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磊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63
随着城市加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属性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更新作为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的大拆大建、推倒重建的城市建设模式而言,城市更新可针对性地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确保其能够充分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进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绿地改造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1]。绿地改造不仅能够大幅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美、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绿化景观设计能够从生态角度改善城市环境,达到美化城市的效果目标,理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良好环境进行大环境绿化,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生态水平,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环保和节能,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为此,城市规划设计师需要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注重绿地改造实践的应用,推动城市绿化率和生态水平的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美、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中老旧、陈旧、落后的区域日益突出,城市问题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更新理论应运而生。城市更新理论是指通过对城市中老旧、陈旧、落后的区域进行改造、重建、改善和提升,以使之更加符合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的理论。城市更新理论的出现源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老旧城区、城市空间利用低效、城市环境恶化、社会问题突出等,种种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城市更新理论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城市更新活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城市更新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人本主义、公正、透明、参与等原则,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等,充分利用城市更新的策略和流程,推动城市更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打造美丽宜居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绿地改造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还能增强城市景观品质,推动城市创新发,绿地改造设计的实践价值不容忽视。城市更新进程中会打破原有的城市结构,也会影响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促进城市绿地景观质量、使用功能的全面提升。在城市经济发展是确保绿地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绿地作为一所城市的形象名片,不仅能够完善城市功能,也能推动城市建设进程。公园与广场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形象的鲜明化体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绿地改造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4]。同时绿地改造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改善城市景观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此外,绿地改造可以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人们的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社会凝聚力,通过绿地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在城市化进程中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绿地面积却逐渐减少,绿地质量也受到严重破坏。进行绿地改造实践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对城市绿地的重新规划和改造,能够有效提升绿地的可持续性和生态价值,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该项目为位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结合“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为当地人民群众打造现代化、园林化的宜居环境。绿地改造实践项目是拥有丰富绿植的绿地公园,在公园内仅有一条环形跑道、少量的健身设施,设计的文化内容生硬刻板,无法充分代表城市形象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绿地改造公园的南侧是由体育场地与市民广场所构成,是周边居民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广场内并未有功能性区域划分,广场内空间的应用效率并不高。在公园的西侧设有一块池塘,但由于池塘内水体不流通,导致其水体较差会出现季节性干枯问题,周边居民儿童在水池底部完善安全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地资源的保护与改造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状态,构建山水一体化的绿色脉络,需要充分利用公园周边的绿地资源、水资源进行环境绿化工作,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在绿地改造实践设计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针对性强、现实性特征明显”的原则,根据不同城市的生态条件选择相应的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城市,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公园周边的绿地改造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中,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增加公园内的绿地面积。通过改造公园周边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区域,将其转化为绿地,实现城市绿色化的目标。同时,应注重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植树、种草、修建湖泊等手段,打造出更加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此外,在绿地改造实践设计中,还需要注重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增加公园周边的商业、文化设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休闲、文化等多种需求。
在绿地改造实践设计中目的在于基于城市着力建设“十百千工程”目标,围绕“一河四渠”打造千里绿色生态绿道,既是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通过实施城市公园林、道路绿化等生态绿地工程建设,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网络,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2.4.1 明确设计定位
绿色改造实践项目需要遵循整体规划、针对性建设原则,采取北静南动、北建南改的规划,为周边市民在提供安静休憩公园绿地的同时,为其提供综合运动的广场绿地。
2.4.2 优化空间布局
