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尘与土 矢志不渝赤子心

2023-11-04 11:47:11夏炎
时代报告 2023年9期
关键词:息县社区

夏炎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南宋·岳飞《满江红》

打从记事起,张子合的父亲就教他背诵这首传诵古今的经典史诗。直至今天,他仍然能一字不落地一气背下来。每当背诵这首诗时,他眼前总浮现出波澜壮阔的征战场景:

军旗猎猎,号角连连,杀声阵阵,一位身材魁梧,样貌英俊的男子,身穿白金甲,胯下白龙马,手持白金枪,大吼一声如猛虎下山冲向敌阵,杀得敌军顿时人仰马翻,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此时,他感觉热血沸腾,气冲斗牛。那阵势气吞万里如虎,何其壮哉、痛哉、快哉!

他渴望自己快快长大,像民族英雄岳飞那样,金戈铁马,纵横驰骋,冲锋陷阵;像父亲当年当兵那样,手握钢枪,痛击敌寇,保家卫国……

不想,张子合儿时穿上军装的梦想没能实现,却考进了警察学校穿上了警服,成为一名公安干警,一干30年。虽然穿着不一样的制服,但是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执着,一样的担当。如今,虽然他已不再年轻,岁月染白了两鬓,风雨吹落了黑发,但他那张标准国字脸上深邃的双眼,依然炯炯有神,透露出无比的坚毅和坚定。

永久的传说

张子合,男,1971年9月生,河南息县人。他生于斯、长于斯,与家乡息县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有着“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婴儿离不开母亲般永远割舍不断的情感。

息县,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东北部,蜿蜒淮河水穿境而过,溶溶淮水,悠悠千载,浇灌着1892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哺育着113万英雄的息州儿女。

息县历史悠久,是古息国的发源地,早在3000年前殷商时期建立息方国,西周时又设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楚国在此最早设县,比当时秦国统一推行郡县制早了整整400年,距今已经2400多年。而且自设县以来,虽然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但至今不易其名,不改其治,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县”。

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中华第一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灿若星辰。古代有“三年不语”不二其志的息国平安女神息夫人,有“马革裹尸”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伏波将军马援,有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明代尚书李若星……以及现代“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战斗遗址和强渡淮河渡口等。这里古老传说与现代故事口口相传,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织相融,汇聚成息县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产生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家教、家风和家传,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永恒的赓续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张子合出生于息县八里岔乡农村,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的老退伍军人。当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返乡当了农民。曾当过大队民兵营长、小队队长。在张子合记忆中,父亲经常身穿他那套褪色发白补了又补的旧军装,像冲锋陷阵一样带领乡亲打堤筑坝、割麦插秧、扬场交粮……

父亲有一副热心肠,左邻右舍有灾有难,他都及时上门,或带上一塊、两块钱,或捎上几颗红薯或一把粮食。要知道,在当年大集体时代,钱和粮食金贵着嘞!一个棒劳力,辛辛苦苦干满一天记10分,才值三五毛钱。农村虽然产粮食,而除了上缴国家的,分给个人的也少得可怜。就个人那点粮食,还要先留下做种子,能吃到嘴里的几乎可以数得出来。况且张子合兄妹四人,都是不拿工分,正是“吃食”的半大孩子啊!

每当父亲从家里拿粮食去接济更穷的庄邻时,张子合都听到母亲微微的一声叹息。父亲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一丝羞赧,轻轻对母亲说:“咱们再添瓢水吃稀点,总比他们断顿儿强啊!”

张子合的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很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深深懂得:“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小时候家里发生的一件事,让张子合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那竖起的大拇指,一直镌刻在他脑海中。

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国家还不算富裕。中国成功申办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掀起了全民支持办亚运认购国库券的热潮。

亚运会成功举办顺利闭幕后,张子合所在的村走进两个身穿港衫、举止利落、满眼透露出精明的商人。经过打听找到张子合的家里。寒暄一番后,两个人说明了来意:想高价收购当时村里认购的国库券。得知来意后,张子合的父亲磕磕手中的烟袋,慢悠悠地说:“当时按人头早分到各家各户了!”

