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功能和建设路径研究

2023-11-04 13:14文婧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乡村振兴

摘 要:村史馆是“记得住乡愁”的关键载体,集中展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不仅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以文化人、凝聚人心,甚至转化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村史馆建设要在激发村民主体意识、突出地方个性特色的前提下,统筹传统与现代元素,借助现代化手段和多重载体,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更大光彩、发挥更大功效,以传统之力助推时代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耕文化;村史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各地陆续开启了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及建设村史馆的热潮。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记得住乡愁”“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已成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必须回应的议题。如何更好发挥村史馆在其中的作用,也成为学术界无法绕过的命题。

随着“乡村记忆工程”的实施,学界对村史馆的关注持续升温,但从知网的检索情况来看,相关学术成果仍显不足,大致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关于村史馆价值功能的理论研究。周亚等系统探讨了村史馆的概念、性质、定位、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单福彬等重点讨论了民族地区村史馆的建设、运行、主要功能;周立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出发深度审视村史馆和乡村文化建设,指出“促成文化知识体系的在地化和回嵌乡土”的必要性。二是基于地方实践开展的个案研究。魏志龙等深入分析了江西村史馆的建设理念和工作经验;田丽等以陕西省韩城市村史馆建设实践为考察对象,凝练出一套有特色、可复制的村史馆建设理念、模式与流程。三是从一定的视角切入、学科特色比较鲜明的具体研究。戴康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对上海市曹杨新村村史馆的实证研究,为村史馆的规划、建设与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余维君从建筑艺术和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对九华山及古徽州区域进行访谈调研,提出营建皖南村史馆的视觉方案与理论框架;王哲运用诺拉的记忆场理论分析济南市L村村史馆建构的实践,进而探寻保护与传承乡村集体记忆的有效路径。

本文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这一背景出发,结合对武汉市重点村史馆的深入调研,着力探讨村史馆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全面梳理当前村史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未来村史馆建设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提供借鉴。

一、村史馆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功能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力量源泉和内在支撑。作为“记得住乡愁”的关键载体,村史馆集中展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不仅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以文化人、凝聚人心,甚至转化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一)村史馆是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载体,能够留住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农耕文明的优秀因子,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村史馆,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和展示一个村庄发展轨迹与历史变迁的地方,不仅丰富了村民日常文化生活,也成为传承、传播优秀乡村文化的平台,使优秀乡村文化“活在当下”成为可能。依托村史馆开展民俗展示、手工技艺、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使村民、游客在深刻感受乡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进而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村史馆是唤醒村民集体记忆的有力途径,能够凝聚人心,吸引更多人才反哺乡村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传统村落加速消失,建立在村庄原本生产生活基础上的集体记忆,也因失去载体而面临断裂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史馆正是一个村庄历史、文化、精神的外化,它把村民关于村庄的集体记忆,运用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可观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发村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在村庄内部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立村史馆,不仅为村庄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连接纽带,也为在家的村民和在外的游子提供了共有精神家园。村史馆承载着外出游子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感召更多游子关心家乡、返回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三)村史馆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理想场域,能够重构乡村伦理,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村史馆这一记忆场中,既有物质形态的展品,又有蕴含在其中的乡村精神风貌,以及村庄和村民的奋斗历程。村史馆集中展示前人故事和先进人物事迹,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村庄营造出爱国爱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一些地区把发展村史馆定位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项目工程,利用村史馆发布村务信息、讨论村庄公共事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四)村史馆是深化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能够拉动乡村经济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村庄对外交流的独特“窗口”,村史馆向公众全方位介绍村庄的历史成就和未来前景,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参与村庄产业发展。有些村史馆还对村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进行展示,并对村庄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把村史馆打造成为村庄特色产品的“展销馆”、乡风民俗的“精品店”,直接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一些历史文化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落,对村史馆和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将村史馆打造成为新的旅游项目,把文化的吸引力转变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创造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二、村史馆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在武汉,汉阳区汉桥村纪念馆早于2000年便正式对外开放。今年7月,武汉市文明办部署开展了“村史馆里传新风”宣传实践活动,致力建成一批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的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尽管对村史馆建设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但基于武汉市远城区10个街镇22个村的调研显示,22个村庄中仅有2个村设有村史馆(黄陂区罗汉寺街道白塘村村史馆、新洲区仓埠街丰乐村村史馆)。武汉市村史馆建设整体仍然相对滞后,并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一)各主体定位不清晰,村民参与不够

