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西红柿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23-11-01 09:22张志永孙洪伟李英武赵玉静
中国果菜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临淄区西红柿全区

吕 涛,张志永,陈 冲,孙洪伟,李英武,赵玉静*

(1.淄博市临淄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山东淄博 255400;2.淄博同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淄博 255000)

西红柿(Solanum lycopersicum)又名番茄、洋柿子,既能作为蔬菜烹饪,又能像水果一样生吃,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叶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健胃消食、清热解毒、降脂降压、护心保肝、美白祛斑等功效[1-3]。适量食用西红柿可以均衡饮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临淄西红柿是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皇城镇南卧石村是“中国西红柿第一村”,全区西红柿种植主要集中在皇城镇、齐都镇、齐陵街道,涉及102 个村,约1.6 万个大棚,播种面积2 530.8 万m2,产量24.4 万t,产值达到5.1 亿元,占临淄区蔬菜产值的22.4%,辐射带动就业1.1 万人。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提档升级,打造全国“口感西红柿之都”,本文分析了全区西红柿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 临淄区西红柿产业发展现状

1.1 依托蔬菜产业发展项目,促进西红柿产业的发展

临淄区先后实施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皇城镇国家产业强镇、国家级蔬菜产业集群、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仓储保鲜等农业发展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 亿元。其中,国家级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实施3 年来,通过淄博新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 个建设主体,实施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繁育基地提升改造等10 个项目500 个大棚,完成投资9 067 万元,实现了西红柿产业“轻简化”栽培技术提升,每年每667 m2人工投入减少20 人次左右,节省劳动力支出800元左右,产量增加500 kg 左右,收入增加1 200 元左右,显著提升了临淄区西红柿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1.2 践行良种先行理念,促进西红柿新品种梯次推广

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体系,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联系国际、国内设施蔬菜种子研发公司,引进推广了一批适合临淄区种植的特色蔬菜新品种,实现了引进一代、筛选一代、示范一代、推广一代的梯次发展模式。目前,临淄区主要有粉色大果西红柿、小果西红柿(樱桃西红柿)和部分中型果草莓西红柿三大类,大果西红柿种植面积占全区番茄种植面积的90%,优良品种率达到95%以上。其中,2022 年新引进的中型果‘京采8 号’等品种因为口感好受到市场的青睐[4-5]。

1.3 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西红柿产业生产能力

近年来,临淄区不断建立健全监督、监测机制,蔬菜生产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已建成工厂化育苗基地9 处,西红柿年育苗5 000 万株。依托山东思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内首家“农保姆”设施蔬菜标准化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西红柿产业数据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推广的“7F 精细化管理”(7,即标准化的设施、土壤、种苗、栽培、环境、肥水、植保管理7 个关键环节;“F”是英文“Fine”的缩写,精细化)技术标准规程。全区蔬菜日上市量1 200 t,其中西红柿产量由350 t提高到420 t,占蔬菜日产量30%以上。

1.4 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现西红柿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全区积极推广水肥一体、自动放风、自动喷药、基质栽培等10 多项新技术,完成5 个示范基地,5 000 余个设施大棚的信息数据入库工作,基本实现全区西红柿产业的数字化。大力倡导西红柿种植“双减一增”,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下降6.9%,农药使用量下降10.1%。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新材料,2022 年推广的雄蜂授粉、分光生态聚能膜及土壤微生物改良等新技术大大推动了临淄区生态农业发展。其中,分光生态聚能膜新材料优势突出,减少病毒病发生,同时西红柿每667 m2增产15%以上。同时,强化了对西红柿样品的检测力度,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每年采样1 200 个批次以上,合格率为100%,确保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5 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作用,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

目前,全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58 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9.2%,基本实现全覆盖。临淄区积极引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企业、种植大户互结对子,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在皇城镇、敬仲镇、齐陵街道等7 个镇105 个村完成投资6 300 万元,新建西红柿大棚138 个。按照主流大棚(130 m×18 m)建设成本计算,每个棚需26 万元,年度种植成本约13 万元,年纯收益约12 万,在带动农民就业的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收入。目前,临淄区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上的村超过100 个。

