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中心突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要想中心突出,就必须紧扣主旨选材,坚决把与中心无关的“旁枝”去除掉;同时,要在行文过程中有意识地点明主题,让中心这面“帅旗”始终高高飘扬。
【美文引路】
怀念母亲
董成俭
我的家乡在辽西的一个山沟沟里,沿着一条小河蜿蜒大约五公里,就是群山环绕的枣水杠沟村。父亲兄弟八人,在人多地少、靠天吃饭的山沟里,因六个伯父相继成家,家里的光景更加不堪。
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患有哮喘病,天气稍冷些,病情就越发严重,即便这样母亲也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天做饭、喂鸡养猪、缝缝补补,忙忙碌碌。
小时候村里没有电,晚上土炕中央摆着一盏小油灯,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织布、纳鞋垫、缝补衣服……由于光线不好,一不小心针就会扎破手指,母亲用力将手指挤出一些血来,继续忙活手头的活计。
织布机是我们家的大件家产。入夜,母亲坐在织布机上脚踩踏板,手持木梭,随着踏板的上下跳动,木梭在母亲手中和纱线之间来回穿梭,织布机发出“咔嚓嚓、咔嚓嚓”的响声,我时常在这声音的伴随下进入梦乡。母亲一直织到很晚,有时哮喘病发作了,喘息声、咳嗽声、织布机声交织在一起,手中的木梭却一直倔强地来回穿梭着。
母亲疲惫的身影,让我渐渐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出于好奇,想替母亲分担,就趁母亲不注意时爬上织布机,学着母亲的样子织起布来,结果不是纬线扎不紧,就是经线断了很多条,织出来的布像用久的纱窗网,七扭八斜。我只好躲藏起来,让母亲来收拾残局。
母亲淳朴善良。农闲时,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互相串门唠嗑就成了村里人最好的消遣方式。不管谁来,母亲总是热情地沏茶倒水,拿出老旱烟、特产梨果招待。那时,虽然日子清苦,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要借个什么物件,全村人都会帮忙。青黄不接时,遇到乞讨的人,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碗米或一碗饭,力所能及地帮一把。母亲常说:“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人要多积德行善!”
母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几个孩子。姐姐哥哥十七八岁时,为了寻找好的出路,都先后离开了家,投奔远在黑龙江嫩江县农场的叔叔,成为农场职工。而深爱孩子的母亲如何舍得儿女远离呢?姐姐、哥哥离开家时,母亲站在家门口久久望着儿女远去的背影,眼泪止不住地掉落下来,干燥的泥土地上出现了两个洇湿的圆圈,中间隔着一条线,一个像儿女,一个像母亲。
1994年,高中毕业的我为实现军人梦,毅然来到火热的军营。当时母亲卧病在床,虽然对我依依不舍,但非常支持我,在每封家书中母亲总是叮嘱:在部队要好好干。随家书一起寄来的,还有母亲给我纳的鞋垫,鞋垫上密密的针脚,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母亲的牵挂。三年后,我又参加了军校招生考试。考完后,得知母亲重病的消息,我埋怨父亲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父亲沉默了很久说:“你妈说你在部队忙,反复嘱咐不让告诉你。”在医院见到瘦弱憔悴的母亲,只见她脸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我的心紧紧地揪着。母亲看到我一瞬间惊呆了,接着惊喜地喊着:“儿子回来了!”
我把母亲接回家,在仅有的几天假期里陪伴母亲,尽尽孝。与母亲分别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执意要为我包饺子,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母亲不由分说舀水和面,她拖着虚弱的身体,用颤抖的双手为我包饺子。我哪里知道这是今生今世吃的母亲包的最后一顿饺子。
儿女是母亲手中的风筝,通往故乡的路是牵在母亲手中柔韧的线,儿女的行程有多远,母亲的牵挂就有多么漫长。
有人说,父母病重,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回去,不要让他们在寂寞中远行。
那年我如愿考上军校。当我在军校进行紧张的强化训练时,噩耗传来,母亲走了。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为我终生的痛和遗憾。
母亲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走了海一般深沉的爱。我永远怀念我勤劳、善良、疼爱子女的母亲!
