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涛,王柳童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上海 200061)
通过这几年以小学语文学科为牵引推进小学阶段的项目化学习,教师充分体会到它在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能力、合作学习品质、高阶思维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项目活动的管理、流程、设计、评估等方面也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绩。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疑惑和困难开始浮现:总觉得没有参透理念真谛,认为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强调“自主认知”“合作学习”,总觉得缺乏彰显特性功效的教学手段,认为这不就是探究性学习、问题式教学吗?总觉得项目操作还是难以突破学科和年级的框架束缚,难以聚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等。
小学语文深入践行项目化学习,需要从“深化理念”“探寻策略”“构建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突破,将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活动推向更深区域、更高层面。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深化教学改革”中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1]以此对照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教学活动面临的困惑,应该深化对项目化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关联性、真实性”等本质内涵的透彻领悟,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延伸实践探索的深度。
在过往的教改科研中,教师常常过于注重这个教法、那个学法的表面形式,轻视任何教育创新最终都应该达到“增效”和“提质”的目的。项目化学习必须要超越外在的标签形式,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成长。所以,项目化学习一定要形神兼备,在“形”上可以是一个年级语文学科的项目小组,也可以是跨年级跨学科的组建;可以按照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流程操作,也可以融入导师制、问题化等方式大胆创新。在“神”上可以是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策略,也可以是情镜导入、沉浸体验等的融合;项目的主题可以是基于课本、校本课程的立项,也可以是开放新颖、灵活自主的选题。
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仍旧只会按部就班地遵照计划要求执行教学任务,学生也就只能“听课、做作业、评测”地被动循环学习。再加上依然存在各种正式或变相的竞争淘汰考试,学习的功能及意义被严重错位和混淆。项目化学习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成就更好的自我。这需要给学生营造“安全、平等、安静”的自主学习氛围。“安全”就是教师不制造紧张,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建立自信,唤醒创造力;“平等”就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平和亲近,杜绝颐指气使;“安静”就是让学生内心淡定、专注地求知上进,它不是声音的静默,反而允许有益的争吵、有序的混乱。
小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双重身份往往使“我说你听”“我教你练”的授课方式成为“主流”,学生也就不得不继续习惯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导和俯首听命的循规蹈矩。项目化学习对此传统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它严禁教师对学生进行“你还小,你不懂”“我说得没错”等类似的强制裹挟,要求教师必须从讲台俯看走向躬身平视,必须让学生彻底摆脱被动畏缩的状态,翻身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是否能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变量;学生是否能自我组织、设计和管控项目,是否能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开阔眼界、培养技能、修炼品质,是衡量教学活动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在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中,“重应试记忆轻思维能力”的现象还或隐或现地依旧存在。这种缺少内在关联的记忆,是低阶了解的知识,没有领悟,考完就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中提出:“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项目化学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的是把知识概念的理解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自主实践探索、自主认知发现,掌握知识之间各要点、各脉络的关系,把各种概念网状关联成一大片。这是培养学生问题质疑、分析决策、评价反思等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批判性等思维精神的高阶理解能力训练,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可以“自主、灵活、开放”为指导方针,将各种教法、学法多元化、立体式地予以整合,创新出丰富多样的实施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项目化学习在教育价值与作用上的亮度。
怎样掌握优秀高效的项目化学习策略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探索,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尝试探寻。
