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构成与优化研究

2023-11-03 12:04李勇军
关键词:场域育人政治

李勇军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多级化,大国竞争和冲突趋势日益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有抬头趋势。西方一些国家将其国民教育放在价值观、国家安全观、爱国主义等话语体系中予以教育和传播,并将其所谓的价值观作为其联盟或干预其他国家的工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从而实际上强化了国民教育和价值教育的政治功能。西方一些国家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未能及时调整心理和适应现实,加大了对中国的价值侵蚀和抹黑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斗争和竞争属性增加。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研究需要与政策过程研究相结合,从理论层面重新思考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程,从实践层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迫切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执行力。本文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支撑,结合中央政策文本和10所高校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实践,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过程化和制度化要素构成和优化问题。

一、场域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

(一)场域理论

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1]134而要揭示这些“小世界”中的实践或社会现象,可以借助来源于物理学的“场域”概念对“小世界”所蕴含的社会空间进行考察,由此社会世界实际上由科学场域、教育场域、法律场域等这些“小世界”场域共同构成。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133他强调运用“资本”和“惯习”这两个概念来分析其中的互动、竞争甚至斗争关系。其中,“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以物质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存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前提下被行动者或者行动者群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行动者能够以物化的或者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89,场域中的“资本”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化、文化的、象征的内容。资本数量、结构等决定场域中各种地位,决定场域中的布局,行动者是资本的载体,行动者要获得场域中的支配地位的手段包括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资本类型的相互转换。惯习与习惯不同,惯习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之中,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这些性情倾向在实践中获得,又不断地处在结构生成的过程之中。[1]151场域塑造惯习,而惯习也成为场域中固有的属性。不同的资本类型具有各自的行为惯习逻辑。场域研究关键在于分析场域的构成和位置、确定场域行动者(机构)的惯习、勾画行动者(机构)之间的客观关系网络结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

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分离与融合、转换和重构。从分离和融合的角度说,它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场域、教育和文化场域、现实与虚拟场域的分离和融合[2]。从转移的角度说,它主要包括单一身份向多元身份转换、现实时空场域向虚拟时间场域转换、教育资源由数量向效能转换[3]。新时代特别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域、价值域和实践域的转换问题[4]。学校、社会、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需要三大场域同构共筑形成合力[5]。多元文化场域中的话语重构[6]、虚拟和现实的技术重构[7]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重构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场域视角下,需要特别关注惯习、资本和政策场域之间的关系[8],需要关注政策场域中的话语赋权和资本博弈[9],关注场域行动者特质、行动者关系等对执行力的影响[10]。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客观关系网络构成的开放结构,是实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师资队伍建设、课堂建设与文化阵地建设等政策实践活动的空间构型,是实现其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等功能性目标的空间构型,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实施层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落实过程中为大学生塑造的现实与虚拟空间、理论与实践空间、学习与生活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由实施层所营造的物质载体及以物质载体为基础营造的现实是属于物理场的范畴,而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与知觉获得感受、观念等属于心理场的范畴。

其政治资本是由党和国家政权组织所提供的权力、身份、意识形态等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权威性、合法性、影响力。新时代我国明确了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思路,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在行为惯习方面,要遵循“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行为逻辑。

其经济资本既包括以拨款、捐助、家庭支持等获得的收入和利益构成,也包括制度化形式体现的产权及其运作形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供给主体多元共治,强调供给内容方面要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强调供给方式要实现分层分类,由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在行为惯习方面,遵循“供给侧改革”思维,遵循共治、有效、公平供给理念,以大思政格局构建为强大引领,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

其文化资本包括我国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也包括高校自身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本,前者为后者提供可借助的文化资本。新时代,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建设制度化法治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和文化资本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提升了文化资本的符号影响力和感召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资本、机体文化资本、制度文化资本、符号文化资本等都获得了充分发展,知识生产和传播能力也获得了充分发展。受益于改革开放,新时代家庭文化资本代际积累特征明显。同时,在养育观层面,家庭教养责任化加强,在亲子教育关系方面,沟通和互动意识加强,在能力培养方面,对综合能力要求提升。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基于国家文化资本总体变化趋势,需要在行为惯习方面,遵循“文化融合式”供给逻辑;基于高校文化资本总体变化趋势,需要在行为惯习方面,遵循文化阵地融合大思政的工作逻辑、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逻辑和“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育逻辑;基于家庭文化资本总体变化趋势,需要在行为惯习方面,由“自然成长”向“协作培养”行为逻辑转变。

