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家竹
“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赓续传承、演绎呈现、交流传播三方面,科技的深度介入延伸了文化赓续的长度、探寻了文化呈现的深度、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2023年9月21日,在2023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发布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接受封面新闻采访,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关键焦点作了进一步介绍。
封面新闻:这次的报告相较于2021年关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和公共文化数字化战略,2022年面向文化和科技融合未来的焦点、方向和路径。今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宋洋洋:相较于前两年,今年《报告》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路线探索更深入,构建了科技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一核三圈”技术路线,探寻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支撑作用,助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研究主题更聚焦,紧跟ChatGPT带来的技术革命浪潮,深入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发展历程、技术奇点、产业实践、场景应用和核心问题等,研判AIGC赋能文化产业的新热点和新动向。
三是探索角度更多元,从内生因素和外部影响两方面展望AIGC时代文化科技融合的八大焦點,判明AIGC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撑力。从产业自身角度出发,细致剖析了数据可信、模型机会、替代焦虑、内容挖掘、价值衍生等关键环节,探索了AIGC在产业链条和更新迭代中的自身发展痛点与难点;从外部支撑角度出发,分析了版权困境、文化治理和监管理念等外支撑环节,指出当前AIGC产业发展仍需社会各界和政策制度等外部力量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应对AIGC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赓续传承、演绎呈现、交流传播三方面。
封面新闻:在文化不断向前走的过程中,科技起到哪些作用,它承担的更类似于哪个角色,在文化和科技两者之中是否有偏倚和侧重?
宋洋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赓续传承、演绎呈现、交流传播三方面,科技的深度介入延伸了文化赓续的长度、探寻了文化呈现的深度、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以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筋骨”支撑,为文化注入新活力、焕发新生机,推动传统文化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与新时代发展相协调。在文化和科技两者之中,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依托,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科技使文化发展如虎添翼,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形态、开拓新空间,是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文化与科技二者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报告》尝试在理论上构建“一核三圈”科技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圈层图谱,总结科技创新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在文化赓续圈层,科技推动文化活态传承、拓展文化传承空间、助力中华文明溯源;在文化呈现圈层,科技丰富了文化展现形式、演绎方式,特别是以沉浸式互动体验为特点的展示呈现已是当前的主流趋势;在文化传播圈层,科技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拓宽了文化交流边界、释放了文化传播效力。
封面新闻:关于未来,文化和科技融合哪条路线更实际?着重发力点在哪儿?
宋洋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未来科技创新融入文化建设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尤其在文化生产领域有着更广阔的发力空间。在文化资源挖掘方面,科技助力文化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数字化、结构化,使其转化为创意源泉,为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文化生产流程方面,科技的发展重构广电、出版、影视等文化行业的生产流程,进一步提升其生产效率;在文化生产模式方面,科技改变了传统线性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生产、分发和消费的开放互动,开启了文化共创的时代;在文化产品服务方面,科技改变了文化产品服务的介质与形态,“云演出”“云展览”等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将会日益繁荣。
总而言之, 科技将会深度赋能文化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为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壮大提供强大助力。
◎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