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水环境”学科素养 解决实际问题

2023-11-04 01:21□李
考试与招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水环境考查人类

□李 莉

“水环境”包括:水循环、水平衡、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海水的性质、海水运动、洋流、海洋与人类、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内容。就如何高效而全面的复习本章内容,最终提升地理学科素养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谈以下几点。

一、对准课标要求明确方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新时代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所以,对准了课标就把准了备考方向。把本章内容对准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近三年全国卷和各地试卷都侧重考查课程标准“水平三和水平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所有考题都遵循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地理学科考试功能定位:地理学不仅要解释过去发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高考中的“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际或探索学科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二、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学会将课本知识打碎,然后以专题的形式把相关知识按其内在联系重组、归类,构建一个以点、线、面为网络的完整知识框架体系。“点”即知识点和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和复习的基石,我们要逐个落实考点,夯实基础。“线”即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也可以以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时间或空间等为线索,把有关知识集合起来。“面”即把一个区域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使知识“点成线,线成面,结成网”,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这样就能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抓住问题的本质,以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

三、提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1.将“区域认知”带入题境

具有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一双“地理眼”。

例1.(2022年全国甲卷,7-8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本题以海岸线变迁为载体,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切入,侧重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考查。

具体分析思路:

(1)确定空间位置—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把握世界重要地形区的空间位置,基于空间位置分析其地理特征。

(2)剖析空间格局:以海岸线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前进的原因来明确地理事物的特征,依此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

(3)明晰空间联系:以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海岸线位置为切入点,明确外力作用(海浪侵蚀)造成的海岸线位置变化,来确定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4)探究空间演变:以海浪侵蚀考查地理要素对微观地貌的影响,来探究区域空间演变的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会导致狂风、暴雨、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

2.“综合思维”挖掘过程

综合思维旨在培养学生从多要素、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看待问题,能辩证地而非僵化地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综合思维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解题时对“地理综合体”进行“拆分”。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地理拆分(分解),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地域拆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域单位;

要素拆分: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等;

过程拆分: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等。

例2.(2022年山东卷,18题节选)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把演变过程进行拆分:

(1)河湖的演变:完整的古雅斯河、现代雅斯河+古河道+泰勒斯溪+乔治湖。

(2)地貌的演变:大分水岭西侧完整地形→断层(地垒)。

(3)引起演变的原因:构造运动。

最后,组织语言得出答案,要注意地理术语的应用:古雅斯河从大分水岭发源,自东向西流动;地壳抬升后,地垒将古雅斯河分割成两部分;地垒西侧沿断层线发育出新的河流即现代雅斯河;地垒东侧从大分水岭发源的泰勒斯溪在地垒东侧积累形成乔治湖。

3.“人地协调观”指引行为

人类社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重点。

(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球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在人地关系中,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这种“依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整个地理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强度,产生不同的结果。人类在利用大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可以适当改造自然,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不损害自然价值的方式实现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是协调人地关系最重要的目标。

例3.(2022年山东卷,17题)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主要考查“地对人”:辩证看待地对人,立足人地关系,构建不同时期地理要素特征与人类活动的思维链条。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主要考查“人对地”:抓住人类生产活动的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分析生产活动如何顺应自然环境。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主要考查“人地协调”:通过分析区域差异,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才能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

4.“地理实践力”彰显学科价值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虽然受到高考形式的限制,对于地理实践力的直接考查与评价难度较大,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仍然有所反映,只是比较隐蔽。通过对近年全国卷的研究发现,高考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大多表现为提供真实的情境与素材,提出问题,以此来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处理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能够突破纸笔测试的局限性,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从而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例4.(2021年河北卷,18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a)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b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该题虽然是生态建设问题,但是核心问题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热量的充分利用”。较小尺度范围内,水分充足即可植树;水分减少改为疏林草原;水分和热量都较少则为灌木草原。因地制宜精准开发。类似该题“真实情境”中的“措施类”设问,就是对“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考查。要求大家联系生活对标课本所学,情境联系区域,构建思维路径,所得答案符合实际,或者可以作为解决实地问题的参考,所以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水环境考查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关于藻类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利用分析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对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及其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