(《中国文化报》2022年08月31日,略有删改)
评语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紧扣文题,选取了母亲生前的一些故事,以时间为顺序娓娓道来,情感之线贯穿始终,思路清晰,文脉分明。行文过程中,作者分别以“母亲特别勤奋”“母亲淳朴善良”“母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几个孩子”对几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点出了母亲的个性特征;结尾再以“我永远怀念我勤劳、善良、疼爱子女的母亲”总结全文,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中描写生动传神,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病文呈现】
善良也可以传递
孙振宇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吃过午饭后,我走了一千多米去乘公交车,和乘客们躲在公交车站台下,热得快不行。(到底有多热?可适当进行描写。)
等呀等,仍不见公交车的踪影。大家都在说着各种各样的狠话。一位头发全白了老爷爷,一边用纸扇给身旁的老奶奶扇风,一边说:“急什么呀,应该快到了。”(可简要引用一下“狠话”。)
我今天是去文化馆参加一场书法讲座。这次讲座请来了省里的书协副主席,他写的字非常有风格,得过许多大奖,听说他的作品价格不菲,许多人争着购买收藏。我舅舅费了好大劲,才搞来了这张珍贵的门票。(有关书协副主席的介绍与主题无关。)
就在大家快要热疯了的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来了!来了!”众人忙探出脑袋。
公交车终于停了下来,大家争着往里钻,我也随着众人上了车。等坐好后才发现,那对老人正在前面的过道上向后张望——原来,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关好车门,司机按喇叭不开车,众人神态、动作各异,就是没人起身。我经过斗争,也假装打起瞌睡。(此段写众人的反应,应详细进行描写。)
司机又按响了喇叭,我睁开眼,看到那位老爷爷很难过,把手里的纸扇放在过道上,让老奶奶坐下去。
看到這儿,我突然想到了已经去世的爷爷,也是这般白发苍苍。爷爷患的是肺癌,最后瘦骨嶙峋,非常痛苦。一想到爷爷是那么爱我,一想到爷爷的音容笑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爷爷,我想你。唉,要是我的爷爷坐公交车没有人给他让座,我一定难过得不行。可现在……想到这儿,我站起来,来到老人身边,把老奶奶搀了过来,老奶奶连忙称谢。(关于爷爷的病情等情况,可一笔带过。)
就在这时,坐在我旁边那位盯着手机的黑衣男,也站起身来,向老爷爷招手。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个小学生、年轻人也站了起来。
我看到老爷爷笑着向我这边走来,他是想坐到老奶奶旁边。我和黑衣男相视一笑,他有点尴尬。
司机再次长按喇叭,然后向着县城的方向开去。
想不到,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引来了这么多人的回应。真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带头,结果会是怎样。(此段是由黑衣男让座引发的感想,可调到黑衣男让座那一段的后面。)
那对老人在人民医院站下车,下车时,他们一再向车上的人道谢。望着窗外两位老人的身影,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带头去帮助别人,做一个善良的人。(结尾“做一个善良的人”与题目不符。)
【升格建议】
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乘车让座经历。文章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上车前,再写上车后,最后写老爷爷下车,脉络清晰,事情的前后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
但文章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从文章内容看,虽然表现的是“善良可以传递”这一主题,但中心并不突出,文章结尾甚至有跑题嫌疑。
二是没有扣住主旨选材,文中对书协副主席及爷爷病情的介绍明显属于偏离主题的“旁枝”。
三是描写不够具体生动,缺少精彩的细节描写。
建议进行如下升格:
一、修改文章的开头、结尾,点明主题,突出中心,形成首尾呼应之势。对文中由黑衣男让座引发的感想进行补充,强调主题。并把这部分内容调到黑衣男让座的后面,使文章的内部联系更紧密。
二、对文中介绍书协副主席及爷爷病情的内容进行删减,用一两句概括,确保情节流畅就可以。
三、对文中部分描写进行润色,加入细节描写。
四、把作文题目改为“原来,善良是可以传递的”,使题文更相符。
【病文升格】
原来,善良是可以传递的
孙振宇
一段乘车经历告诉我:善良是可以传递的。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午饭后,正是热浪袭人的时候。虽然大家都躲在站台的遮阳棚下,但不管你躲在什么地方,都会被“蒸烤”。我因为刚刚步行了一千多米,更是热得不行。
等呀等,仍不见公交车的踪影。大家都在发着牢骚。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爷爷,一边用纸扇给身旁的老奶奶扇风,一边说:“别急别急,应该快到了。”
要不是今天下午文化馆有一场省书协副主席的书法讲座,我这个小书法迷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坐公交车去城里?
又等了10分钟,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来了!来了!”众人忙探出脑袋。
公交车终于在期盼中稳稳地停了下来,大家争着往车上挤,我也随着众人上了车。等坐好后才发现,那两位老人正在向车厢的后部张望——原来,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位了。關好车门,司机连续按了两声喇叭,这明摆着是在暗示大家给老人让座。我用眼睛扫了下车内,几个专用座位上已经坐了老人,其他人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闭着眼享受着空调吹出的凉风,有的望着窗外好像在思考什么深奥的问题。这车上,有比我年轻的小学生,也有比我更强壮的年轻人,凭什么我要让座?再说了,我正热得不行呢。想到这儿,我也赶紧低下头,假装打起瞌睡。
司机又猛地按了两声喇叭。我睁开眼睛,看到那位老爷爷正无助地向四周望,然后摇头叹气,把手里的纸扇放在过道上,示意老奶奶坐下去。
看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了已经去世的爷爷,也是这般白发苍苍。要是我的爷爷坐公交车没有人给他让座,我一定非常难过。可现在……想到这儿,我的脸红了,猛地站起来,冲到老人身边,伸手搀住那位老奶奶,轻轻地说:“老奶奶,坐我那儿吧。”说着,就把老奶奶搀了过来。
就在这时,坐在我旁边那位盯着手机的黑衣男也站起身来,向老爷爷招手。与此同时,两位小学生和一位年轻的女孩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招呼着让老爷爷坐到他们那儿去。
想不到,善良是可以传递的,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引来了这么多人的回应。
我看到老爷爷原本失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向我这边走来。我知道,他是想坐到老奶奶旁边照顾她。
我和黑衣男走到后门处,手拉着吊环,相视一笑。我发现他的脸似乎也有点红了。
司机再次长按喇叭,然后一踩油门,向着县城的方向驶去,一路上乘客下的少,上的多,不一会儿过道里也挤满了人。
大约40分钟后,那两位老人在人民医院站下了车,下车时,他们再次向车上的人道谢。望着窗外两位老人蹒跚而去的身影,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去帮助别人,把自己的善良传递给别人,让更多的人伸出双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评语 升格后的作文开篇点题,引发对乘坐公交车的回忆;接着详细叙写了自己带头给老人让座的情况,并有感而发,再次点题;最后由一对老人远去的背影生发感想,表达用善良影响别人的心愿,升华文章主旨。文章情节更具体,描写更生动,中心更突出,结构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