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2023-11-03 19:27崔英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交流探究数学

崔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是儿童,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又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跑了一整圈(60分),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游览钟表大世界,意在激发学生的一种要认识钟表并和它们交朋友行为倾向,引发学生想了解钟表知识的学习动机,也为探索新知做了有力的铺垫。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幽默语言,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将得到充分体现。

二、问题引领,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

一般说来,教学互动往往起源于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探究达成教学目标。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高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如果所提的问题能引起争辩就再好不过了,因为争辩的问题能引起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才能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样的互动才真正有效。

1.在认知起点处引问,组织讨论。学生走进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先前的认知经验和知识背景。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授知识的关联,来唤醒学生的认识。在学生经验的生长处着力,让新知在探究中自然生长,不同的思考让学习更有深度。如,在教学“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唤醒学生关于数大小比较的经验。紧接着教师抛出:“我们已经学会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如果是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们会吗?”当这个富于挑战的问题一抛出后,学生立刻跃跃欲试。教师直接把如下的三个问题抛给学生:(1)黄山、香山、泰山、华山谁最矮?(2)谁最高?(3)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鼓励学生大胆放手尝试,自主探究比较的方法。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了解其他学生的一些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与汇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交流,在倾听和争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共享、共进。在这样动态、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认知冲突处导问,組织讨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忽视知识的本质,怎样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要寻找学生认知冲突的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辩论,进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一课时,当学生比较两个三角板的角的大小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学习交流、讨论中,学生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

3.在知识的联结处追问,组织讨论。《课标(2022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握知识的本质,使得问题解决变得简单。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1)6+4+6+4=20,(2)6×2+4×2=20,(3)(6+4)×2=20。这时,教师巧妙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这几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在这几种方法的联结处,教师适时追问,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很快发现这几种方法殊途同归,都是在求四条边的总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

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自手指尖上。”任何新知识通过学生自身“再创造”的实践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数学教学应大胆地把学生放在实践探究的主体位置上,引导学生操作实践,用各种感观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体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如,在教学“可能性”(抛硬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硬币到课堂上来,让同桌间一起玩抛硬币的游戏:同桌间一人抛,一人猜,进行5次。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从而得出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进而掌握“可能性”这部分知识。又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概念建立时,让学生说一说1小时、1分钟有多长,可以干哪些事,并给他们1分钟时间,让他们在1分钟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即:写字、做口算题、读书、跳绳、拍球、数脉搏、晃呼啦圈等,体验1分钟究竟有多长。这样,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让学生看、想,没有知识的传授而是多了自我发现,主体意识得以充分体现。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合作交流,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2022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交流才有效而深入。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出示12×4=,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与算理,经过讨论后集体汇报交流意见。由于解决的方法多样,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加法、也有用乘法或列竖式计算的,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列竖式乘法计算这个方法。又如,在教学“时、分的关系”时,首先演示分针、时针一起走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1时=60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可以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用数学的主人,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联系生活,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标(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融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也保证了学生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一课之后,可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特性,让学生自己回家给不稳定的小板凳修理修理。又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之后,让学生自己到超市进行购物。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之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一定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做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等。在实际运用中,教师直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逐步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主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彻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交流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