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
名厨坐镇不管用了?开业时配备大牌厨师的餐厅越来越少了美国著名美食编辑 Jeff Gordinier 曾在《纽约时报》上评价说:“2004 年是‘厨师热文化的巅峰时期,每一家大型餐厅的开业,都被视为是彰显厨师本人才华、远见的纪念碑。”曾几何时,厨师是餐厅的代名词,菜肴出品体现了他们的烹饪精神,那个烹饪食物的人,就是饕客们决定去一家餐厅用餐的关键因素。
而如今,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下馆子的理由和需求千奇百怪,人们好像对餐厅的氛围更感兴趣,而不是它的真诚。“总的来说,至少在纽约,追捧名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日,纽约杂志《Grub Street》在一篇报道中如是说道。
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餐饮业的不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厨房是一个很难让人沉浸其中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薪资低、工作时间长,且精神压力大的后勤工作。从早期厨艺真人秀《地域厨房》里戈登·拉姆齐的暴怒嘶吼,到近期热播剧集《熊家餐厅》对后厨人员的真实生活状况的揭露,都让食客愈发深刻地意识到餐厅运营中的权利失衡问题。
此外,与当下的主流趋势一样,三年疫情的封鎖,在重塑期望和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由于餐馆被迫关闭或裁员,流失了一大批从业人员,即便已有一部分选择重返餐饮圈,但仍有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行业的局限,决定探索其他机会。因此,整体人才储备已经减少,这也让正餐开始减少,标准化的火锅、特色餐饮、快餐的比例在增加,预制菜模式广泛,那些价格公道、口味地道的费时费力的功夫菜,渐渐成了一种奢侈。
到底该不该让厨师来主导一家餐厅?其实这也是困扰餐厅投资者的一个难题。到底是请厨师把产品做好,把厨房管好,和其他部门协调好?还是把他当成商业伙伴,将全盘收益都交给他去打理?又或者重金请一位大牌厨师挂名,参与开业筹备,请他设计一套标准化菜单?
其实,归根结底,烹小鲜如治大国。顾客到餐厅就是为了“吃”,所以即便餐厅有好的选址、好的装潢、好的管理、好的服务,但关键还在于厨师烹调出的美味菜肴,经验丰富的厨师能让厨房效益提升,他们仍然是餐厅的主角。但随着消费者的个人意识不断凸显,小众消费需求的不断新增,厨房里的人是谁,具体对应到哪个大 V,对 Z 世代消费者来说越来越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