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隶属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其前身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熊岳城苗圃”,建于1909 年,1913 年称“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城分场”。新中国成立后,相继称“辽东省立熊岳农事试验场”“辽宁省熊岳农业试验站”“辽宁省熊岳农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等,直至1984 年,称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至今。是我国建立最早、研究领域最广、规模最大的果树研究机构, 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研发中心之一,在我国果树科技界占有重要地位。2019 年9月26 日“中东铁路建筑群——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城分场旧址” 被国务院常务会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职工266 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46 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 人;博士16人,硕士48 人。 设有7 个行政管理科室、4 个服务中心、6 个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分别为仁果类果树研究中心(苹果、梨等)、核果类果树研究中心(桃、李、杏、樱桃等)、浆果类果树研究中心(葡萄、树莓、蓝莓、草莓等)、生态与景观树种研究中心(干果、观赏果树、树木园等)、土肥植保研究中心(营养与施肥、病虫防治)、采后与加工技术研究中心(采后生理与技术、综合加工利用)。占地面积136.67 hm2,其中试验区面积100 hm2。 保存苹果、梨、葡萄、李、杏、树莓、蓝莓、观赏果树等资源3 000 余份、林木资源600 余份。 拥有我国大陆建园最早、 保存北方林木树种最多的熊岳树木园,我国唯一的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馆藏图书5 万余册,国内外期刊1 570 种11 万余册。 主办的《北方果树》期刊发行到30 个省(市、自治区)。 同国内400 余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互通信息或协作,与美、日、英、意等20 余个国家保持合作与业务往来。 是国际园艺学会杏工作组主席单位、 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挂靠单位, 建有核果类果树遗传与育种国际研究中心、国际杏研究联合实验室、国家李杏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东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试验站(辽宁)、农业部小浆果遗传改良及高效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新岗位、熊岳苹果综合试验站、营口梨综合试验站、熊岳葡萄综合试验站、樱桃熊岳综合试验站, 辽宁省北方果树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平台。
该所是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紧紧围绕国家、省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开展科学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果树、农作物等研究领域屡有建树,特别是在苹果、梨、李、杏育种与资源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共取得科技成果310 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成果36 项。 选育出果树新品种47 个,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选育出我国自主育成的第一个苹果新品种 ‘迎秋’(1956 年),曾一度为辽宁、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的主栽中熟品种;特早熟苹果品种‘辽伏’,取代了我国苹果栽培适区的早熟品种‘黄魁’,且把苹果栽培地域向南推进4 个纬度, 填补了我国长江流域没有大苹果经济栽培的空白;最早从日本引进‘富士’‘红富士’苹果,率先进行研究与开发,作为全国‘红富士’ 苹果开发协作组组长单位带领全国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苹果品种更新;葡萄、桃、樱桃、杏、李保护地栽培研究的成功, 填补了反季节生产的空白,带动了辽宁省内乃至全国设施果业的大发展;“山楂花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填补了我国植物病理学的一项空白;“苹果茎尖培养与脱病毒研究”,其部分内容已达到国际水平, 为我省乃至全国实现苹果无毒化栽培奠定了基础; HA-Si 型长效复合肥, 获国家专利, 成为我国第一代具有脲酶抑制剂的长效复合肥……根据研究成果,编撰出版了《果树栽培基础知识》《东北苹果解说》《东北实用果树栽培》《辽宁苹果志》《苹果主要品种原色图谱》《苹果幼树整形修剪》《中国果树志·李卷》《中国果树志·杏卷》《富士苹果栽培技术》 等120 余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生产指导意义的学术及技术专著。 在省级以上发表各类专业论文2 000 余篇。 重视农村科研基点工作,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农村基点80 余个,驻点人员600 余人次,对农村技术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辉煌永载史册,重任依然在肩。 面向未来,该所将继续坚持“三个面向”,围绕“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科研方向,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手段和创新的成果提升果树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不断铸就果树科研事业新的辉煌,为我省乃至全国果树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电话:0417-7033156网址:http://www.lngs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