项目化学习培养的是自主求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把被动消极的“让我学”变为主动积极的“我要学”。训练这种学习方式所依托的项目主题及内容,可以重点围绕课程标准和课本、校本规划设计,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和课本赋予项目化学习的运用空间,又能符合“双减”不增加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2]于是,在小学语文“诗词诵读”教学中,以《赠汪伦》为引导设计了“李白有多少好朋友”的项目化学习长作业,让学生用一周时间搜集能体现李白与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歌。学生兴趣盎然地搜集了李白给杜甫写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给王昌龄写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给贺知章写的《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给孟浩然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还搜集了不少朋友给李白写的诗歌,有杜甫给李白写的《梦李白》《赠李白》《春日忆李白》,王昌龄给李白写的《巴陵送李十二》等。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放宽,知识积累得以极大丰富。在汇报方式上,有早读课上的朗诵表演、黑板报、手抄报展览,也有自制电子图片、视频的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了古诗素养,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如果能贴近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场景营造“沉浸感”,项目化学习的情境性、趣味性、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启发式、问题式、互动式、探究式以及主动思考、积极求知等特点都将被融入其中,学习氛围自然积极活跃,活动过程肯定精彩纷呈,最终也就必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营造生活化的真实场景,小学语文高段设计了“这就是上海”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在项目的筹划推进中,首先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项目主题进行分析拆解和划分工作模块;其次组建各模块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除自己班级学生,还可聘请校内外顾问和邀请学长学弟参与;再次制订各小组的工作内容、项目计划,细化和明确各人员的分工和职责,安排项目推进的时间排期和节奏卡控;最后汇总成“甘特图”,进行公开发布。在项目的实施操作上,一个班级设计的是以“行走弄堂看上海”为主题编撰电子宣传册。各工作小组的分工为:数学组负责“建筑”篇章,围绕“从中西方建筑中看数学之美”准备素材;地理组负责“道路”篇章,围绕“为什么上海的道路很多是弯弯曲曲而不像北京那样大多纵横笔直”准备素材;历史组负责“人文历史”篇章,围绕“弄堂的前世今生”准备素材;音乐组搜集“上海味”的配乐素材;美术组负责图片视频的搜集、拍摄和视觉设计;信息技术组负责后期剪辑制作;语文组总负责统筹、协调、审稿、汇编和配音解说等。在项目推进中,各小组交流分享,各成员穿插互助,乐趣无穷、成效显著。
项目化学习关注学生在思维路径、学习品质、认知水平、成长潜力等方面的隐形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这样的评价和反馈需要搜集学生在学习轨迹中的大量数据作为评测依据,这项工作繁杂而艰巨,先进的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为此提供便利。
小学阶段项目化学习主导学科的语文教学,可以率先在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开展教育评测上大胆予以尝试。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首先借助微信、钉钉等互联网工具,每位学生在上面把每天的生活、学习等信息记录下来,通过积累的大量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孩子成长过程的真实情景。其次运用Excel表从不同维度,分模块设定具体详细的评测指标,从而阶段性地形成“雷达图”对孩子的个性能力发展状态进行评测,形成“蜘蛛网”对孩子的知识结构发展状态进行评测,并综合汇总成“海螺图”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呈现。最后,教师、家长、学生一起看图分析,讨论孩子的优势、短板、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了解孩子在思维特质、好恶标准、情感诉求等方面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情况,针对性规划孩子的后续教育策略。这种基于现实状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真实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评测方式,发挥了很好的“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作用。
项目化学习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齐心协力打造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体系,体现人人关心教育、奉献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全方位营造有温度的教育环境,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项目化学习团体可以在班级或年级内组建,也可以融入家长、社会人士等组建。遵循“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项目团队的中心一定是学生。项目团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团体中是否能认知自我,包括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促进等;第二,学生在团体中是否能敢想敢做,包括行动力和创造力、责任心和意志力、眼界和雄心等;第三,学生在团体中是否能学会学习,包括开放包容、积极沟通的协作意识和自主认知、独立求索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的充分信任和授权下,以教师为中心构建项目化学习平台,可以发挥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引擎发动作用,充分赋能教师主导推进项目的规划设计、落地实施、过程组织、人员协调、方式创新、评测反思等工作,担当在教学活动中人生教练、学习导师、成长伙伴、倾听者、督导者等众多角色,肩负氛围营造、节奏卡控、矫正导向等管理职责。
教育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和社会意义,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负有不可缺失的作用和义务。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粒种子,那么学校、家庭、社会就是培育的土壤。如果教师和家长是种子成长所需要的风、雨、阳光,社会则是种子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构建项目化学习的“教育社区”是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共育价值的好举措。项目化学习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需要一起共建以学校为中心、家长同行、全社会参与的教育社区,大家一起共同策划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活动;共同开设共育课堂、在线论坛;共同拓展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共同联合文教科技单位举办读书节、演讲会;共同组建教育志愿者队伍等。群策群力所营造的良好教育环境,必然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我们的小太阳冉冉升起。
三个突破策略同步并行,彻悟了理念本质从而延伸探索创新的深度,掌握高效策略从而提升价值作用的亮度,构建共育体系从而彰显共育体系的温度,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则必将得以深入开展,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