在村史馆的建设中,党政部门是指导者,镇村党员干部是推动者,村民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从村史馆的实际建设、运行、维护情况看,本应占据“主角”位置的村民却在许多时候沦为“旁观者”。村史馆建设过程中,干部、专家参与多,村民参与少;参观者中,来访领导、游客看得多,村民去得少。从实地走访中发现,设于党群活动中心的白塘村村史馆,平时人流量并不大;丰乐村村史馆虽是不少党支部开展教育活动的“打卡”地,但前往参观的当地村民却不多,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历史文化挖掘不深,同质化现象普遍

村史馆是全方位展示一个村落发展历程的特殊空间,而一个村落无论历史长短,往往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近些年,村史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也随之初步形成了比較典型的布展模式,大致包括村史、民俗风情、当地物产、乡贤名人等板块。许多村史馆在建设过程中对本地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采用全国通用的模式多,体现本村特色的内容少,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从现场调研情况看,白塘村村史馆展出的传统农具本土特色并不明显;丰乐村村史馆依托原新洲县委书记白水田同志的传奇人生故事开发主题展陈,让人印象深刻。

(三)拓展形式不多,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村史馆的基本性质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和统筹开发,可以同时发挥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不少省市出台了相关文件,把村史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但受限于人员、资金、场地等因素,许多村史馆没有形成宣传、教育功能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也没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更加丰富立体的文化内容、拓展更大的文化空间的打算,更没有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产生联动效应的计划。具体到武汉实践,无论是白塘村还是丰乐村村史馆,都是借助“村史馆里传新风”宣传实践活动这一载体,才显现出强大的聚合力、影响力、带动力。

三、充分发挥村史馆作用的多重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史馆建设意义重大。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村史馆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村民主体意识,让村民成为村史馆直接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村民是乡村历史的真正“书写者”,村史馆应该源于村民又服务于村民。村民主体意识的激发,是村史馆持续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村民本位,建立健全村民自主机制,调动起村委会和村民建设、维护、发展村史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决策、调研论证、方案设计、展品征集、空间布局、服务管理等重要环节。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以动员村民捐赠或向村民有偿征集的方式收集老器物、旧资料,鼓励村民将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文创产品等放置于村史馆展览、出售,所获得的收益由两者按比例共享。着力培育村民的自主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探索村史馆的内生式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村史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

(二)突出地方个性特色,让村史馆真正“回嵌乡土”、传播本土文化

村史馆作为传承、传播乡村文化的载体,如果不能真正扎根乡村,充分展示所属乡村独特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只能处于“悬浮”状态,无法成为学习和实践的“文化场”“新阵地”。村史馆建设应该全面评估村落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实际条件。要因地制宜,突出差异性,深度挖掘村庄内部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依托本地优势产业、特色物产、名人事迹等布局主题村史馆,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建设格局。“乡土味”是村史馆之魂,村史馆只有真正“回嵌”乡土,讲好当地故事、传递本地乡音、展现本土特色,才能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后代前行。

(三)统筹传统与现代元素,推动村史馆建设与当地发展深度融合

村史馆是对接传统精神和现代文化的独特空间。在村史馆建设中,既要用活用好传统要素,又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村民日常需要,最大限度回应时代发展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宗祠、庙宇等历史建筑建设村史馆,把充足的原生史实作为展览内容;积极探索“村史馆+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建设模式,定期举办主题展览、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开发乡村研学和乡村旅游项目,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村史馆功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设村史馆公众号、触摸屏、放映室,开发微课堂、微故事、微展览,打造富有趣味性、互动性的虚拟空间。正是通过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村庄的历史记忆与村民当下的社会生活、乡村文化活动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在村史馆内实现了联结,并在复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现代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001).

[2]周亚,李旺.村史馆:乡土中国的文化力量[J].图书馆论坛,2019(11):72-78.

[3]单福彬,程金阳.乡村振兴中民族地区村史馆的功能解析[J].民族学论丛,2023(1):50-58.

[4]周立.在地化和回嵌乡土:村史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1):30-33.

[5]魏志龙,张雪琼.村史馆建设在江西:理念、实践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40-44.

[6]田丽,闫小斌.乡愁记忆:韩城村史馆建设新模式与新思考[J].图书馆,2018(9):18-22.

[7]戴康.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村史馆治理及其逻辑:以上海市曹杨新村村史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0(10):90-98.

[8]余维君.文化感知视角下皖南村史馆视觉表征与多元价值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21(3):79-82.

[9]王哲.记忆场建构与乡村集体记忆传承:基于济南市L村村史馆建设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2022.

[责任编辑:丁 浩]

作者简介:文婧(1984—),女,山东东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外社会建设与治理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传承农耕文化 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