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海
(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乡土文化是乡村独有的优势,与所在地域、民族、自然环境等独特的自然及人文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体现乡村精神面貌的重要媒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实现乡村经济、产业、生态的全面振兴,也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路径。
乡土文化来自村民与乡土自然环境的广泛互动,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村落建设和乡村生活中,乡土空间内逐渐滋养出类型多样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以深刻而多元的形式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乡村环境的内外部关系,成为构成乡村文化的主体元素。根据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1.1 村落建筑文化
村落形态、民居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是相关地区的人民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产物。村落建筑文化与所在地区的建筑材料、气候特点、环境生态、宗族观念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属于典型的物质性乡土文化,具有强烈的传承性[1]。表1 罗列了部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这些民居建筑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显示出优异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表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1.1.2 农业农耕文化
农业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生产基础,也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的物质保障,农耕农业文化在乡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表现形式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农业产品、农业遗产、农业遗迹等。通过讲解、展示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让人们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农业产品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为例,茶叶分为绿茶、红茶、白茶等,其生产过程涵盖种茶、采摘、萎凋、炒青等多道工序,品茶时对器具、流程均有一定的要求[2]。
1.1.3 手工艺文化
古往今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工具、装饰品、服饰、器物,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如图1 所示),成为乡村地区宝贵的物质性文化资源,并显示出浓厚的乡土特色。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的木雕为例,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著名的东阳木雕、龙眼木雕、金漆木雕等,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1 乡村手工手艺乡土文化示例
1.2.1 节日节庆文化
节日节庆文化存在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发源地以乡土环境为主,与生产过程、生活方式、民族传统等息息相关。例如,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庆祝丰收的盛会,主要项目包括赛马、射箭、摔跤等,体现出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再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其地位等同于汉族的春节。节日节庆文化产生自乡土,同时也传承于乡土,属于重要的非物质性乡土文化。
1.2.2 风俗礼仪文化
风俗礼仪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或行为模式,与节日节庆文化类似,同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典型的风俗礼仪文化包括婚嫁礼仪、成人礼、寿礼等。以广东瑶族的少女成人礼为例,16~18 岁的瑶族少女需要通过“舞火狗”的礼仪形式完成自己的成人礼。风俗礼仪文化在乡村地区的受重视程度更高,乡民们依然按照传统风俗举办各类具有象征性的仪式和活动,丰富了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3]。
1.2.3 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艺术文化是人们在休闲娱乐中逐渐创造的艺术形式,其多样化的内容和丰富的呈现方式拓延了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范围,常见的民间艺术文化包括戏曲、民歌、皮影戏、民族民间舞蹈、民间传统体育等。
2.1.1 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具体可划分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部分。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关系到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基本物质供应。农业现代化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其实现方法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农村现代化重在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乡村,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民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达到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根据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国家从乡村地区的产业、生态、乡风、治理水平、物质水平五个方面提出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内容。
2.1.2 乡村振兴的主要实现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核心内容,包括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以及文化振兴。因此,全面落实五大核心内容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实现途径。
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可融入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为“五大振兴”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产业振兴方面,优秀乡土文化能够促进乡村旅游、民宿、农业文创产品等乡村产业。在文化振兴方面,继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是繁荣乡村文化的有效方法。在生态振兴方面,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天人合一”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高度一致。在人才振兴方面,民间手工艺品、民间艺术、传统农产品生产(如茶叶制作)等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优秀乡土文化有利于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在组织振兴方面,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农村地区可发展出功能多样的乡村自治组织,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强化乡村治理水平[4]。
农村是乡土文化的诞生地,天然地拥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基础。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关键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为其创造优渥的文化土壤,使其深深地根植于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围绕乡村“五大振兴”提出以下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路径。
3.1.1 在乡村旅游产业中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1)以节日节庆文化、民俗礼仪文化充实乡村旅游的服务内容
乡村旅游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各种文化活动通常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性服务内容,使游客在观赏美景、品味美食的过程中,同步感受地方文化特色。节日节庆文化、民俗礼仪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为广大游客创造了新鲜的体验感,使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乡土文化、感受乡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发扬的目的。例如,浙江湖州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将婚庆民俗礼仪体验活动引入乡村旅游,游客从中体验媒婆迎亲、喝枣子红糖茶、坐花轿、揭红盖头等传统婚嫁礼仪形式。
(2)以村落建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景观和民宿资源
传统的村落建筑具有鲜明的视觉美感,并且在建筑形式上一代代传承至今,其优美的建筑造型、浓厚的历史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游客的认知,传统民居可作为乡村旅游的景点,丰富乡村旅游的资源类型。例如,山西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是北方大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其2022 年1~11 月份接待游客量达24.99 万人次,有力地宣传了山西的村落建筑文化。另外,传统民居建筑亦可作为民宿的重要形式,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当地的人居环境特色。无论是作为景观,还是作为民宿,乡土文化都会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关注,进而奠定文化传承的基础[5]。