(1)北园设计:北园设计的核心在于打造一山一水的景观骨架。在绿地改造实践设计中,需要通过将建筑渣土以及挖湖土方堆叠成为山形的绿心,并沿着河道设计应用滨水休闲场地,使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绿地空间。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北侧增加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方面的内容,强化绿地空间的文化气息。这样的设计将能够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也能够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5]。在北园设计中,还需要加快蓝绿融合进程,打造自然化的公园河渠,在当地构建生态化的滨水空间。这样的设计将能够增加城市的蓝绿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自然化的公园河渠和生态化的滨水空间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南园设计:健身休闲娱乐区域设计:这一区域设计是为当地人民群众以及游客提供休闲健身的区域。健身休闲娱乐区域需要包括多种功能,如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休闲座椅、休闲步道等。在设计时需要选择合理的健身器材,并将其布置在合适的位置,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需求,在器材的选择和数量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功能,设计合理的休闲座椅和遮阳设施,以提供舒适的休息和遮阳环境。
养生康复区域设计:一般情况,该区域设计主要位于整个绿地的边缘位置,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养生康复需求。在设计之前需要明确区域的功能,考虑不同养生康复需求的人群的需求。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植被和景观元素,以增加区域的美观度,并在夜间提供良好的照明环境,提高区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完善的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养生康复需求。
林下游戏区域设计:通过设计攀爬架、滑梯、秋千、蹦床等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游戏需求。同时需要根据游戏项目的不同,合理地布置游戏设施,以保证游戏区域的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确保游戏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游戏设施安全事件发生。此外,在林下游戏区域的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围挡和地面材料,以增强游戏区域的美观度和耐久性,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6]。
植物区域设计:选择适合生长环境的植物种类,需充分考虑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素,同时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观赏效果,以达到美化绿地的目的。在设计植物布局时,需合理地布置植物,以保证植物区域的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考虑植物的生长空间和生长周期,避免植物相互竞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灌溉和养护是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基础,为此需要设计合理的养护设施,借助浇水、修剪、施肥等措施,以保证植物的健康和美观。
2.4.3 设计人性化空间
在绿地改造实践项目中,人车分离是指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路线分开,以提高公园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为了实现人车分离,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如增加非机动车停车场、扩宽公园出入,以及增加复层种植等措施,有效地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和冲突,提高公园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在绿地改造实践项目中人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公园的使用效率和观赏效果,需要根据人流规律设置公园的出入口,并在公园内设置合理的人行道和景观设施,以引导人流,提高公园的使用效率和观赏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灵活的人行道设计,将公园的人行道结合公园外环园路设计,以提高公园的整体效果和观赏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才能实现公园的安全性、使用效率和观赏效果的提高,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和期望。见图1
图1 人行道结合公园园路设计
2.4.4 突出文化内涵
公园选址离地方政府距离较近,且为了填补城市红色主体公园的缺失,在公园设计时需要凸显其红色主题教育功能,设计“红色脉络”的区域讲述革命历程,借由红砖沿路铺设,同时设计带有科普内容的科普广场,以作为学生、党员参观学习的场所,以红色脉络为线索串联科普广场,供游客与居民参观游览。为了填补城市红色主体公园的缺失,设计师需要特别关注公园的文化内涵,凸显红色主题教育功能[7]。在公园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表达革命历程,讲述红色脉络。为此,在公园中设计“红色脉络”的区域,通过红砖沿路铺设的方式将革命历史脉络呈现出来,让游客和居民更好地了解和领略革命历程的悲壮和伟大,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除了革命历史的呈现,公园还可设计带有科普内容的科普广场,作为学生、党员参观学习的场所,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通过科普广场的设计,公园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入,也更加符合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和需求。作为公园的核心区域,红色脉络与科普广场紧密相连,串联起整个公园。游客和居民可以在公园中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氛围,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科学知识。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红色主体公园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城市公园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让城市公园更加丰富和多彩。
2.4.5 资源的集约化应用
公园是城市中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而公园设施则是公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长椅、垃圾桶、游乐设施等不仅为居民提供便利,也增添公园的美观度,在公园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中,如何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绿地改造实践中的重要目标[8]。公园设施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其使用寿命和环保性,选择耐用、环保的材料可以减少材料的浪费和污染。可以选择废旧塑料、废旧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材料,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选择锈钢、铝合金等耐用、易于维护的材料,减少材料的更替频率,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如采用再生塑料制作垃圾桶,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绿地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不仅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在绿地改造实践中需要注重绿地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关注绿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此需要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绿地功能的设计方案。同时,需要注重绿地的美观性,通过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等手段,打造出一个美丽而舒适的绿地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空间,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美丽、舒适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