其社会资本既包括党和政府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也包括高校自身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前者为后者提供可借助的社会资本。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人民政党和人民政府建设理念,遵循群众路线,积累了良好的社会资本。新时代,我国社会资本建设遵循平等、协商、互信、互惠原则。高校自身面临高校治理现代化、“双一流”建设耦合效应下的内部权力关系调整变化的挑战,由此也面临所掌握的社会资本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在行为惯习方面,遵循社会资本引入、培育、协同相结合的对应逻辑,遵循互信、互惠、共建共治等行为原则。

其象征资本包括通过仪式性活动、声誉、威信等积累所形成的资本,[1]149它具有内化于习性和场域的象征体系,它是被人们承认和接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资本,可以与其他几种资本相互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象征资本,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彰显了新时代精神。理论方面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契合时代主题和把握时代大势,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中国梦和世界情怀、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精神、爱国主义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在行为惯习方面,遵循通过人物、实物、抽象事物、活动多途径象征化逻辑、场域内或跨场域统筹兼顾的运作逻辑,以及遵循正向性运用和否定性运用相结合的实践逻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过程化要素构成

如图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场域过程化要素包括政策制定层与政策本身、执行层与政策工具选择、行动者位置关系构成的执行客观关系网络,以及大学生及其身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资本、惯习等。从场域的角度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关键是以高校为主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主要包括现实与虚拟场域、理论与实践场域、学习与生活场域、物理—心理场域。在大学之外,还存在权力场域、社会场域、家庭场域等,它们既通过资本作用于以高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也可直接作用于以高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其中权力场域自身沿着中央—地方党委与政府—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高校及其科层权力机构这一权力主线展开,涉及政治权力、教育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教育权力等,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规制性特征,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权力场域运行所需要的资本主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长期有效执政所形成的权威资源以及党自身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资源。社会、家庭和高校之间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

从运行过程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惯习的指引下,不同的行动者依托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资本,在不同的场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实践活动,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惯习)(资本)]+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从思想政治教育执行惯习来说,执行层和大学生通过其过去与当下的处境所达成,同时其惯习也会帮助其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或学习实践。惯习是一种历史性产物,它和既往政策导向及实施实践密切相关,形成基于既往实践所形成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同时,它也是一种开放系统,它会受政策导向与调整、执行客观关系网络等的改变而重新塑造,也会受场域变化而重新调整。资本是客观化、具身化的,也是可以竞争和转化的。从实施层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会导致执行客观关系网络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引发的权力和社会场域的变化会引发以高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变化。同时它们也会导致资本层面的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进一步引发以高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变化。由此产生执行层关系变化前后的冲突。从大学生的角度说,其惯习冲突发生的节点往往和入学前后以及政策重大调整和社会场域变化密切相关。

实施过程要有效,理论上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1.政策本身的合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应该坚持将党的领导、思想与价值引领、改革创新、科学育人等贯彻政策设计全过程,突出质量评价在政策设计中的重要变化,要激发内部和外部动力,以体制机制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场域与以高校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的合力协同,要以体制机制保证场域、惯习、资本的有效互动。

2.实施客观关系网络的有效性。它包括领导与力量建设工作网络、改革创新工作网络、思想与价值引领工作网络、育人功能工作网络等。其网络关系的结构、位置、密度等决定了其有效性。

3.有效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单向度互动、单一式互动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情景式、交融式互动。它要求思政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语言映像情景、历史映像情景、时代映像情景、典型实践映射情景、集体蕴含情景并借助开放式教育、互动式交流、情景式教学、展示和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手段进行,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科情景、职业精神、行为示范相融合,要求学工人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示范相融合,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平等互动的原则。

