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万 方 李小冬△ 李子瑜(哈尔滨 150040)
提要 目的:研究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2例腰背MP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中医针刺联合红外光治疗仪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麦吉尔(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9%,高于对照组70.6%(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2组疼痛评级指数总分(PRI)、视觉模拟定级(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RM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腰背MPS,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减轻疼痛。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一种腰背部产生局部筋膜慢性疼痛的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慢性软组织劳损、气候变化等[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肌肉局限性压痛、关节活动受限。该病发病率高,常见于老年患者,但近年来,中青年患者的占比越来越高。该病病程长和复发率高的特点[2],使得患者出现焦虑、失眠、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激痛点是腰背MPS的特异性表现,也是重要病因机制,在诊断和治疗腰背MPS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腰背MPS临床治疗手段繁多,如非甾体抗炎药物、肌肉松弛剂、物理疗法等,虽有一定疗效,但往往复发率较高,并且一些药物会产生副作用[5-6]。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的疗效,并且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多年来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肌筋膜疼痛的有效手段[7-9]。浮针疗法基于传统针灸理论,是由符仲华教授归纳总结出的现代针灸疗法,指通过使用浮针扫散进针点附近皮下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循环、缓解疼痛症状。本研究观察了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对腰背MPS临床疗效的影响,具体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腰背MP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男12例,女24例;年龄32~59岁,平均(46.26±5.77)岁;病程2~8 w,平均(4.37±1.31)w。治疗组男14例,女22例;年龄38~65岁,平均(46.45±5.77)岁;病程2~7 w,平均(4.43±1.12)w。观察过程中,对照组脱落或失访2例,完成34例,治疗组脱落或失访3例,完成3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0]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1]制定标准。(1)腰背部疼痛或可伴肌肉僵硬、痠、麻、胀等感觉,因天气的改变或者劳累后加重;(2)部分患者可通过触诊见明确的疼痛扳机点或触及条索状改变,腰背肌痉挛;(3)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无异常。
1.3 纳入病例标准 (1)入组患者的病程需达到2 w以上,同时30 d内未接受过任何相关治疗;(2)患者没有晕针史,对红外光治疗仪的治疗耐受;(3)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遵守治疗方案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 (1)有针灸及红外光照射禁忌症的患者;(2)其他腰部疾病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4)认知功能障碍或沟通交流困难者;(5)本试验开始前3个月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治疗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
1.5 脱落、剔除病例标准 (1)依从性差,不愿配合研究的受试者;(2)治疗期间口服镇痛药及其他对其症状存在改善治疗作用的药剂;(3)治疗期间突发其他疾病的患者;(4)受试者主动要求退出治疗。
2.1 干预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针刺治疗前,均先行红外光治疗仪照射疗法。将红外光治疗仪对准患处,与皮肤距离控制在30 cm,照射直径为20 cm,治疗强度为30单位。治疗30 min/次,1次/d,6次/w。
2.1.1 治疗组:红外光治疗结束1 h后行浮针扫散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寻找腰背部激痛点(1~4个),并对压痛最突出部位进行标记。操作前进行常规消毒,选取距激痛点中心的上、下、左、右4个方向约5.0 cm处作为进针点,固定周围皮肤,将一次性浮针(0.6 mm×32.0 mm)针尖正对进针点平刺进针。进针至皮下后放平针体,缓慢推进针体直至针柄处。浮针治法区别于传统针灸,其针刺不作用于经脉,因此以不得气为宜,若患者有得气的感觉,应将浮针退出至皮下后重复之前的操作。以进针点为轴作大幅度的针体扇形运动,频率60次/min,持续3 min后,将针芯取出,软套管留置30 min后拔除,覆盖固定针孔。再以上述方法对其他激痛点进行治疗。每2日1次,每周3次。
2.1.2 对照组:红外光治疗结束1 h后,给予普通针灸治疗,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选取激痛点附近的夹脊穴,配伍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命门、委中穴位。取穴部位消毒后采用华佗牌针灸针(0.35 mm×40.0 mm)针刺激痛点相应椎节夹脊穴,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刺入,其余腧穴进行直刺,进针的深度约为0.8~1.2 寸,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 min。1次/d,6次/w。
2.1.3 疗程:治疗1 w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
(一)享誉全国的非遗物质文化。主要有民间文艺西兰卡普,摆手舞、铜铃舞、板凳龙舞等特色舞蹈,薅草锣鼓、薅秧歌、游江号子、斗锣鼓、玩牛等民间音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 观察指标
2.2.1 麦吉尔(McGill)疼痛问卷[12]:包括疼痛评级指数总分(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指数(PPI)。于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各评价1次。
2.2.2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13]:量表中包含了行走情况、站立情况、弯腰、卧床、穿衣服、睡眠情况、生活是否能够自理、进行日常活动能力等8个功能方面的情况。总分0~24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的程度越严重。于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各评价1次。
