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刚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 伊宁 835000)
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聚居地,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1],是集农牧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生活、农村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特定区域[2],具有既定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经济前提。建国初期,为服务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3]。虽然,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依然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战略[4],乡村建设行动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2021年2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乡村建设评价体系,促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乡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5],是乡村全面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发展乡村展开了广泛研究,有大量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三生”空间建设指标评价类文章。如:王富喜[6]基于经济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环境状况方面选取18 项指标,对山东17 个地市农村建设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地市农村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陈锦泉等[7]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从生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生态支撑保障等5 个方面,对乡村的建设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王成等[8]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重庆市37 个区县的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及其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分析,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生活和生态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差,可作为乡村空间优化的主要方面。
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此时提出乡村建设行动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回应[9],也是对以往乡村建设成果的传承和提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建设投资的科学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找出乡村建设中的城乡差距和现代化短板,明确乡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10]。李郇等[11]从乡村发展水平、服务体系、居住舒适、生态环境和县城建设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20 个分解目标46 个核心指标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广东、河南和山东部分县域进行对比评价,并验证了指标评价体系的实用性。黄耀福等[12]以广东省3个县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实践为案例,分析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乡村建设要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建立适应农村集体所有制下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乡村建设体系。彭艺等[13]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发展状况方面构建了20 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湖南省乡村建设水平进行定量化测度。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测度乡村建设水平,找出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依据。
学界对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新时代新目标要求下乡村建设评价类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文章从农村产业质效、农村社会生活和农村生态文明三个层面出发,利用熵值TOPSIS 模型对新疆乡村建设进行测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同时找到新疆乡村建设中的短板与不足,基于具体短板为新疆乡村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山脉盆地相间排列,素有“三山夹两盆”之称,其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辖4 个地级市、5 个地区、5 个自治州和11 个自治区直属县级市。陆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占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常住人口2 585.23 万人,2022 年全区GDP 为1.774 万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 509.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 410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550元。新疆民族文化多元、幅员辽阔、日照充足,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强,农业农村近年来发展趋势向好,虽然新疆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14]。
1.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在遵循系统性、动态性、代表性、多样性、现实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构建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农村产业质效、农村社会生活和农村生态文明为准则,包含31 项具体指标的新疆乡村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乡村建设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背景下,没有产业支撑,乡村只会越来越凋敝[15]。农村产业要实现强劲动力首先要形成规模效应,产业规模效应要立足产业投入和产出。农村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优化产业布局,也就是说,只有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优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产业质效用产业投入、产出和产业结构来表征。产业投入是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而对于农村来说投入主要是劳动力和现代科技的投入。因此,具体选劳动利用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来表征。农村产出主要有劳动产出和土地产出,而新疆是农业和牧业发展结合区,同时新疆旅游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旅游业产出占比不断增加。因此,具体选取人均粮食产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村人均产肉量和单位面积旅游人次覆盖率来表征。产业结构主要包含劳动力结构、产出结构、现代产业结构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因此,具体选取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有效灌溉率、每一村委会拥有农民合作社数和每一村委会拥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数来表征。
