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2023-11-01 08:33侯东奥
中国工程咨询 2023年10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文/侯东奥

一、前言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此后,新基建日益成为市场的“宠儿”,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新基建专项规划与相关政策。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新基建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好新基建的思路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基建发展现状

(一)国家高度重视

自新基建首次提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程度不断强化,在多个会议中对新基建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新基建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涉及新基建内容的重要会议

(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0 万亿元以上,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有侧重地推进新基建实施与投资。北京市聚焦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等6 大方向,实施30 个重点任务,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上海市明确提出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广东省以打造四大创新能力支撑集群为重点,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浙江省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万亿计划,建设领先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网络;重庆市围绕新型网络、智能计算等7大板块,重点推进375 个项目,总投资近4000 亿元;安徽省发布全国首个“新基建”领域技术产品服务目录,涉及中国声谷人工智能、民生服务及生产制造等多个领域。

(三)商业化应用不断推广

随着新基建技术不断发展,新基建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日趋成熟,应用不断拓展。在5G方面,自工信部正式发布5G 商用牌照以来,5G 网络建设进入快车道,截至2022 年底,全国累计建设开通了5G 基站231 万个,实现了“县县通5G”;在人工智能方面,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不断进步,截至2022 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数量27255家,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 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已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5 大顶级节点,海尔卡奥斯平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在特高压方面,截至2022 年底,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累计已达4.46 万公里,累计输送电量达2.83 万亿千瓦时,“15 交13 直”的输电系统初步构建。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方面,已从2015 年的6.6 万台增加到2022 年的521 万台,累计增长超78.9 倍;在大数据中心方面,截至2022 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 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东数西算”工程从系统布局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在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截至2022 年底,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2 万公里、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长度超1 万公里,均稳居世界前列。

三、推进新基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新部署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东数西算”工程、“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等战略深入实施。同时,为落实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和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势必要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地通过数字赋能促进节能减排,开展新基建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现实路径。

(二)有利于抢抓新一轮经济发展新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情况下,新型基础设施步入大规模“安装期”,成为推动经济迅速恢复和稳健增长的“发动机”,可以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地区健康发展提供“加速追赶”与“换道超车”的动力。

(三)有利于拓展区域合作新方式

新基建遵循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发展规律,加快新基建布局更能抓住共建、共商、共享、共用的本质,有利于区域间要素流动和板块互动效应,有效降低地理位置、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更好地与周边城市形成联动,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提供更加高效的方式,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四)有利于激发数字经济和民生服务新需求

数字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旅游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与“基石”,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资源更加集约高效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渠道受限

新基建具有资金投入大、公共属性强等特点,且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后期运营成本较高,目前大部分地区经济总量低、财政收入有限,投入新基建领域的财政资金“捉襟见肘”。且因商业模式不确定、投资短期内难见效益等原因致使诸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

(二)缺乏系统观念

新基建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周期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经验积累和建设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在方案制定、项目建设、技术指标确定等方面存在渠道分散、重复布局、各自为战的现象,再加上部门分割、行业壁垒、数据资源共享能力弱等因素影响,致使尚未建立统一高效、对接顺畅的统筹协调机制。

根据2008~2016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古宇庙水库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再对照相应的分级标准,得出评价区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见表4。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目前大部分城市产业层次还较低,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还占据一定比例,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已有网络设施老旧、通信管网承载容量不够、计算储存能力有限且利用效率不高、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因素制约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四)融合应用场景不足

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社会经济各环节的融合应用还不够,大多处于传统平台类信息化建设阶段。与农业、市政、水利、物流、交通等方面融合应用较少,缺乏城市级、行业级规模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重点领域和垂直行业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

(五)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资源不足,创新平台能级不高及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且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另外,受发达地区虹吸效应影响,大多数城市缺乏创新型、复合型、技术领军型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道阻且长”。

五、推进新基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一是结合不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阶段、投资规模、建设周期、盈利能力、期满处置等特点,强化财政、金融及产业等政策支撑,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投资领域,发展财政补贴、信托、基金、债券、租赁及PPP 等多种融资模式。

二是逐步降低新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措施,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制度成本和准入门槛,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坚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形成投资建设、回报路径、价值评估的闭环,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新基建中。

(二)统筹谋划全面部署

二是积极响应国家部署,因地因业科学布局,构建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结合行业特点、空间布局、环境承载力、人口密度、数据安全等因素,以试点方式分阶段、分批次推广成熟经验,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及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及时开展监测评估,做到发展与安全兼顾。

四是推动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弥补城乡“数据鸿沟”,提升地区的整体发展效能。

(三)夯实信息基础设施

一是推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紧抓数字乡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加强与电信、联通、移动等网络运营商及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有效整合已有网络设施、通信管网、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资源,做到最大化利用。

二是规范硬件与软件建设。如在硬件方面,新能源充电桩建设要做好全域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调查等数据统计工作,根据交通状况、汽车流量特点合理布局;在软件方面,应做好关键技术标准、数据交互接口、平台架构等规范建设,方便实现数据、平台等资源共享。

三是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审查、能源供应、平台搭建、数据支撑及为企服务等方面入手,支持新基建领域重点项目投资落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瞄准国家政策导向,以本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核心技术及市场为重点,遴选具有较强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的项目,通过打造典型示范标杆,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二是坚持“以用促建”,紧密结合群众数字消费新诉求,打造“新基建+”应用生态体系,推动智慧城市、网上办公、智慧教育、远程医疗、数字乡村等建设,加大用户侧支持力度,以产业经济、需求增长反哺新基建建设。

三是聚力产业数字化,聚焦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打造数字化车间与智慧工厂,从支持特定企业发展向构建安全产业生态和丰富应用场景转型。

(五)培育发展新基建产业

一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新基建产业能力提升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区域率先开展较为成熟的新基建产业布局,按照“配套—核心零部件—分系统—整体集成”实施路径,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围绕5G、人工智能、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产业链,开展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工作,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套能力,提升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

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围绕新基建三大方面七大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招商举措,加强招商力量、政策保障、营商环境、舆论氛围等基础工作,为新基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科技、科教、产业技术基础设施为重点,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等层面,逐步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发挥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作用,完善已建创新基础设施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三是注重人才引育。通过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招引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

四是主动融合重大区域战略。对于公共属性强、建设维护成本大、技术水平高的创新基础设施,可与周边城市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创新发展合力。

六、结束语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坚持需求导向,切勿大干快上;要统筹谋划,做到开放协同,切勿盲目跟风;要强化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提升安全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把握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政府做好政策制定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所建、为民所用,发挥实效。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