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长江湿地演变、问题与保护策略

2023-11-04 06:24徐昔保陈旻坤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苏州市长江苏州

徐昔保 陈旻坤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自然之肾”,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湿地面积12.1×106km2,仅占陆地面积的6%,但其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却占全球生态服务价值的40.6%(de Groot et al., 2012; Costanza et al., 2014;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 2018)。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湿地正面临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与服务退化等挑战,1700—2020 年全球损失3.4×106km2内陆湿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中国(Fluet-Chouinard et al., 2023)。我国自1992 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保护修复湿地资源,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政策法规,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 年)》等湿地保护规划,开展了退田还湿、退塘还湿等工程,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有效缓解湿地萎缩。然而,由于我国湿地资源长期受到围垦、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威胁,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下降问题仍旧突出,2003—2013 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8.82%(祝惠等,2023)。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北滨长江,西抱太湖,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湿地资源丰富。至2017 年,苏州长江湿地总面积444.6 km2,边滩湿地、洲岛湿地和水域湿地面积分别为34.2、20.3 和390.1 km2。苏州市丰富的长江湿地资源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 reevesi)和候鸟重要栖息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功能和生态安全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苏州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长江湿地作为苏州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了解苏州长江湿地历史演变过程和保护成效,梳理苏州长江湿地保护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对策建议,为苏州长江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苏州长江湿地演变与开发历程

1.1 长江湿地演变特征

研究利用遥感和GIS 技术,基于历史地形图、Landsat 和高分2 号遥感影像等资料,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重建了苏州长江干流岸线与长江湿地近百年(1935、1975、1985、1995、2005 和2017 年)的时空演变过程(Chen et al., 2022)。研究基于我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湿地分类系统(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7),将长江湿地定义为“长江洪水位淹没的滩地及水域,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由于不同位置的长江湿地受到的自然和人为胁迫存在差异,生态意义不同,本文依据长江湿地与陆地的位置关系,将其进一步细分为边滩湿地、洲岛湿地和水域湿地。其中,边滩湿地指长江两岸与陆地紧密相连的湿地;洲岛湿地包括河心洲、沙岛、沙洲、生态孤岛等,不包括已利用地;水域湿地指水域部分。苏州长江湿地指位于苏州市的沿长江分布的湿地,分布于张家港、常熟和太仓3市。

苏州长江岸线按变化速度、程度、形态等可分为双山岛、望虞河口上游和望虞河口下游三段(图1)。双山岛岸线呈持续向东扩张的趋势,逐渐由心形向三角形变化,岸线长度由6.9 km 延长至17.9 km。望虞河口上游是岸线变化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岸线呈凹岸更凹、凸岸更凸的变化趋势。1935—1975 年是岸线变化最显著的时期,金港镇段凹岸向东缩进,凸岸向北扩张;大新镇和锦丰镇岸线向内收缩;锦丰镇下游河段向东扩张。1975—2017 年,金港镇、大新镇和锦丰镇岸线变化不显著,但其下游河段岸线继续向东、向北扩张,岸线形态愈发笔直。望虞河口下游岸线变化较明显的是1995—2017 年浮桥镇和璜泾镇段岸线向东北方向前进。

近百年来,苏州长江湿地呈持续减少趋势(图1、图2)。其中,边滩湿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1975年面积最大,此后持续下降;洲岛湿地面积总体呈先减少(1935—1975 年)后增加(1975—1995),最后趋于稳定的态势(1995—2017 年);水域湿地面积持续减少,近百年来减少195.3 km2,是面积变化最大的长江湿地类型。1935—1975 年,三类长江湿地类型变化均最显著,长江湿地总面积骤减119.1 km2,占近百年长江湿地总面积减少的59.5%。

图2 苏州长江湿地面积变化Fig.2 Area change of wetlands in Suzhou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1.2 长江湿地演变影响因素

1.2.1 泥沙淤积和侵蚀 泥沙淤积和侵蚀是影响苏州长江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苏州长江干流岸线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均为凹凸岸,且呈现凹岸更凹、凸岸更凸的变化趋势,该变化符合河流下游侧蚀规律,即在水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后退,凸岸泥沙堆积,形成河漫滩。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泥沙堆积导致铁黄沙加速扩张。由于望虞河口存在拦门沙淤积体,阻碍太湖和长江排水和通航,张家港对其进行清淤,并将淤泥用于吹填和进一步加固铁黄沙以满足开发建设的需求(余文畴等, 2020)。