2.3 疗效评定 本试验以McGill疼痛问卷评分为疗效评定指标。在开始治疗前、治疗1 w后、治疗完成后观察患者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为规范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试验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腰痛症状消失,无激痛点,无压痛,临床症状改善度为≥90%~100%。显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激痛点基本消失,偶有轻度压痛;临床症状改善度为≥50%~<90%。有效:疼痛症状有所减轻,仍有激痛点存在,压痛症状明显;临床症状改善度为≥20%~<50%。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临床症状改善度小于20%。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根据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计算临床症状改善度:临床症状改善度=(治疗前得分-治疗结束后得分)/治疗前总得分×100%。以第2疗程结束后第5 d治疗有效率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
3.1 2组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优(Z=-2.736,P=0.006<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例)
3.2 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情况
3.2.1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RI评分情况:2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相近,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PR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更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RI情况比较 (分,
3.2.2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情况:2组患者治疗前的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分相近,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更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情况比较 (分,
3.2.3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PI评分情况:2组患者治疗前的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相近,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PP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更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PI评分情况比较 (分,
3.2.4 2组患者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总分情况:2组患者治疗前的SF-MPQ评分相近,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更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表5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MPQ评分情况比较 (分,
3.3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的RMDQ评分相近,无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RM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更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6。
表6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MDQ评分比较 (分,
腰背MPS的主要症状为患者腰背部肌肉、筋膜紧张,伴随不同程度的牵涉痛,多数患者的肌肉组织内存在无菌性的炎症[14],实验室检查可发现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因此也被称为肌筋膜炎。近90%的患者可以在查体中发现激痛点的存在。研究表明[15],激痛点的产生与肌肉损伤有关,受运动引起的肌纤维摩擦影响,使其运动终板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乙酰胆碱漏出。肌肉的小血管受压可出现局限性酸性环境,从而刺激附近筋膜产生激痛点。因此,激痛点已被认为是治疗腰背MPS的关键[16]。
中医根据其症状、发病部位及病因,将其归类于“痹病”“腰痛”范畴,其病因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外伤等有关,以致筋脉痹阻,气血不通,是故“不通则痛”,治疗应以祛风除湿,理筋通络为主。《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说明“筋痹”病位在肌肉、肌腱及筋膜,未累及骨骼,为固定的挛缩性疼痛,这与腰背MPS激痛点的特征相吻合。
传统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刺激腰背部相关穴位达到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效,但在治疗局部痛症、筋膜肌肉僵硬方面,常规针刺难以发挥较好的效果。由于腰背MPS的激痛点原理,浮针疗法可以直达患者的肌筋膜触发点,通过浮针在皮下扫散的手法,疏松结缔组织,改善局部血流,达到解结的疗效,可以有效的从疼痛根源治疗患者的疼痛[17]。并且浮针法只在浅筋膜层扫散,不深入肌肉层,可避免软组织进一步损伤。红外光治疗仪具有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产生温热效应,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患者的疼痛[18],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但是单一治疗方式往往效果不佳[6],常配合其他疗法使用。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浮针扫散疗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治疗腰背部MPS的整体疗效优于传统中医针刺联合红外光治疗仪疗法。
研究表明,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潜在的肌筋膜激痛点被激活,其刺激周围神经组织而导致软组织损伤,引起患者疼痛感觉加重[2]。本研究发现在治疗1 w后2组患者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均降低,治疗2 w后疗效进一步提升,同时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段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缓解患者疼痛的效果较传统中医针刺联合红外光治疗仪疗法均更佳。
腰部肌肉软组织损伤可影响腰部功能[19]。本研究通过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发现,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与传统中医针刺疗法联合红外光疗法治疗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治疗1 w即可起效,在治疗2 w后可较好的改善关节功能,同时治疗组在各个时间节点均能更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并且随访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提示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对于巩固疗效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浮针扫散法联合红外光治疗仪治疗腰背MPS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