。由此,教师按照“准备—表演—总结”的流程积极构建表演情境,促使学生在一系列任务中提高感知力。
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 教学活动是一种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旨在突破“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学模式的局限,既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高效内化知识,又为学生提供锻炼与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而学习任务群强调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实践素养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着手构建完整的教学活动,在其中设计具有连续性的学习任务,以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时,教师设置了“演讲”这一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第一,总结每篇课文中作者对读书的看法、阐述观点的句子等具有借鉴价值的内容;第二,确定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写一篇倡导大家“好读书,读好书”的演讲稿,并引用课文中的内容,以此促使学生在构思演讲稿的过程中,再次深入理解文章;第三,要求学生进行演讲练习,并且达到脱稿演讲的标准。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了“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写作实践、表达实践”四个具有衔接性的学习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实践素养。
设计主题作业,强化学生知识记忆 作业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的必要学习步骤。基于此,教师在运用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时,应坚持围绕着单元主题设计作业,以加深学生对单元整体知识的记忆,深化单元教学价值。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教师根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设计课后作业,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要求学生将每一篇课文中的内容分别用4幅图画展现,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把握其中的人物“静态”形象以及具体的故事“动态”情节,并通过美术创作反映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教师通过对“默读课文”这一作业形式的有效创新,推动学生在完成跨学科作业的过程中,增强对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记忆。由此,教师围绕学习任务群的主题设计作业,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整体回顾单元内容,切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记忆。
重视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最后一环,可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而其结果还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教学效果,为调整教学策略与方向提供依据。基于此,教师应尝试构建全面且科学考查学生在学习任务群中表现的评价机制,明晰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问题与短板,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首先,教师要对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以及作业完成结果的评价标准进行丰富,将其与关注学生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完成的主动性、效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意识及能力等过程导向性标准相结合,以此通过成绩和作业“客观”评估学习任务群的运用效果,根据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观察与分析,从“主观”角度定位学习任务群设置的长处与短板,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其次,教师在每一次单元教学完成后,运用制定好的标准进行评价,将客观结果与上一次结果对比,分析教学有效性提升与否,随后对比主观结果,分析本次单元教学的突破与不足,为制定下一次单元教学的策略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先后多次提到“学习任务”,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这充分说明以任务为导向成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同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務与目标,要求教师按照“学习任务群”整合教学内容以及设置教学策略,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理解与吸收。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夯实基础阶段必须掌握的课程,但是目前其教学模式仍旧偏向传统,未能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群”的主题与要求,设置更多需要学生自主体验与学习的环节,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