农村发展的落脚点是致富增收,农民富裕水平包括收入和消费两个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收益[16],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硬件,而公共服务是农村发展的软件,硬件设施发展再好,没有与其相符的软件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同时,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融合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基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而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地区全面进步的基础。因此,农村社会生活水平准则选取收入、消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城乡融合来表征,收入方面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征,消费方面选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来表征,农村基础设施方面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公路网密度和农村每人每年平均用电量来表征,农村公共服务方面选取学龄儿童入学率、平均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来表征。城乡融合方面选取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来表征。
乡村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资源相互作用形成的融合体,而新疆生态资源脆弱、农村环境治理难度大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尤其是要做好水资源的文章,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高质高效。因此,选取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率来表征农村生态文明准则,自然资源用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水资源量来表征,环境质量用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率来表征,环境效率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率、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作物成灾率和机械有效利用系数来表征。
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2021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利用移动平均值法进行填补。二元对比系数指标是表征城乡发展的基本指标,其值与城乡差距呈反比。确定某一地区二元对比系数首先要计算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产业单位劳动力产值占GDP 比重,再用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值表征二元对比系数。机械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单位农机总动力的种植业产值,其值越大,代表机械化的利用效率越高,其值越小,代表机械化的利用效率越低。
1.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多元分析法和熵值法等,本文选取相对客观的熵值法赋权,利用数据间的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熵,再依熵计算指标的权重。
首先,指标原始数据值的单位存在多个维度,指标评价中要将不同指标的单位进行归一,使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本文含有正指标和负指标两种指标属性,选取最大最小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正指标计算方法为:
负指标计算方法为:
式中,ixy是指标原始值,其中,x指参评年份(x=1,2,…n,),y指参评的指标(=1,2,…,m)指第m项指标参评年份中的最大值指第m项指标参评年份中的最小值,Ixy指ixy归一化后的值。归一化后的值之间具有可比性,本文对指标值的离散程度进行测度:
式中,Wxy是指归一化值占历年值求和比重,Ey指第y项指标熵值。
式中,Qy指第y项指标的权重。
2.TOPSIS评价方法。单一的熵值法评价法,仅仅反映的是其变化的趋势,而利用TOPSIS 评价方法不仅能够显现出变化趋势[17],还能相对准确地描述其具体发展水平。在TOPSIS法评价中对归一化后的值进行加权处理,计算方法为:
式中,Txy表示归一加权后的值,也代表该指标的发展水平。再根据Txy确定指标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指各正向指标Txy的最大值和各负向指标Txy的最小值指各负向指标的最大值和各正向指标的最小值,再根据理想解求指标欧氏距离。
式中,Hx指第x年新疆乡村建设综合发展水平。
通过熵值法对新疆乡村建设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分析,找出各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2),依熵值权重看,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旅游人次覆盖率、每一村委会拥有农民合作社数、每一村委会拥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机械有效利用系数六项指标权重相对较高,说明这六项指标也更为重要,对新疆乡村建设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城镇化率和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等指标权重相对较低,说明这些指标对新疆乡村建设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2 乡村建设测度指标熵权
对新疆乡村建设各指标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用2020年指标水平减去2009年指标水平(见表2),差值为正,代表该指标发展处于增长趋势,其值越大表明发展越快;差值为负,代表该指标发展处于降低趋势,因此,指标差值为负说明该指标制约着乡村建设。其中有效灌溉率、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率、作物成灾率等指标处于负增长,说明这五项指标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差,需要在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补齐这些短板。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两项指标指数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这两项指标虽然没有负增长,但同样也是制约新疆乡村建设的关键指标。农村人均产肉量、单位面积旅游人次覆盖率、每一村委会拥有农民合作社数、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机械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是新疆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指标,近年来这些指标发展相对较好。
1.新疆乡村建设水平。新疆乡村建设指数从2009 年的0.231 到2020 年的0.691,增长了0.460,年均增长0.042(见图1)。期间,除2011 年和2016年呈降低趋势外,其余年份均呈增加趋势。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取得的重要成效,也是在中央治疆方略和新疆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作用下取得的成绩。乡村建设曲线斜率2009—2015 年要大于2016—2020 年,说明2009—2015年的发展要快于2016—2020年的发展速率。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原因,也是由于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从无到有转变之后,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因素所致。
图1 新疆乡村建设水平