“什么?”其中一位商人惊得一下子跳将起来。两眼瞪得像铜铃铛,仿佛看见突然出现的怪物一般,死死地盯着张子合的父亲。

“俺们走村串户走了几百里地,还第一次听说都分给了个人。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呀!”

他父亲连看都没看那两人一眼,继续悠悠地说:“该是谁的是谁的!个人拿着亏良心,会遭雷劈嘞!我是张飞卖秤砣,人硬货也硬!”

听罢原委,两人不约而同地向张子合的父亲竖起了大拇指。

站在一旁的张子合心头一震,浑身一热,感觉从未有的激动和震撼,他为父亲的做法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

那竖起大拇指的一幕,一直珍藏在张子合的记忆里,镌刻在脑海中。那竖起大拇指的一幕,如影随形,从踏入警校、走进派出所,到如今来到社区,始终伴他左右,影响他一生。

家风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也是决定家庭兴衰的根本。从小重视孩子品格教育的父母,孩子长大自然养成好学上进、吃苦耐劳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永葆的执着

1990年9月,时年19岁的张子合参加高考,以466分考入河南人民警察学校治安管理专业,由此步入警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从警校毕业入职息县公安局关店派出所,到如今从县局机关下沉到谯楼派出所沿河路社区,已历经整整31个春秋。同事们戏称他为息县公安系统“警界一哥”。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人来说,其中艰辛、其中滋味,一般常人无法体会。信阳市一位刚由地方转入公安系统的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公安是真辛苦,公安是真累,公安是真不容易!”

张子合从警入职以来,一直在基层工作,31年间调换了10余个岗位,曾担任过办事员、派出所副所长、巡警大队教导员、派出所所长,以及治安大队侦查员等,最长的时间工作8年,最短的不满1年。无论岗位如何变迁,职位上下变动,工作时间长短,他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牢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训词,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在息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动,深耕细作,把青春和汗水撒播在他脚下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

因警力不足,工作需要,他工作调动频繁,角色不断转换。每次接到上级组织调令,他都像当兵打仗一样,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一旦听到命令,“打起背包就出发”,心情愉快地走上新的岗位,很快进入新的角色,迅速展开工作。

他始终以“三个满意”,即“党委政府满意、上级组织满意、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从不计较个人荣誉和利益得失,无论是当普通民警,还是基层派出所负责人,哪怕是由基层派出所长调到治安大队做侦查员,他都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为多面手,各个专业的行家里手。

作为从警多年的老公安,问他究竟办了多少案件、解决了多少群众烦心事闹心事,而对自己辖区了如指掌的他,却记不清楚。

永恒的守护

走进高高悬挂庄严警徽的息县公安局办公大楼,来到窗明几净秩序井然的局宣传股,我们翻出几份总结材料,方才从中找出张子合曾经办过的案件,现采撷几个例子:

1995年7月一天早上,息县关店乡吴村铺村代楼的“代娃子”正在家中吃早饭。正应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句古话,只见同庄的大户陈某带领一帮人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代娃子”正愕然间,陈某冲上前对他就是一顿拳脚,打得他晕头转向。同伙一个绰号“铁蛋”的家伙趁其不备,从身后抄起铁锹朝着他头狠命一击,突然受袭的“代娃子”像口麻袋“扑通”一声栽倒在地,顿时昏迷不醒。

这帮穷凶极恶的歹徒见状竟像没事一样,蹲在旁边围观,甚至还边吸烟边聊天。直到伤者家人将其送到医院抢救,这伙人方才意犹未尽地作鸟兽散。经过全力抢救,受害人方才脱离生命危险。

时任该派出所内勤兼外勤的张子合接手此案。当时案子十分棘手,由于陈姓是当地的大户,代家是小户,村民惧怕打击报复,没人敢出面作证。

张子合深知其中缘由,不顾白天工作疲劳,利用午间或夜晚休息时间,冒着酷暑披着星月,进地头坐炕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乡亲们苦口婆心讲解法律知识和乡规村约,帮助他们增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教育他们弘扬惩恶扬善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受到教育的乡亲们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正义感油然而生,知情者先后向张子合提供了关键的证言证词。

最后该案件被提起公诉,行凶者虽然始终没有承认犯罪事实,但当地法院首次仍以“零口供”依法判处被告有期徒刑。

此案判决后,邪恶得到了惩处,正义得到了伸张。当地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每逢遇见张子合时,有人就会挑起大拇指:“张警官,你真行!”

