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淑林
那天在朋友圈,我看见了自己家乡——双港镇天城村的精美图片,心情无比激动。沐浴在甜甜的梦乡之中,我的脑海里翻腾着一幅幅儿时的生活画面……
■桂家畈的菱角塘
那个林荫覆盖的村庄,四周环抱着一条宽宽的清水河,这条清水河我们叫它“大塥”。大塥以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经塥划开后,到了夏季,微风一吹,如一波一波的碧浪荡向远方,让人心驰神往。
大塥中间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名叫“桂家畈”,村子里面住的全是桂氏人家,我当然也是位土生土长的桂家畈人。桂家畈的大塥,上接大别山山脉的水源,下通长江口岸,因此大塥里的水永远都是活水,且我们从来不怕旱灾。要是干旱了,上,我们可以从山里水库放水;下,我们可引江水流向桂家畈。随着江水的流入,大量的鱼虾也逆流而上,这便又成就了我儿时最拿手的游戏:与一群和泥巴的小伙伴们,信手抓小鱼小虾。现在想来,那是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啊。
大塥里除了养鱼,还养了不少菱角菜。一开始,菱角菜还有野生和家养之分,后来家养的菱角菜占了上风,野生菱角菜的生存空间被挤掉,全是家养的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那里,菱角和菱角菜还是一项家庭收入,拿到集市去卖,可换来我们所需的衣食。
菱角菜跟其他水生植物差不多,绿油油地漂浮在水面,一片一片,相互连接着。大塥里的菱角菜也是各家放各家的,开春了,人们就把熟透了的菱角,用本塘里面的泥巴裹著,甩进大塥里。到了梅雨季节就有嫩芽冒出来,浮出水面。开始时,也就是零星的东一棵、西一簇的菱角菜,每一次暴雨过后,菱角菜就暴长一次。入夏了,暴雨接二连三,菱角菜便迅猛地生长,直至最后填满水面所有的空隙。这时候你就看不到晶莹发亮的碧波了,而是布满皱褶的绿色“地毯”。“地毯”一直向更深的方向铺去,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岸,俨然一片绿油油的草原,清风徐来,那隆起宛若绿缎似的菱角菜,随风起拂。
菱角菜要是密度大了,可以捞起来,除掉叶子茎上的萎渣子,切细揉一揉,除去涩水,加点辣椒,大火爆炒,便是一碗好吃的青椒菱角菜了。菱角菜是水产植物,无污染,是“三高”的克星,夏天吃它还可以去火。吃不掉的菱角菜,还可以喂猪。
当然,大塥里的菱角菜,主要的经济价值还是秋天里的果实——菱角。当菱角菜开出白色的四瓣小花后,便会结出个小蒂,三角形的蒂子渐渐长大,就是能吃的菱角。一开始,菱角的皮壳是淡青色嫩嫩的,可以用手剥,皮肉是白白的,吃在嘴里水生生、甜滋滋的。再过一段时间,菱角熟透了就呈紫檀色,这时候皮壳老了,手就剥不动了,要用牙咬或用刀子切,才能弄开它。
老菱角、嫩菱角如何区分呢?很简单:用竹箩洗时漂在面上的是嫩菱角,落水底则是老菱角。老菱角煮熟了好吃些,吃起来是粉粉的,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所以我们都是把成熟了的菱角煮熟,再拿到集市去卖。熟菱角别人喜欢买,价钱贵些不说,也压秤。
菱角除了生吃和熟吃以外,熟透了的菱角除去外壳还可以磨成粉。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菱角粉是很美味的食品。先用冷水和匀,再用开水冲熟即可食用,既营养又容易消化,老少皆宜,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道道绿埂成美谈
在我们那里,秋天里摘菱角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大家一边摘菱角,一边还要把菱角菜翻一遍,使浸在水中的菱角菜的反面也享受一下阳光。
波光粼粼的水面被绿色的“地毯”铺盖着,这也就分不清各家的地界了,为了划分各家的菱角,人们只好在水岸上钉桩作分界线。这样一来,摘菱角就要看各人的人品了。大家同饮一塥水,同养一塥菱角菜,一开始,常常为摘菱角这件小事闹得很不愉快,甚至还发生过吵嘴打架等丑恶现象。可见,不管什么时候,人的道德文化素养都很重要啊。
村子里住着孩子们的老师,当然也姓桂了。这个桂老师,读书多,知道些历史掌故,闲时,他给大家讲些古代人物的故事,大人小孩都喜欢听。有一次,村里就摘菱角之事又闹起了纠纷。桂老师得知后,并不点评该事件。只是在下午放学后,他就带着我们这帮孩子们在稻场上做游戏。桂老师先是用粉笔在地上绘出三幅图画:第一幅绘出当年张宰相怎样教育家人要礼让,让出三尺地界;第二幅绘出吴家人是怎样在张家的感召下,也让三尺地界;最后一幅是形成后的六尺巷。就这样,“六尺巷”的故事被桂老师鲜活地画了出来。后来,他又让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演。
到了晚上,趁纳凉之际,桂老师又绘声绘色地给大人们讲起《六尺巷》的故事。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旁敲侧击地教育了一些人。大家听完故事后,也都心领神会。人们仰慕先贤们的高贵品质,暗暗地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尤其是我们这群天真的孩子们,崇拜心中的偶像,模仿力最强,都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做了。后来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摘菱角的时候都互相让一点,不要摘过界,更不要把没成熟的菱角摘上来,造成浪费。为了不摘别人家的菱角,大家连搭界的地方都不摘了。就这样,你不摘,我不摘,他也不摘,菱角老了落到水底,第二年搭界的地方长出的菱角菜就多起来,家家界线的地方都凸起一道道菱角菜筑成的小埂。后来,绿埂一道道的,越来越多。
绿埂多了,美谈也就多起来,附近的村庄都传颂着我们桂家畈谦让的美谈。人们争相传说:桐城城里有条六尺巷,桂家畈有道道绿埂美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面貌也更加高尚了。现在,您要是在夏秋之际去桂家畈走一走,一定还会看见,桂家畈的村民们留下的道道绿埂美景。
我相信,这道道绿埂会一直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