4.就大学组织场域的外部关系而言,涉及与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与外部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等外部利益的关涉关系。外部关系行为主体主要通过强制性、契约性和关涉性影响途径施加作用。从组织场域融合的角度说,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优势,整合科层、市场和社会组织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指导、社会支持、上下互动、内外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大格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组织环境和支持。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协同设计和规划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政策协同场域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党政组织掌握的组织资源、红色资源、动员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5.从现实与虚拟场域融合的角度说,要求学校充分运用“融思维”实现现实和虚拟场域融合的有效协同管控,要求执行人员不仅要掌握面对面的话语逻辑与技术,而且要掌握网络虚拟话语逻辑与技术。通过平台建设,虚拟场域可以集中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不同时间的参与,从而形成虚拟的、抽象的、流动化的教育空间,结合自媒体、微课堂等,虚拟场域又可以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和参与性。借助数字化、图像化等技术,现实场域的教育也可以复制并传递到网络,促进线上和线下融合。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缺乏统一的思政线上线下融合统筹规划和推进机制,缺乏统一的集成平台,造成不同院系思政教育不同步、不同频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长期投入保障、进入退出和考核评价机制,造成线上线下融合时强时不强情况的发生。

6.从理论与实践育人的角度说,高校思政需要通过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高校和身边故事,讲好专业故事,讲好实践故事等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需要构建“课堂场域”“高校大思政场景”“社会时空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场域的协同育人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建立理论与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提升执行人员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意识、能力和水平,搭建相关平台或载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场域的“行动者”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承担,主要由思政教师或从事课程思政的老师承担,而实践场域的“行动者”主要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承担。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场域需要拓展到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甚至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中去。例如,科学与技术课程可侧重于科技伦理、科技之真与美的教育,人文学科课程突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可侧重于心理、人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关键在于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12]。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场域融合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同机制,场域融合空间效力没有发挥出来。二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场景”营造和嵌入效果不佳,强行或生硬嵌入特征明显,影响了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协同效应发挥。三是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投入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影响了理论和执行场域的有效融合和协同效应发挥。

7.从学习和生活场域融合的角度说,要求学校不断拓展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促进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促进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人格教育相融合,精心构建学习场所、生活场所、活动场所、家庭和社会多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和空间,要求执行人员既要掌握显性教育技术和手段,也要掌握隐性教育技术和手段。学习场域以教风、学风、院风、系风、班风建设为抓手,生活场域以校园文化、党团和学生活动为抓手。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两点:一是校园文化和活动基础设施不健全,各方参与的文化育人机制和载体不健全,家校互动渠道有限,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场域融合效应的发挥。二是渗透式、陶冶式、开放式教育功能发掘不明显,成长档案制度欠缺或不健全,学习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空间形态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拓展。

在上述场域的构建和营造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宏大场域、中观和微观场域的构建和营造问题,注意显性场域与隐性场域的构建和营造问题。宏观场域的构建和营造突出场域类型的多元化、场域的适当分离与融合,中观场域的构建与营造突出某类型或领域场域要素的丰富化,微观场域的构建和营造突出基于具体内容、事件的叙事风格、方式和空间的丰富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制度化要素构成

在政策执行场域建构的过程中,制度化为执行过程及其社会化建构提供了可预期的环境和约束性条件,有助于提高执行过程中的共识,提高行动者之间的行动效力。其中,制度化中的规制性要素为执行过程提供了合法的控制权和强制手段。不同的规制组合也为执行风格提供了不同的组合可能。相对规制性要素而言,规范性要素则更看重较深层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基础,强调网络关系与相互承诺,而文化—认知要素以一种更柔性、混合的方式影响着制度性要素的认同、接受与传播。因此,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丰富了执行场域要素并丰富了实施方式,尤其是使得执行过程和方式更具柔性、隐性。并且,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制度化本身为实施过程的组织、动员和协调提供了心理和文化认同基础,从而有助于提高实施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协调力。制度化的三类基础性要素需要具体化为可实施的要素构建,并需要依赖和通过各种传递者来实现制度的维持与扩散。

符号系统、关系系统、惯例和人工器物是制度的四类传递者[13]。如表1所示,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和时代性要求,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中的制度化要素结合传递者类型予以具体化。

表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制度化要素与传递系统

符号系统中的规制性要素主要由时代内容所决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构成。其中,后两个部分也主要是围绕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展开。将文件中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中的内容关系进行编码,再通过Ucinet软件绘制成关系图(图2-图4)。如图2所示,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一起作为新时代理想信念与政治理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图3所示,可以将三个意识、三种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五种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构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如图4所示,文化教育、四史教育、主题教育作为新时代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符号系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语境、时空背景等进一步具体化。管理者在制度、规范、机制设计中可以运用甚至创造符号系统,教育者需用结合课程、活动语境采用针对性的叙事方式以及有效运用符号系统。符号系统制度化有助于提高符号系统的整体运用效果。