2000年10月,张子合由息县夏庄派出所指导员调任东岳派出所所长。当地多种植棉花、玉米、红麻等高杆经济作物,每到成熟季节,常出现抢偷案件。该镇地处息县、正阳、新蔡三县交界地,因人员流动性大,盗窃耕牛、拖拉机等大型财物流窜作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令人防不胜防,当地村民普遍没有安全感。

张子合经过巡查走访,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对策”。他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向镇党委汇报,取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该镇全镇动员,全民参与,警民联手,打响了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战争”。

由派出所民警或镇干部带队,从镇里各站所抽调年轻职工、派调各村基干民兵,组成警民治安巡防队,按划分片区进行昼夜不间断巡逻巡查。在他的建议下,巡逻人员在巡查时配备“三个一”,即人手“一根半截棍、一把手電筒、一只小铜锣”,采取车巡、步巡、定点巡、机动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遏制盗窃案件高发的势头,有力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当地民众安全感明显增加,地方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社会公信力、群众满意率也显著提升。在该县当年开展的“人大评议公安”活动中,张子合所在的派出所被评为全县总分“第一名”。

2017年末的一天,正在息县治安大队办公室埋头整理案卷的张子合,突然迎来了几位报案人。报称,他们是夏庄镇一所私立学校的股东,共同出资正在建设校舍。在施工过程中,夏庄镇附近居民朱某某兄弟趁机百般阻挠,敲诈勒索,多次索要大额财物。虽然受害人也多次找了当地“能人”做保、调解,但朱某某一帮人仍贪得无厌,不断在工地制造事端,致使施工受阻。

接手此案后,张子合与同事先从外围着手,多方搜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反复比对研判,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之后,张子合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斗智斗勇。而自以为是的犯罪嫌疑人不知公安机关已经掌握了其犯罪的主要证据,在审讯室还百般抵赖,拒不承认其犯罪事实。

2018年初,该案在该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因黑社会性质引起当地上上下下广泛关注,庭审时邀请了社会各界代表、媒体记者参加。法院最终又以“零口供”判决犯罪嫌疑人朱某某有期徒刑。“零口供”的判决,极大地震慑了拒不认罪的犯罪分子,有力地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为息县政法系统在新形势下依法创新办理各类新型案件做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永筑的丰碑

金杯银杯,永远不如群众的口碑。

今年3月中旬,已到“知天命”的张子合,未及洗掉征尘,抖擞精神又出发。他积极响应市、县公安局组织开展的“争当优秀社区民警,争当优秀社区辅警”活动号召,主动向组织申请,第一个从机关下沉到最基层,来到息县公安局谯楼派出所沿河路社区警务室当了一名社区民警。

淮河路社区是息县老城中心商业区,仅1.5平方公里就有常驻人口4099人1452户。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有沿街门店552家,还有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人员集中场所。人口流动性大,治安形势复杂。

张子合从第一天起,连续一个月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进店入户,摸实情,察民意,很快熟悉了社区详情,迅速展开工作。仅仅两个月,他走遍社区每家每户、各个单位和经营商户,逐一登记造册,录入信息1万多条,发放警民联系卡1000多张,下发整改通知书500多份。这位长相憨厚,脸上常常挂着微笑,手提黑色帆布警用包,始终闲不住的“小老头”,很快被辖区的居民和商户所熟知。凡有烦心事闹心事困难事最爱找他帮忙,没事也最爱找他唠唠嗑说说心里话,他成了社区最受欢迎的“新居民”。

4月的一天早上,正在吃早点的张子合接到一个商户打来的电话,声称门前一块下水道井盖破损未及时更换,致使他家小孩跌倒崴伤了脚。张子合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一路绝尘火速赶往现场。查明事情原委后,他一边在附近找来木板盖上,立上明显的警示标记;一边与有关单位沟通联系。仅数小时后,施工人员赶来将破损井盖更换完毕。看到隐患被彻底排除,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风趣地喊道:“有张警官在,我们不怕掉坑儿里啦!”

