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猫”: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互动研究
——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

2023-11-03 10:45蔡懿滢
传媒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柯林斯熊猫仪式

蔡懿滢

随着熊猫作为吉祥物、城市的形象、国礼、动漫角色等方式频频出现在众人面前,熊猫正取代“龙”而成为中国国家动物的象征。一方面,熊猫作为传播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柔化了在传播中所展现的国家政治形象;另一方面,熊猫借助短视频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目前,抖音平台上熊猫短视频已经获得千万的点赞量,粉丝数量更是可观,许多用户参与到熊猫短视频的互动之中来。因此,探讨熊猫短视频的用户互动行为以及互动传播机制,并对短视频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上的大型“观猫”行为,为研究提供了切入视角。柯林斯认为:“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是成功的,成功的互动仪式使得用户之间的情感获得共享,用户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反之就会产生互动疲劳,使得传播效果不佳。”

一、从仪式到互动仪式链

仪式的研究历来都是人类学家的兴趣所在,在人类学诞生之初,爱德华·泰勒(EdwardTaylor)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及其文化状态,在《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中提出了“万物皆有灵”的概念,指出仪式是呈现或崇拜万物之灵的重要方式。[1]社会理论学家涂尔干(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将仪式与宗教实践联系在一起,开创性地在社会背景中探讨宗教仪式。他认为仪式将世界划分为两大领域:神圣的事物和凡俗的事物。[2]他认为对于神灵的崇拜是人类崇拜自身的社会和彼此关系的象征性手段,也就是说神圣的事物之所以存在本质上源于人们受到自身情感控制的相互依赖性,是人们社会性的产物。所以,仪式的重要功能并不在于处理超自然事物,而是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自身社会独立性的方式。对于仪式系统性的研究始于盖内普(Arnold van Gennep),他首次将“阈限”(liminality)的概念引入仪式分析,使用这一概念将仪式过程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特纳认为仪式过渡的过程是按照“前阈限(日常状态)——阈限(仪式状态)——后阈限(日常状态)”的路径,实质是“结构——反结构——结构”的过程。[3]而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又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交融”(communitas)概念,把社会看作一种过程,而仪式在其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结构的作用。[4]

随着社会变迁以及学术的发展,对于仪式的研究渗入到各个领域内。有学者将仪式研究的发展过程简化为一棵“仪式树”,其中人类仪式的分支下有三类仪式,包括社会仪式、宗教仪式和美学仪式。其中,社会仪式中又细分为日常生活仪式、体育运动仪式和政治仪式。[5]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学科本身的发展,政治人类学脱离了传统社会的局限,将研究对象转变为在当下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探讨各类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的运作和变迁。[6]王海洲在《政治仪式》一书中总结了关于政治仪式的研究侧重点,当下政治仪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与政治人物相关的政治仪式,包括任职加冕、宣誓效忠和葬礼等;二是与政府、政党和政治利益团体等政治组织相关的政治仪式,包括大型庆典、政治集会等;三是社会冲突或政治斗争中的仪式应用与变革;四是与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价值认同在内的各种政治认同相关的政治仪式。”他认为关于政治仪式的研究“很难从民族志田野工作中得到系统性的分析,即使有些研究着眼于过程分析,但也偏重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的过程,缺乏了对权力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合法性效果等相关研究”。[7]

随着各类学科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不同的学科也加入了对仪式研究的行列中,其中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与仪式研究更为密切。[8]社会学的仪式研究与人类学具有同源性,基本上都是来自涂尔干的著作。二者时常互补,一部分学者继承了涂尔干关于社会变化过程的仪式主义的观点,而另一部分学者将阐释学与符号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对于社会结构的不同观点。如欧文·戈夫曼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分析开创了仪式新的研究领域——“互动仪式”。[9]之后,兰德尔·柯林斯发展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成为社会学仪式研究的典范。[10]

二、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

涂尔干和戈夫曼都关注了仪式的概念以及功能层面,但是没有阐述仪式作用的机制。柯林斯系统地探讨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他认为互动仪式是一个具有因果联系和循环反馈的过程,其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这样的仪式可以形成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柯林斯建立了互动仪式模型(如图1),其中包含四个构成要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参与者有共同的关注目标、参与者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动仪式模型还囊括了四种仪式的结果: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力量、对代表群体的符号的尊重(比如文字、姿势等)、维护群体团结。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使得电子交流取代人们的身体在场成为可能,当人们拥有一样的关注焦点就会围绕这个焦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会听到他人的意见.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下,催生出共同情感,情感带动着群体对于焦点的讨论热情被进一步升华。当群体成员处于这样的热烈氛围之中,他们会更加积极地表达自我和回应他人,最终引发集体兴奋和高度的情感共鸣。

图1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模型

三、“熊猫”抖音短视频中的用户互动仪式

(一)身体在场:抖音短视频提供际遇空间,制造身体虚拟在场的仪式

柯林斯指出,对一个会话际遇的决定性因素有三个:包括每个人的文化/符号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不平等程度;社会密度大小;人们进行互动的可选对象的数量等。个体面对面的共同在场和相互关注是互动仪式的初阶和根本,通过亲身在场来实现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的交换和反馈,这时的身体成为一种功能性的传播介质而存在,可以感知信息—接收信息—内化外界的信息和他人给予的互动信号,并且通过身体的部位、语言、动作等向外做出反馈。在抖音这个平台,用户可以在“熊猫”话题下发布相关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构建了身体的虚拟在场,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实时弹幕的方式进行交流,引起情感共鸣。在这场仪式中,无论是视频创作者、搬运者、旁观者抑或是短视频平台,都参与其中,这种“多方在场”的情况使得用户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二)依托大数据排除“局外人”