图2 理想信念与政治理论关系

图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图4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

关系系统为场域中的行动者位置和角色认知提供基础,要让学生在关系实践中对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位置有清晰认识。关系系统要求厘清各级党委和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党委和各主管部门、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主体间责任关系。规制性要素要求明晰权利责任、权利义务关系,并具有较强的强制性、约束性甚至惩罚性。规范性要素以合力育人为基础,强调其中的伦理、承诺基础。而关系系统中的文化—认知要素则主要体现在风气认同和六大教育关系认同上。

惯习是在关系系统和符号系统中习得、维持并更新的,体现了行动者意会性的、深层的和根深蒂固的习惯与程序,是对生活世界感知、判断和行为中形成的行为倾向系统,是在历史经验中沉淀下来并内化为心态结构的持久禀性系统[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论与实践场域、学习与生活场域规范化、统筹规范与融合为抓手,并借助线上线下融合规范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为性情倾向系统和持久禀性系统内的惯习生成提供有效性边界,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底线标准和政治标准内化为程序化、习惯化的思维,要将场域和课程角色和融合角色内化为求真务实、自信自强、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等惯习,要避免形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关系主义、封闭主义、教条主义、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不良惯习。

人工器物不仅是“制度的客观情境中的一部分”[1]178,它还能够体现和表达特定的思想。高校需要在学生成长痕迹、教案和脚本、展示陈列、平台建设、设备设施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工器物。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客观关系网络构成

各高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策精神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例如,南昌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南昌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许多高校在其实施方案中不仅明确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且明确了每个任务下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本研究通过对10所高校实施方案中涉及的部门关系进行统计和汇总(3)这10所学校为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张家口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山东工商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并运用Ucinet软件绘制了高校内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图。如图5所示,高校各部门已经形成高密度、高中心执行网络,网络可达性强,党委工作、党政办公室处于网络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党组织和支部、学工部、团委、各院系、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院)、人事处、财务处、大学生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信息中心、纪检监督审计部门在网络中尤其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相互之间联系较强。工会主要和党委工作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教务处、科研处、学工部发生联系,和其他部门之间联系较少。作为牵头部门,党委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现的频率最高,党政办公室、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人事处、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也是重要牵头部门。从现实与虚拟场域优化的角度说,教育技术信息部门与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学工部等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作为牵头部门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理论与实践场域优化的角度说,缺乏劳动教育实践管理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心、二级学院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从学习和生活场域优化角度说,学生会主要和党委工作部、团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发生联系,和其他部门之间联系较少。

图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关系网络

各学校的实施方案主要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结构进行细化,围绕着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和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展开,由此进一步形成相应的核心工作网络。本研究通过对10所高校的实施方案进行提炼概括,得出表2-表7核心工作网络和政策工具组合关系。

表2 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工作网络与政策工具组合

表3 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工作网络与政策工具组合

表4 课堂教学和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网络与政策工具组合

表5 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工作网络与政策工具组合

表6 师资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工作网络与政策工具组合

表7 加强党的领导工作网络与政策工具组合

从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工作网络看,二级学院和研究生院作为配合部门,地位不强,影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工作网络看,高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从课堂教学和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网络看,宣传部门和学工部、团委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工作网络看,研究机构和统战部门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从师资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工作网络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从实践角度看,这些核心工作网络在建立内部联系时建立借助不同的政策工具发挥作用。从组织结构上看,中国政策执行存在党政双重机构、复杂的行政矩阵以及基于民主集中和群众路线约束形成干群互动结构[13]。这种组织化结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执行场域也得以体现,通过二级学院党委、党团、党群组织等,学校党委可能将党建、党群、党团等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强化党的组织系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作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可以通过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等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类型看,评价和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属于激励型政策工具,责任追究、督查、请示汇报等属于强制性政策工具,学生和教师志愿服务属于自愿型政策工具,组织动员、示范等属于组织化工具。