2 临淄区西红柿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不稳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临淄区至今没有集中性的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形式主要是种植户、购销大户自发形成的小散地,分散在主要种植区田间地头,缺乏及时全面的供求信息和流通信息服务。如西红柿的年平均收购价格为3.6 元/kg,经销商运输到寿光、青州等地后约为5 元/kg,精细包装后价格差距更大,临淄区农民只能被动接受价格,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总体效益不稳定。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临淄区西红柿产业化经营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本地特色,形成规模的番茄生产基地发展不足,有待加快发展;二是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对接不畅,“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较低。

2.3 “三老”问题突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棚老化”问题突出,目前临淄区设施大棚中15 年以上的棚占20%,10~15 年的棚占40%。“人老”问题严重,全区从事蔬菜种植的人员约2.1 万人,50~60 岁以上人员占90%。同时“设备老”问题也摆在了产业发展的面前。自动化、智能化的大棚占全区总大棚数的10%左右。“三老”问题突出,造成临淄西红柿产业劳动力成本高、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2.4 品牌运作相对乏力,名优特蔬菜竞争力不足

至今临淄区没有影响力大的西红柿品牌,品牌运作没有形成规模,始终没有发挥出其独特效应,造成了当前西红柿优质不优价、差价拉不开、效益不够高的尴尬困境,成为寿光西红柿品牌的附属品。另一方面,临淄区有西红柿品种50 个,但缺少主导品种,农民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认知来选种,生产的番茄果品在外形、口感、质量及收购价格上相差很大,从而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 临淄西红柿产业发展建议

3.1 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融合运营新模式

以设施蔬菜产业振兴三年攻坚行动为总抓手,发挥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形成“平台公司+工商资本+村党组织+合作社+小农户”的设施西红柿产业融合运营新模式,打造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区,逐步提升标准化、智能化、机械化生产水平,引领老旧园区改造提升,建设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无立柱日光温室,争取3 年内将棚龄15 年以上的老棚全部改造完毕,基本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合作共赢的蔬菜产业链条[6-7]。

3.2 推广西红柿产业“六统一”生产新模式

以区农业发展公司为龙头,整合各镇街现有的西红柿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种子种苗企业、农资销售企业,在高标准西红柿示范园区内采取“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种苗培育、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品牌运作、统一策划营销”的“六统一”生产新模式,逐步辐射带动全区蔬菜园区,促进蔬菜供销网络化发展,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3.3 建设规范化蔬菜交易市场

针对全区产地市场不便于管理、咨询不畅通、交通有隐患等问题,依托现有稍具规模的批发市场,建设以销售西红柿为主的特色蔬菜市场,建设规范的交易平台、电子化的信息设备等[8-10]。通过建设规范化市场,减少本地菜农到外地销售蔬菜,吸引外地菜农到临淄销售蔬菜,从而增加当地运销户收入,壮大临淄蔬菜购销队伍[11-12]。

3.4 打造西红柿新品牌

加强西红柿品牌策划运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一批适合临淄区种植的口感西红柿系列品种,争取把临淄打造为高品质西红柿种植基地、高品质西红柿销售集散地,成为“口感西红柿之都”,在蔬菜品质上提效益[13-14]。

3.5 拓展培训覆盖面,储备管理新人才

针对临淄区农业技术管理人才短缺现状,改变原有培训模式,拓展农业培训覆盖面,依托农民田间学校,优选吸收能力强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头人、销售精英、种植能手等为学员,集中开展契合现代科技、现代销售理念、农业管理课程培训。同时按照“种植面积较大、种植户较年轻、有培训需求”的原则,对参训农民开展指导培训,扩大蔬菜产业青年人才储备[15]。

猜你喜欢
临淄区西红柿全区
西红柿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最好的『礼物』
平衡车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我和板栗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