1.2.2 岸线开发 长江湿地位于陆地和河流的交接地带,是工业发展、港口码头建设和农业活动等岸线开发聚集地带。岸线开发对边滩湿地的影响主要发生常阴沙、铁黄沙和太仓北段(图1)。自上世纪50 年代起,人们在常阴沙和铁黄沙不断地筑坝、围垦、吹填造陆,附近沙洲与陆地相连,形成新的陆地,改变了边滩湿地位置和面积大小。太仓北段长江湿地在1935—1975 年较为稳定,湿地演变主要受泥沙侵蚀和淤积等自然因素的影响;1995—2017年,受港口码头建设和工业占用影响,该河段边滩湿地显著减少。在洲岛湿地中,双山岛受岸线开发影响较大(图1),其余洲岛始终保持自然状态。1935—1995 年,围垦是双山岛洲岛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1935—1975年,该时期双山岛泥沙堆积,岛屿面积由11.4 km2扩张至16.5 km2,然而由于围垦,洲岛湿地面积减少62.4%(约6 km2)。1995—2017 年,双山岛东部湿地被占用,建设高尔夫球场、跳伞飞行营地等商业用地,洲岛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2 苏州长江湿地保护成效

2.1 长江湿地保护政策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苏州先后发布28 份湿地保护相关政策文件,涉及湿地保护修复、湿地名录、湿地生态补偿和湿地资源监管等7 个类别(图3)。国家层面重点关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相关制度和办法。省级层面重点关注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和方案、湿地公园和湿地小区建设以及湿地的占用、征收和管理。市级层面在省政府的要求下,增加了湿地生态补偿、湿地资源监管相关政策。

图3 苏州长江湿地政策统计Fig.3 Statistics on wetland policies in Suzhou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2012 年以来,苏州市共颁布13 份湿地保护相关政策文件。为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苏州于2009 年率先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站,是我国第一个独立建制湿地保护管理站的地级市。2012—2014 年,苏州先后颁布实施《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等湿地保护法律文件,从法制层面保障湿地保护工作实施。2014—2021 年,颁布《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实施细则》和《苏州市湿地生态补偿村(社区)保护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湿地资源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占用、征收湿地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完善湿地保护监管制度;颁布《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苏州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意见》《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苏州市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管理指南(试行)》,逐步完善苏州市湿地保护体系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

同时,苏州市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积极推进长江湿地生态补偿、长江沿线湿地保护恢复工作。2013 年《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将张家港、常熟和太仓的长江湿地划为市级重要湿地。2021 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苏州段湿地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 年,长江湿地保有量不少于4.49万hm2,沿江各区(市)长江湿地保护率均提升到70%以上,提出在常熟长江湿地等重要区域建立湿地监测站点。2022 年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十四五”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持续推进长江湿地保护。

2.2 长江湿地保护工程与成效

2.1.1 岸线管控 随着“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提出,苏州重新规划沿江产业布局,严格管控长江干流岸线利用行为。其中,太仓严格把控入江污水排放,着力解决沿江规模化养殖、企业工业污水排放等一批突出问题,每年减少入江排放量约840万t;调整沿江产业结构,太仓全市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39.1%。2012 年以来,张家港湾针对沿江岸线开发比例高等沿江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了《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三年计划》等系列文件,先后投入600 多亿元,开展大规模清退行动,清退沿江低效码头企业、拆除违章建筑、清理畜禽养殖户、推动江滩湿地修复,实施江堤改造、江堤外侧环境整治、船厂清理整治及景观绿化等整治提升工程。常熟共投入4.7 亿元开展铁黄沙建设与生态修复工作,沿长江堤岸形成宽50 ~80 m、面积约200 hm2的绿化林带。截至2021 年底,长江干流苏州段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50%以下,生产岸线占比降至33%,沿岸1 km 范围内实现“散乱污”清零,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2.2.2 湿地生态功能提升 2016 年《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 年)》,首次将苏州北部沿江湿地,即苏州市北部长江及滩涂、入江河流水网和坑塘沟渠集中分布区,包括太仓市、张家港市2 个县级市和常熟市东部区域,列为抢救性保护片区,严格控制滨江带土地利用开发规模,进行自然生态型岸线恢复和湿地生态恢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完整性。在该片区开展长江保护小区示范、生态型岸线恢复和滨江湿地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其中,长江湿地保护小区示范位于张家港长江沿岸,投资500 万元对沿江尚存的滩涂进行抢救性保护,工程于2015 年实施,至2020 年完工。2017年《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常熟和太仓长江湿地保护工作也渐入正轨。2018 年5 月,常熟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同意实施铁黄沙生态开发规划定位的决议》,将铁黄沙纳入长江沿线三化整治行动,对铁黄沙进行生态管控和生态涵养恢复,对区域自然生长的芦苇、柳树和野生草地进行天然涵养。太仓积极推进长江沿江湿地防护林体系建设,2020—2021 年在浏河镇江滩湿地公园两侧新建0.28 km2防护林,形成长江岸线绿色屏障。随着湿地生态恢复,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成为长江苏州段常客,新增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鹪莺(Prinia)、蝗莺(Locustella)等鸟类。

