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远
今年以来,指数基金净申购是市场最大的亮点,自中央汇金10 月23 日增持沪深300 指数ETF100 亿元以来,易方达、招商、华夏纷纷选股自购旗下权益基金。据统计,10 月当月,公募基金宣布自购的规模达7.36亿元,年内公募自购净申购基金数已达355 只,累计自购金额达43.78亿元。现在真的可以择时买基金了吗,具体适宜买哪种类型呢?
从过往经验看,基金公司大规模自购与市场走势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统计了公募近十年的自购行为,以股票型和混合型的自购规模为代表,并和同期上证指数走势去比,我们发现部分自购规模放量增加的确出现在市场阶段性底部,例如2014 年3 月、4 月,2016 年1 月、2020 年2 月、2022 年4 月。
但同时也有不少抄底抄在半山腰时刻, 比较典型的是2015 年7月、2021 年12 月、2022 年1 月。对比上证指数走势可见,自购基金有时先于市场底部购入,有时晚于市场底部购入,并不能完全精准“抄底”。
同时,我们统计了历次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合计自购规模在3 万亿元以上的情况,并计算自购行为发生后面几个月的上证指数涨跌情况。统计发现,公募自购后市场指数的胜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次月指数上涨概率仅有54.55%,后半年收涨的概率仅有30%。在上涨时期内,涨幅也不算高,最近一次集中自购发生在8 月, 但9 月份指数下跌0.85%, 自购的基金业绩表现亦是可想而知。
所以公募自购行为,大部分是以新成立基金形式自购,或者申购近期成立的基金,目的不仅仅是投资,还有销售的意味。年初至今公募自购的基金共355 只, 其中4 只是2023 年以前成立的基金,其余都是今年成立的基金, 比例高达98.88%,该比例去年是95.69%。
比如为了支持新基金能够顺利成立,尤其是定开基金在市场低迷中尤其难以募集。10 月当月,自购规模排名第一的交银施罗德自购1亿元,实则认购的是旗下新基—交银施罗德瑞元三年定开混合,该基金于10 月27 日成立。当月自购规模第二的中银基金同样如此,自购了自家新发基金。
又比如可能是为了“抢救”一下清盘边缘的基金,因此对投资者而言,这些自购目标基金只是作为选基的参考, 切勿盲目直接“ 抄作业”。
不管是今年以来吸金最多,还是机构自购,宽基指数ETF 无疑是一大亮点。我们统计了主要几类ETF 近期资金流情况,包括宽基ETF、行业ETF、策略ETF。统计发现,三类ETF 最新规模7280.4 亿元、1782.07 亿元、380.3 亿元,近3 月规模增长率分别为15.9%、-7.4%、10.9%,近3 月份额增长率27.7%、3.0%、21.5%。
数据显示,从各角度来看,ETF都呈现净流入的行情。中央汇金公告显示,其买入的是沪深300ETF、中证500ETF、科创50ETF;同样易方达基金亦是自购2 亿易方达沪深300ETF。
那么,为何宽基ETF 备受机构青睐呢?首先,宽基ETF 本身的流动性更好。以沪深300ETF 为例,该类ETF 是市场上最重要的宽基指数ETF 之一,即便在过去惨淡的一年,日均成交额也在3.11 亿元,可以像股票一样进行场内交易也使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其次,宽基指数ETF行业上通常较为分散。沪深300ETF追踪沪深300 指数,权重最大的行业食品饮料占比仅12.03%,银行11.46%,非银金融10.34%。另外在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均有配置,行业覆盖面广,风险更为分散,能够反映更广泛的市场变化。
再次,其可以更好地把握短线机会。不同于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ETF 可以进行日内交易,利用其交易的即时性逢低买入拿到更低的筹码,逢高卖出获取更理想的收益。此外,ETF 有效地跟随市场的走势。例如易方达沪深300ETF 紧密追踪沪深300 指数,其长期跟踪误差仅0.0878,有效追踪了市场走势。最主要的是,当前时点,宽基指数ETF 已具备相当投资价值。
对比来看,虽然中证1000 指數成分股有1000 只,但市值仅11 万亿元,市场涵盖仅13%,市值角度并不能称为宽基,且市盈率目前38.6 倍,处于近10 年40.78% 的位置,并没有沪深300、中证500 等指数的百分位数值更低。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调整,部分中小市值尤其一些中小盘成长股调整较深,但从PE 角度仍不算便宜。而无论PE、PB,目前沪深300、科创50 等指数都处于更低的估值区间。不过,专业的投资者会更青睐宽基指增,比如沪深300 指数增强和中证800 指数增强,尤其是增强收益持续性很不错的指增,如兴全中证800 指数增强。
从年初自购基金名称看,多数为定开基金、养老FOF 基金;但从近期10 月自购基金中可见,其中多了一些行业主题基金,例如博时中证医疗指数发起式、广发国证通信ETF、嘉实中证大农业ETF、长城国企优选混合等等。
这是公募的一个转变,经过过去一段时间调整,医疗、国企、消费电子等一些行业主题基金,价格重回合理区间,当前时点具备一定配置价值。这或许也是公募自购这些产品的首要原因。
行业ETF 方面,与公募三季度重仓行业吻合,居前自购的医药、食品饮料ETF 也是近期规模增量较多的行业ETF。尤其两个指数ETF,目前市盈率都在28 倍、市净率4 到5倍,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三季度“喝酒、吃药”行情回归,白酒和医药板块重回公募布局主流,也凸显了配置价值。
反观中证新能源ETF,虽然近期份额也有较大幅度上涨,但尚未发现机构主动抄底。这可能和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不错,但估值(市净率)一直较高有关。机构一方面担心行业具有周期性;另一方面担心盈利增速进一步走低。
策略ETF 方面,机构自购可能忽略了一类基金,因为近三个月红利低波ETF、中证红利ETF 规模上涨55.2%、43.1%,份额增长61.2%、52.1%,规模和份额双增。至于业绩,今年以来这类基金表现颇为亮眼,尤其近一年红利低波指数ETF 上涨13.23%,而红利指数ETF 也上涨9.2%。虽然指数积累了一定涨幅,但从当前估值绝对值看,仍然具备配置价值。
如果从长期和组合配置角度,这类基金通过稳定的股息收入提供一种“ 确定性”, 包括央企股东回报ETF 亦是如此。在高波动经济环境下,低波策略或成为机构的新共识。
(文中所提基金仅为举例,不作为买入推荐。)
数据来源:iFind,爱方财富统计日期: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