“张警官,我们几家门店的服装被偷了!”

5月18日中午,正在午休的张子合接警后迅速穿上警服,风驰电掣般赶到案发现场。通过对现场比对察看分析,依托“雪亮工程”技术系统,很快锁定嫌疑人。他当机立断,第一时间组织社区两名辅警和四名网格员,在嫌犯可能出入的场所进行“地毯式”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人员。案发当天下午5点左右,心存侥幸的嫌疑人正在街上继续“踩点”时被当场擒获,赃物也被如数追回。当张子合与同事们把被盗的服装“完璧归赵”时,一位店主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有你张警官在,我们感觉更安全,更放心!”

“群眾利益无小事,职责使命大于天!”张子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凭着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治安工作管理经验,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从点滴和细微环节处入手,仅两个月就绘制出一张随时可变的“社区治安要素图”。他与社区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多次走进各家各户,核实户口信息。现场核查,反复修改,直到图文精准、精确,无一处遗漏或错误。真正达到了所在辖区重点行业、重要部位、重点人员等治安要素“一张图”。其经验做法,在全县社区交流推广。

自息县开展“争当优秀社区民警,争当优秀辅警”活动,张子合下社区以来,短短3个多月,已成功调节各类矛盾纠纷近20起。他所在的沿河路社区和其他城区社区各类案件的发案率也明显下降,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普遍提升,初步实现了“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既定目标。

永留的遗憾

自古忠孝难两全。从警33年,入职31年,张子合感觉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

每当谈起离世的父亲,这位好似铁打的汉子,都忍不住眼圈红了!

2016年,对张子合来说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年10月,妻子身体不适被确诊为乳腺癌。而小儿子不到3岁。父亲当时又患上了老年痴呆,而母亲又因年老体弱无力照料。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父亲送到了养老院。

痛苦、愧疚、自责日夜困扰,让他寝食难安。人瘦了一圈,浓密的头发也日益稀疏。

养儿防老、种谷防饥。尤其在传统文化深厚、注重孝道的息县当地,有哪个儿女愿意背负骂名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呢?

在彷徨中,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的历朝历代的英雄故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从大别山走出来的传奇将军许世友活尽忠死尽孝……

父亲的谆谆教导,让他明白面对困难挫折、忠孝两难时该如何抉择。他把对父亲无尽的爱和深深的愧疚,化作无穷的动力,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更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中去。

孰料,不幸却接踵而至。

当年12月19日早上,张子合在上班途中突然接到养老院打来的电话:父亲快不行了!

得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张子合感觉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浑身无力,脚下像踩着棉花,几乎迈不动脚步。而当他抱着一丝希望带着救护车好不容易赶到养老院时,这位一生勤劳朴实、正义善良的老退伍军人,已经闭上了双眼,溘然长逝。

望着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父亲,这位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毫不眨眼的汉子,“扑通”一声跪下,捣头嚎啕大哭……

时至今日,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子合独自想起当年没送最尊敬的父亲最后一程时,想起儿子小时候常从梦中惊醒哭着喊要爸爸,妻子在病痛中咬着牙关苦苦挣扎时,张子合的心就像被刀绞一样,翻江倒海。而不争气的眼泪,止不住地簌簌往下流……

永远在路上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警三十载,风雨兼程路。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张子合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在广袤的息县大地上收获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

“全县社区民警先锋”

“全县公安机关先进个人”

“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全市优秀社区民警”

“信阳市征兵工作先进个人”

“河南省卷烟打假工作先进个人”

……

伴随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豪迈的歌声,张子合与同事们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又坚定地踏上新的征程……

息县新城:高楼林立,万家灯火。

户外营地: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猜你喜欢
息县社区
息县城区防洪形势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议
治淮(2022年7期)2022-08-16 02:26:04
息县第十五小学新教学楼启用
支部联建 捐赠暖心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息县
3D打印社区
息县自然资源局调研多测合一工作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息县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