(3)依托优秀乡土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特色旅游小镇具有集群化、产业化的优势,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优秀的乡土文化为特色旅游小镇创造了文化主题和物质基础,是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资源,二者的深度结合能够将优秀乡土文化凝聚在当地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进而发挥传承作用。例如,浙江东阳依托东阳木雕的手工艺乡土文化,打造出东阳木雕小镇,将当地的木雕乡土文化发扬光大。
3.1.2 在乡村手工艺文创产品中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乡村手工艺品作为物质性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媒介,其本身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属性。乡村手工艺文创产品可产生良好的流动性,通过文创产品使人们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每一位购买文创产品的消费者,都可能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随着乡村手工艺品销量的提升,其产业化潜力将不断增强,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乡村手工艺品制作行业,将相关的技艺不断地传承下去。
鉴于主客观权重确定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之前模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合理的结合起来,尽量消除两种方法的弊端,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综合赋权公式如下:
3.1.3 在农业全产业链中传承农业农耕文化
农业农耕文化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且与乡村地区的各种产业形式都存在密切联系,可将其融入农业全产业链,达到传承目的。如图2 所示,乡村的农业农耕文化可在初级农产品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展销、农村餐饮等纵向产业链中发挥作用,同时又能拓延各个纵向节点上的横向产业节点[6]。以农产品加工为例,可在食品包装盒、包装袋上印制乡村的特色自然景观,达到宣传推广乡土文化资源的目标。
图2 乡土文化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的路径
乡村振兴不仅要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还要在这一基础上焕发农村的精神面貌,使乡村进入文化繁荣的良性发展状态。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是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该探索多元化的乡土文化融入路径。
3.2.1 构建乡土文化保护机制,发掘乡村文化振兴的资源要素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导致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外流、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客观上造成了部分乡村的凋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土文化环境,不利于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应该整合基层政府、村落、村民等各方力量,构建完善的乡土文化保护机制,如建立村史馆、村图书馆、发展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的经济产业,发掘乡村文化振兴的资源要素,实现优秀乡土文化的全方位保护[7]。
3.2.2 营造乡土文化氛围,根植乡土文化观念
优秀乡土文化的重点传承对象是当地的村民,关键在于如何将乡土文化观念根植于村民的思想中,使村民们热爱乡土文化。持续的宣传、反复的倡导能够强化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进而使乡土文化内化为村民的文化观念。在乡村地区,可借助宣传栏、微信公众号、乡村校园、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途径,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形成长效的宣传推广机制。
3.2.3 组织开展乡土文化活动,丰富村民休闲生活方式
对于各类非物质性的乡土文化,可通过组织开展乡土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承,并借助相关活动丰富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例如,安徽蚌埠怀远县白莲坡镇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和农村文化大舞台,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当地的花鼓灯、泗州戏等传统乡土文化要素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
乡村的生态环境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自古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可过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观念。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写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优秀乡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乡村生态振兴的根本逻辑。
3.3.1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避免生活废污破坏乡村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涉及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粪污排放等问题,早期的乡村环境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导致污染控制不到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国家相关部门多年来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改造乡村的污水设施、垃圾投放管理模式、厕所、道路交通设施等,极大地遏制了农民生活废污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现象。
3.3.2 有节制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产业振兴以乡村地区现有的土地、耕地、林地、地表水系等为主要的物质性资源,根据“天人合一”等优秀乡土文化观念,乡村发展各类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节制地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8]。保护性开发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例如,通过保护乡村的林地、水系、农田,打造优美的田园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奠定产业基础。再如,通过完善乡村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范车辆行驶路径,避免无序交通破坏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仅从传承乡土文化的角度看,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目标。
3.4.1 依托产业振兴带动乡土文化人才培养
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农业文创产品开发、乡村民宿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形式,需要大量熟悉乡土文化、掌握乡土文化呈现方法的人才。例如,窑洞、吊脚楼、客家土楼等可作为乡村民宿,但此类建筑物的建造方式较为独特,属于传统建筑工艺,大多以熟知当地建筑文化和建筑工艺的农村工匠为主要施工力量,民宿产业的壮大能够为农村工匠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进而促进传统民居建筑工艺的传承。
3.4.2 培育乡村手工艺文化传承人
农村手工艺类型多样,部分手工艺形成了复杂的技艺,仅有少量的传承人,甚至存在传承人断档的风险。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大工业生产模式导致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农村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点在于如何稳定地培养手工艺传承人。
(1)通过开发农村手工艺产品培养乡土文化传承人
农村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手工艺品具有观赏、装饰、使用等功能,可将其作为文创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吸引各类人员投身农村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营销,以市场化的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农村手工艺乡土文化。例如,湖南凤凰县吉信镇将传统蒲编工艺产业化,建设了蒲编工厂,主要制造蒲扇、背篓等手工艺产品,带动当地村民学习蒲编工艺,壮大了蒲编传承人的队伍。
(2)发动村民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传承人
乡村具有保护手工技艺的环境,村民是优秀乡土文化的见证者,在相关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长。在保护民间手工技艺的工作中,可积极发动当地村民,学习和传承手工技艺,使相关文化在乡村环境内持续发展,守住中华民族的乡土文化财富。
乡村振兴对乡村的社会环境提出了要求,总体可概括为治理有效,力求创建道德、法治、安全、文明的乡村社会。乡村组织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执行者,村民是乡村的主人翁,党和国家始终提倡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包括基层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组织振兴中,可借助优秀的乡土文化组建多样性的村民自治组织,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共同服务乡村治理工作。农村地区的孝悌文化影响深远,可将孝悌文化作为活动主题,在村民之间形成自治组织,以化解家庭矛盾、婆媳矛盾为目标,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例如,甘肃酒泉瓜州县瓜洲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以传承乡土文化为底色,构筑村民自治新格局,当地的村民自治组织在移风易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