从政策工具的宏观场域运用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是在新时代伟大成就与伟大变革下进行的,需要根据新要求不断进一步具体化。例如,中央关于国家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教育等文件传递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到教育实践中去。从政策工具微观场域运用上看,需要具体化到具体课程和课堂、学校服务各环节中去。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场域优化

(一)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中观和微观场域建构

宏观场域建设以国家宏大理论叙事、意识形态、中央—省—高校组织场域、国家层面规划和指导意见、总体评价体系建设等为基础予以构建与完善。中观场域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和指导意见、高校内部教育场域、总体工作机制和平台建设等为基础予以构建,需要具有大思政的理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微观场域以班级、课程、活动、教师等为基础构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要形成以上述新时代核心工作为基础的学校—学院—系—党团组织——系主阵地场域,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思政教学场域,形成以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和论文导师为主体的学生全服务场域。要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地位,通过相关政策细化落实。从实施的角度说,宏观场域构建关系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合理性,关系到总体实施组织体制与过程的合理性,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组织力、动员力、协调力,中观和微观场域构建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可操作化、可执行化,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力、贯彻力。

(二)推动场域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落实力

从理论与实践场域融合的角度说,需要从如下方面予以完善:(1)将德育素养和专业教育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各专业要在课程设计中整体上发掘专业德育素养培养目标和方向,并细化各门专业课的德育素养能力要求,具体到相关章节之中。并在专业培养实践中不断优化专业德育素养培养体系,纳入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体系之中。例如,对于理工类专业来说,要侧重于科学技术伦理、科学技术求真精神、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德育素养培养,并将这类素养具体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其德育理念和经验融入到各专业德育建设体系之中,并从符号系统、关系系统、惯习和人工器物方面营造出专业课程思政和实践教育场域。(2)强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材体系建设,强化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问题、中国理论、中国技术等方面的内容。(3)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目标和能力培养体系,统筹院系政治理论学习和院系思想教育实践相结合,推动党员教师积极主动将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4)将理论第一课堂和实践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行“知行合一”[17],将学业学习和“第二课堂”学习统筹考虑以服务于“三全育人”总体布局,将“第二课堂”成绩和学业成绩一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内容之中。

从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融合的角度说,需要从如下方面予以完善:(1)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技术,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课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2)从学校层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和主题网络群,支持书记、学生工作人员、班主任、思政教师、课程思政教师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将学生参与纳入网络平台、微平台建设之中。(3)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行为规范,建立网络舆情制度。(4)鼓励教师和学生运用全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从学习与生活场域融合的角度说,需要从如下方面予以完善:(1)以学生成长发展轨迹化为基础形成由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和论文导师、心理健康老师、家长构成的育人网络。(2)以专业素养、人格和品德修养、学风和校风建设为中心策划和实施学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3)重视班级、宿舍和社团风气建设,推进学习和生活场域的融合,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三个要素出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18]。(4)重视教室、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公园等学习和生活场所的设计和服务,从文化景观和事件营销的角度打造校园环境,统筹规范校园会展活动。(5)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构建“手机书院”“大学微生活”等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讲好学生自己的故事,讲好学校和学院的故事,通过全媒体途径将这些故事传播给校内外。

(三)通过机制优化、事务管理日常化和项目化等层面丰富政策工具,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好惯习

从机制优化的角度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机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需要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与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与道德考核,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组织场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示范作用,提升高校党政组织系统的动员力、行动力,形成组织育人好惯性。各高校进一步强化和明晰团委、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责,完善其工作、培训和评价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习力、行动力和协调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好惯习。

(2)将场域融入与文化融入、活动融入、学生参与融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场域多元化、场域融入和场地协同管理机制,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育人好惯习。

(3)充分发挥自律与他律、自发与设计相结合,统筹考虑情感认同、知性认同、理性认同、参与认同、自律转化等机制作用场域,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学生时代特征等科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系统。

(4)通过“专兼结合、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全员参与”以及“全过程联动、全过程督查、全员考核”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形成“经常学”“经常抓”“长期抓”的好惯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组织力、动员力、行动力、协调力。

(5)强化课程质量管理和评审机制,形成求真务实好惯习。唯有如此,才能将大学建设成为“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的地方,才能真正做到以真理说服人、以真情感染人和以真实打动人。

猜你喜欢
场域育人政治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