近年来,党中央对农村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农业农村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但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依然是短板。就新疆乡村建设一级指标发展指数来看,指数增长率越低,则该一级指标发展水平提升难度越大,因此,通过对新疆乡村建设一级指标分析可以诊断出农村发展的难点。新疆乡村建设各一级指标发展趋势较好(见图1),农村产业质效从2009 年的0.237 增长到2020 年的0.611,增长了0.374,年均增长0.034;农村社会生活从2009 年的0.262 增长到2020 年的0.807,增长了0.545,年均增长0.050;农村生态文明从2019 年的0.131增长到2020年的0.710,增长了0.579,年均增长0.053。从2020 年发展水平来看,农村社会生活发展指数最高,其次是农村生态文明,而农村产业质效发展指数最小。从增长水平看,农村社会生活增长最快,其次是农村生态文明,最后是农村产业质效。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社会生活起步较早,除2011年和2012年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在增长,同时发展速度基本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这是由于近年来各类惠民政策和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农村产业质效起步相比农村社会生活要晚一点,但要比农村生态文明要早,2009—2015 年,农村产业质效呈高速增长,2015—2017 年呈降低趋势,2017年之后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率越来越低。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重视,新疆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从发展指数来看,新疆农村生态文明较农村产业质效和农村社会生活相对适中,但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呈现波浪式递增趋势。
2.新疆乡村建设二级指标水平。为更精确找出新疆乡村建设的重点,对二级指标发展指数进行分析(见图2)。从农村产业质效构成指标来看,各构成指标发展指数均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其中,农村产业结构评价初期发展指数最高,但总体发展速度较慢;农村产出水平评价初期发展指数相对较低,同时评价期末发展指数在农村产业质效构成中最低;农村投入水平评价初期发展指数最低,但评价期末发展指数是农村产业质效中最高的指标。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农村投入水平年均增长率最高,其次是农村产出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年均增长率最低。从农村社会生活构成指标来看,评价期末,农村收入、消费、基础设施和城乡融合指标发展指数为1,表明近年来农村收入、消费、基础设施和城乡融合指标发展较好。2009—2018 年,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呈增长趋势,2019 年发展指数出现大幅降低,从而评价期末发展指数在农村社会生活构成中最低。农村社会生活构成指标发展指数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收入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农村消费水平、农村公共服务。从农村生态文明构成指标来看,农村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发展指数存在较大的波动,农村环境效率发展指数波动相对较平缓,评价期末,农村生态文明构成发展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环境效率、农村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农村生态文明构成指标发展指数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村环境质量、农村环境效率、自然资源。综上,新疆乡村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出、农村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利用和农村环境质量等方面。
图2 新疆乡村建设二级指标水平
本文通过构建新疆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TOPSIS模型对新疆进行测度,有以下结论:第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旅游业发展、粮食产出和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在乡村建设中越来越重要,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第二,新疆乡村建设水平总体较好,但发展速率逐渐放缓,具体来看,2009—2015 年发展水平指数年均增长0.058,2016—2020 年发展水平指数年均增长0.034。第三,各一级指标发展趋势向好,但农村产业质效发展水平在一级指标中最慢,实现农村产业升级依然是乡村建设的难点。第四,从二级指标来看,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出、农村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利用和农村环境质量相对发展较慢,是乡村建设的重点。第五,从具体指标来看,有效灌溉率、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率、作物成灾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呈负向发展,是乡村建设的短板。基于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村产业链。农业是基础产业,相比城市发展,农村在科技、人才等要素方面缺口还很大,要创新农村留人机制,将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种养殖能手等留到农村,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千家万户,尤其是作物育种、牲畜改良等方面。产业质效依然是乡村建设的难点,农村产业发展过去是、现在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基于新疆特色旅游、农牧业、畜牧产品等,着力打造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和有机果蔬产业集群,根据种植、养殖、畜牧等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环节实际,优化各类要素配置,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实现农村产业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不断拓宽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2.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推进农村发展绿色转型。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出、农村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利用和农村环境质量是新疆乡村建设的重点,要加强这些重点方面建设,提高乡村建设的水平。一是要优化农村产业布局,通过资源禀赋调优农村各类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促相生。二是要利用好各类农业物资和农业设施,通过加大设施农业改造力度,建立数字化农业基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三是要深刻认识到城乡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之间的障碍,促进各类要素城乡之间流通通畅,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四是要立足新疆资源优势,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集聚的地区,多民族聚居孕育出新疆多元文化,要立足新疆文化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通过产业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发展的高附加值,推动新疆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3.加大制度供给力度,补齐乡村建设短板。补齐有效灌溉率、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率、作物成灾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短板。一是要利用好农村现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要利用好水资源,要依据“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科学谋划新疆大中小型水库布局,通过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和病险水闸工程不断提升现有水利设施基础,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还要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清洁能源建设等行动,不断提升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二是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促使清洁能源替换农村散煤燃烧,同时要大力推进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等,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是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农文旅融合、休闲娱乐、康养服务等农村新业态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土地生金、生态变现、田园聚宝,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