在这场互动仪式中的局外人,是指那些对于“熊猫”短视频不感兴趣的人,即不会主动浏览、搜索相关页面的人。抖音平台基于大数据已经对用户画像有了标签化的推送机制,让感兴趣的人更多地浏览到“熊猫”视频,让不感兴趣的人可以一键屏蔽相关推送。这样的处理机制就明确了“局内”与“局外”之间的界限,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快速切换身份。

(三)多主体多方式沉浸式参与,形成关注焦点

在熊猫短视频发布者中,有官方,有游客,还有专门制作熊猫视频的博主等不同身份的发布者,参与的主体变得多样。随着热度的升高,在抖音平台上形成规模庞大的“观猫”参与群体。视频长度一般在1~5分钟不等,这些熊猫的镜头拍摄都比较简单,基本是一镜到底的方式,有些视频会加入后期配音和字幕,增加视频观赏性。比如咀嚼竹子的声音、对熊猫吃饭或者上体育课的内心活动进行内容解说或者配音等等。在互动仪式链中,熊猫短视频的周期性发布和大众对于熊猫的喜爱成为互动仪式中必备的构成要素,当用户反复观看熊猫吃竹子或者懒洋洋走路等视频,这些重复性的观看会起到情绪渲染的作用,将用户的注意力长时间投射在熊猫身上,互动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用户增加了对“观猫”群体的认同感。

(四)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形象的建立使得群体产生归属感

以“熊猫”为视频主要内容的短视频创作者中,按照粉丝数量进行排序,选取了热门用户推荐的前十名(见表1),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底。分别对最热门视频中的点赞数最高的评论进行提取,从中可以发现:用户通过点赞、评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他者在同一关注焦点中的感受予以认同。例如在2023年1月3日,由@白白姐看熊猫发布的有关熊猫的短视频:花花给大家招手手啦!现场一片欢呼。通过对相关账号的观察,许多视频文案都会通过拟人化的表达把熊猫的肢体形态表现得更生动形象。文字加视频的方式将用户拉入“观猫”的现场情景之中,用户个体不仅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点赞他人的评论,在这样的互动之中产生共同的情感共鸣,“观猫”短视频的用户互动仪式链也因此完成。

表1 熊猫短视频热门创作者前十名

(五)互动仪式的结果

1.群体团结下对“爱猫”成员的身份认同

当观众因为“观猫”这项活动而形成关注焦点的时候,通过点赞、评论、转发、收藏等行为方式进行虚拟空间的互动,形成的氛围加上大数据的推送,使得参与这场观摩的人越来越多。当这群用户进行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交换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还会对群体中的成员产生认同。

2.个体的情感能量不断叠加

情感能量类似心理学中的“驱动力”的概念。当用户所拍摄的短视频成为热榜或者点赞数量很高的时候,会使得创作者产生较高的情感能量,从中获得成就感,促使自己继续更新作品,这也是柯林斯所说的“行动受市场式机制的驱动”。

3.代表群体的符号

符号具有象征意义,且在互动中产生。在短视频中出现创作用户与观看用户之间的互动,观看者之间的互动,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得以形成并传播。这些符号包括语言符号、表情符号等,可以表达意义也可以代表群体共同的认知体验和印象。例如,在熊猫“花花”的体育课上,谭爷爷会呼喊“果赖果赖”,然后熊猫就会奔向谭爷爷。这句话其实是“过来”的四川话版本,之后“果赖”就成为一种特定的代表熊猫“花花”的语言符号并广泛传播。由此可以看出熊猫短视频中带有浓厚的中国元素特征。

4.维护群体的道德感

随着熊猫短视频热度的增加,现实中“观猫”的人群也逐渐多了起来,看熊猫出现了限时限量的现象。在短视频中,熊猫被游客喂食、泼水等惊扰行为引发了不少人的谴责和愤怒,表明在互动仪式中产生的团结感会在集体兴奋中得以强化,所表现的方式是创作用户在视频中标注出“文明观猫、礼貌观猫”等标语,观看用户则在评论区对不良行为进行抨击,或者进行解释。

四、反思

熊猫短视频的创作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据笔者观察,大多数的拍摄都是完成于熊猫吃饭、睡觉等时段,缺乏针对国内饲养员与熊猫之间的情感刻画。久而久之,在同质化视频内容的包围下,观众容易产生疲劳感。情感能量作为互动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旦缺失将造成互动仪式的断裂。现实情况是短视频创作者的互动频率很低,在评论区不难发现,观众之间的互动更多,而作为视频创作者对评论的点赞或者回复数量太低。增强用户和视频创作者之间的黏性互动,拉近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长效的仪式传播。

五、结语

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抖音让更多喜好熊猫的群体聚集在同一空间内,并结合平台机制,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熊猫,了解这一国宝的可爱之处。熊猫的外在形态非常可爱,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将熊猫作为展示宣传中国的元素之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熊猫本身作为一种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的存在,容易被更多人接纳,在短视频中不仅展现了熊猫个体的可爱呆萌,也表现出中国为了保护熊猫所作出的努力,对外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柯林斯熊猫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我爱“熊猫”
良心手术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Talking strategies
NEW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