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多彩竹文化

2023-11-04 13:13
学苑创造·C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宾阳竹刻油纸伞

主持:棉花糖

中国是世界上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子与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广西人民的民族记忆和文化情怀铸就在雨伞里、镌刻在竹简上。

竹制生花之油纸伞

宾阳是坐落在广西中南部的一个小县城。迄今为止,宾阳已有三百余年的油纸伞制作历史。在过去,家家户户做油纸伞曾是宾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里开花朵朵红,花开花放任人工”。据史料记载,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系潘村、陆村老祖先于明末清初期间从桂林拜师学艺而引进,并一直沿袭传承至今。

一把好的油纸伞,从选竹料开始便尤为讲究。制作油纸伞要选用长在深山里至少32年的杠竹,这样的竹子韧性好,且不易长虫。制作伞骨要将竹子按照尺寸厚薄开料、做蔑,用刀一刀一刀慢慢地削至平滑。

宾阳油纸伞以竹片、竹条、竹竿为骨架和伞柄,以纱纸裱叠(又称棉纸)画上各种花卉图案后,再反复涂上桐油作为伞纸。由此制成的伞纸、伞架、伞骨简洁而又轻便,伞面既坚韧、透明又美观耐用,既散热又不渗水,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宾阳县陆村、潘村油纸伞有大、中、小3种型号。其制作工序十分繁杂,从选料制作到成品,共有120多道工序,大致分为:选竹料、起篾、制柄、制骨、制伞刈、伞斗、合架、裱纸、涂油、绘画等工序。其中最艰难、技术性最强的环节是制作伞头(又称伞魄)和熬煮桐油,非制伞高师或老师傅做不来。

2014年,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把油纸伞,撑起的不仅是一片晴天,更是先民们的智慧结晶。

竹刻天然之煤竹灵韵

走进广西少数民族山区农家,常能发现各家各户的厨房房顶上架着用作承载挂件的竹竿,这些竹子因长久被柴火煤炭熏烤,自然而然演变成一种特有材质——煤竹。煤竹在自然熏烤中形成油性保护膜及枣红、紫红、铜红灯皮色,散发出温润光泽,沉淀出岁月的“风味”。这些不起眼的煤竹,在机缘巧合下成了雕刻的新材。

煤竹雕刻需要选竹、清洗、切割、打磨、精磨、设计、绘画、书写、雕刻、着色等20多道工序,最终加工制作成书法竹简刻字艺术品和文房、茶具、文创等民生用品。由于竹材的特殊性,南寧竹刻制作技艺的表现形式也颇有特点。

残缺损坏部分较多的煤竹只能舍弃,可以雕刻的煤竹根据其本身的形态去设计雕刻的样式,这种在伤痕中创造美的艺术形式给予匠人们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巧用煤竹的色泽、纹理和残损,对天然形态不着痕迹地稍做修整,雕刻时可以结合线雕、圆雕、平雕等多种手法,技法随心所欲不逾矩,能表现出竹刻的质感、纹理皆可。

观摩煤竹竹刻作品,每一件都像是在赏画。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由几块竹片拼接成背景,竹面上雕刻的线条栩栩如生,叶路支脉层次分明。乍看满目春风,一幅碧波鸭行图荡漾出满帘竹翠,仿佛看见了昔日苏轼游于太湖之上,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日盛景,竟一时分不清是雕刻还是绘画。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言的“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煤竹灵韵,镌刻人生。匠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匠心注入手中的刻刀,镌刻独到而美好的画面。不论是将竹面的伤残以花叶掩饰,还是破开竹身以避其易裂,南宁竹刻制作的打磨雕琢都彰显了“竹”这一传承千年的意向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四季竹常在,风骨永长存。2019年,南宁竹刻技艺被列入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猜你喜欢
宾阳竹刻油纸伞
我要去远方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桂林至钦州港公路(南宁六景至宾阳段)项目获批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海上丝路(1)
油纸伞下的四月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