2.2.2 湿地保护率提升 目前,苏州市已形成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一体的湿地分类保护系统。拥有重要湿地103 个(25 万hm2),占自然湿地面积的93.4%。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 年的8%提升至2022 年的72.4%,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长江干流沿线的张家港、常熟和太仓现状受保护湿地面积分别为13 242.4、12 523.8 和11 719.0 hm2,累计占苏州市现状受保护湿地总面积的18.8%(表1)。

3 苏州长江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较低的长江湿地保护率低,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

长江干流苏州段沿线3 个县(市)长江湿地保有量(3.7 万hm2)和保护率(表1)远低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苏州段湿地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提出的4.5 万hm2和70%的保护目标,长江湿地保护任务仍旧艰巨。长江滩涂底质污染和生物入侵等问题严重,破坏长江湿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显著降低。

3.2 长江湿地系统性保护不足,湿地生态安全格局有待优化

目前苏州长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集中于长江滨江地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多为岸线修复、滩涂湿地修复、生态缓冲带修复等类型,未充分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及上下岸的联系。湿地生态廊道建设不足,关键生态节点尚未打通,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大打折扣。

3.3 湿地科学保护管理和动态监测能力仍需提高

目前苏州长江湿地保护成效重点关注湿地总量和保护率,针对湿地保护效果、湿地完整性、水系连通度、水质、鱼类和鸟类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等指标探索不足(张影宏等, 2016; 朱颖等, 2017),长江苏州段长江湿地相关研究尤为匮乏。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不足,湿地保护修复科研能力无法引领全球。湿地生态现状及变化调查欠缺,湿地生态监测站覆盖范围不足,亟待加强长时期、多方位、全覆盖的湿地监测能力,为湿地科研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4 苏州长江湿地保护策略

4.1 划定长江岸线生态红线,建立岸线分级管理机制

综合考虑长江沿线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不稳定岸线等要素,结合水生动植物栖息地、河流生境、长江湿地等生态结构和功能,划定苏州长江岸线生态红线(段学军等, 2019)。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控(段学军等,2020),建立极重要、重要和一般三级岸线管理机制,制定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岸线生态红线开发利用强度、开发利用方向和建设要求等指引,以及岸线占用退出机制,逐步恢复和提升岸线生态功能。

4.2 扩大长江湿地保护范围,优化长江湿地安全格局

全面梳理长江湿地保护空缺,识别关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和关键生态节点之间的廊道(Hofmann et al.,2021; 张达, 2023),并纳入湿地保护范围,完善长江湿地生态安全格局,提升长江湿地连通性和完整性;将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洄游通道、鸟类迁徙通道和踏脚石等纳入湿地保护范围,建立覆盖长江重要湿地的保护体系,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3 完善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加强湿地动态监测与评估

在张家港、常熟和太仓重要长江湿地建立监测站点,完善长江湿地监测网络,监测鸟类分布、生物多样性、水质、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等重要湿地生态指标(闫瑞华, 2022)。整合湿地野外监测站数据,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模型模拟、多元数据融合等方法生成苏州重要长江湿地数据产品,为长江苏州段长江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5 结语

苏州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等珍稀物种的重要栖息地,是苏州湿地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苏州长江湿地呈持续减少趋势。近年来,苏州发布了27 份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岸线管控、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湿地保护率提升等措施,苏州长江湿地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然而,苏州长江湿地仍面临着保护率低、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格局不完善以及管理和动态监测能力欠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对苏州长江湿地演变、问题与保护现状的认识,建议从岸线生态红线划定、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湿地监测与评估3 个方面完善苏州长江湿地保护对策,部署相关的重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猜你喜欢
苏州市长江苏州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长江之头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苏州一光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十二忆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