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境·关联:乡村环境下语文学习任务群建构策略

2023-11-02 06:41卢梅英
江苏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情境生活

卢梅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出要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用心观察、感受、表达,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乡村是孕育民间文学的沃土,在乡村环境下建构与实施该学习任务群,教师要充分挖掘乡土课程资源,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紧密结合教材,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品味、赏析、领悟民间文学的意蕴。笔者以统编教材五上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乡村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建构。

一、聚焦:设置学习主题,统整单元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语文学科聚焦主题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某一问题学深、学透,在不同的内容、领域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促进学习的迁移与运用。五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分设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几大板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语言实践场和文化体悟场。各板块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因此,借助乡村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各个板块的内容统整安排,围绕学习主题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及乡村生活特点,笔者聚焦“漫步民间故事的百花园”这个主题建构学习任务群(见图1),设计“阅读小达人”“最佳传讲人”“最美创作人”“故事研究员”四个学习任务开展单元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阅读、讲述民间故事,创造性表演故事,借助生活研究故事,打通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让知识结构化、活动序列化,在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共创,达成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图1 五上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群建构图

二、创境:结合乡村生活,创设言语实践情境

乡村环境下基于学习任务群开展民间故事单元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居住环境、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和社会需求,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语用环境中,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1.活动情境

适恰的活动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状态,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自主实践活动,让学习真实发生。例如,“徐集社区为迎接国庆节要举办‘乡村民间文化交流会’,其中‘民间故事专场’由我校承办,请同学们想想可以策划哪些活动呢?要阐述理由。”在该情境下,学生脑洞大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设计:图文介绍民间故事、讲述民间故事、表演民间故事……一个个活动点子在学生的创想中跳跃而出。可见,源于需要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学习。

2.问题情境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就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如“民间故事是穿越千年的精彩。通过阅读,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人物或故事?这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或事?”乡村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以问题驱动学生将文学阅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现文学阅读的社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交流情境

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熠熠生辉。教师和学生是民间文化的最佳传承人和传讲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真实的交流情境,引领学生对民间故事进行沉浸式学习。如在“乡村民间文化交流会”中,笔者设置“最佳传讲人”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讲述活动,以任务带动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语言表达。

三、关联:多样活动进阶,开阔言语实践空间

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顺畅迁移。教师应使教学活动与真实生活、问题情境相关联,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促进其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生活实际越贴近,就越能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迁移运用。

1.与文本阅读关联,在语言品析中感受文学之美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才能真正表现出来。阅读的文本应是多样的,学生除了进行教材文本的阅读外,还应适当补充同类文本阅读材料,开展群文阅读,将“民间故事”的魅力与特质立体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语言品析与对比中感受文学之美。

以本单元的《牛郎织女》为例,该故事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题异文比读,也可以围绕“民间爱情”这一主题进行同类文本阅读。如拓展阅读《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在阅读中比较、发现爱情类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乡村流传的其他民间故事,进行群文阅读,从阅读主题、故事结构、情节设置、人物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梳理。在广泛的阅读中,学生能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对民间故事的特点形成个人的认知图式,达成知识的建构。

2.与实践活动关联,在故事讲述中传播文学之美

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在改变。而在乡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乡村环境独有的优势,开展实践活动,为民间故事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例如,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故事展演”,结合教材中口语交际与交流平台两个板块的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民间故事改写成课本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创造性表演,并邀请家人担任导师进行指导。在乡村家庭中,许多长辈都是听故事、看戏曲长大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当地剧种,以戏曲的方式进行表演。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讲演活动,将民间故事传承下去。

3.与文学表达关联,在创意编写中发现文学之美

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等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同一主题的作品内容大多相似,故事的结构也都比较简单。因此,教学时可以将教学与文学表达关联,引导学生模仿优秀民间故事,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

以“寻找故事密码,创写故事”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续编,也可以逆向思考进行改编,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据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创编,以此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了解。如,在乡村家庭中不少夫妻因家庭生计分居两地,有的一月能见一次,有的一年半载才能回家团聚一次……类似的亲情故事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了解,创编现代版的民间故事。

学生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也是对“民间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度学习与再认识过程,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再次发现民间文学之美。

4.与社会生活关联,在深入研究中体悟文学之美

乡村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学习资源。学生在经历前面的学习活动之后,对民间故事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深刻的感悟,但对其内涵理解并不深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设计了“故事研究员”任务,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作品,探究故事中的典型,通过研究感悟民间故事的内涵之美,实现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情感表达的自然融合。

如在“研究思考民间故事中的典型”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民间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进行研究。如《牛郎织女》中的“牛郎”和“织女”,还有其他故事中的“财主”“巧姑”等人物,为什么他们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呢?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象征意义,以这样的名字命名,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在那个年代,老百姓喜欢灵巧、智慧的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样的命名也表达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通过研究,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更加浓厚。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故事中的情节进行深度思考。例如,牛郎应不应该去追寻织女?海力布应不应该将秘密告诉村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辨,于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民间故事”这一文学形式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它对培育乡村儿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个性品格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应充分结合乡村环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级、不同样态,建构序列化的学习任务群,在关联融通乡村环境的学习资源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可视、可感,充满张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进阶式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情境生活
不同情境中的水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