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取向的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X村的案例分析

2023-11-01 02:24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抗争环境污染化工

王 昭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不仅是环境问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社会问题,如生命健康、经济衰退等[1]。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与环境意识的觉醒[2],许多身处污染处境的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状况展开了抗争行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环境抗争成为政府、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

1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环境抗争的概念由冯仕政[3]最先明确使用,他将环境抗争定义为“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损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包括国家机构、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等)做出的呼吁、警告、抗议、申诉、投诉、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为”,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环境抗争进行的定义,而景军[4]则从群体角度将环境抗争定义为“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

围绕环境抗争的困境、手段、结果等已展开了相当多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研究认为环境抗争面临很多困难:一是 “政经一体化”体制[5]对于环境抗争的压制;二是权力与技术的制约,如司开玲[6]关于取证难的审判性真理研究即反映了这一困境;三是大多数底层公众遵循生存理性,难以实现组织化[7];四是在环境抗争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会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消解[8-9]。身处这种制度性与结构性困境[10-11],为了取得抗争效果,底层民众展示了多样的抗争策略与实践,如李连江等[12]的“依法抗争”、于建嵘[13]的“以法抗争”、应星[14]的草根动员理论等,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诸如“以势抗争”[15]、“以身抗争”[16]、“依情理抗争”[17]、“以媒抗争”[18]等解释框架,而在环境抗争无法消除企业污染时,村民会采取个人化、生活化的方式应对企业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社会后果[19]。不同的困难程度与策略选择会影响环境抗争的结果,形成完全成功、完全失败、有限成功、有限失败4种类型结果[20]。

然而综合考察现有文献研究,会发现关于环境抗争发生的原因机制,即环境抗争为什么会发生的研究较少。无论是环境抗争的概念界定,还是侧重于环境抗争困境、手段、结果的研究,都潜在地存有一种“污染-抗争”的前提预设,认为环境污染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原因,抗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目的是消除污染,这就使环境抗争具有天然正义性,在价值立场上倾向于抗争的一方。“污染-抗争”逻辑预设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较于污染者经济、政治资源的强势,抗争者更多的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现实中经常发生的诉求无门现象,更多人愿意持一种同情弱者的态度;二是媒体出于博取关注、社会关怀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产生有利于抗争者一方的舆论导向,影响旁观者的价值判断。

但是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作为抗争者也有着多种目标取向,抗争行为并不一定是单纯地针对环境污染,其中也可能掺杂其他因素[21]。环境污染只是引发环境抗争的原因之一,有时甚至不是主因,只是次因。因此,应当摆脱现有研究“污染-抗争”的预设前提,正视抗争者本身目标取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重新阐释环境抗争的发生机制。

该研究基于南京市X村的田野调查,对村民环境抗争的历程进行分析,探讨利益因素与环境抗争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反思“污染-抗争”的固有逻辑框架,正视利益导向下村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为下一步的理论探索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 案例介绍:X村的环境抗争事件

2.1 X村与NH化工公司概况X村位于南京市郊,该区域是南京重要的工业区,所以X村周边企业众多,除了一面临长江之外,剩余三面都被企业包围,包括化工、物流等十来家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是NH化工公司,它是一家大型国企,主要生产产品有三大系列:以煤、盐、硫磺为原料的无机化工和化肥产品;以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以橡胶助剂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品。

早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时期,NH化工公司为了扩建大量征收周边村庄农地,X村的农地基本全部被征收,除了获得征收款以外,被征地农民被安置到NH化工公司工作,工资成为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现在随着被征地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一部分退休居民已经搬出X村,一部分仍然生活在村内,主要经济收入是退休金,同时还开辟了一些鱼塘和菜地作为副业收入。X村现有户籍居民130户,人口310人,但常住居民只有45户,人口100人,2/3的人口已经不常在村内生活,其中常住人口主要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工作,几乎不在X村生活,很多人都在外地已经买房,但户籍仍在村内,保留着自己的宅基地。

2.2 环境污染表现村民们反映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工业污水、噪音、废气4个方面问题,并且将矛头直指NH化工公司,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NH化工公司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秩序。“唯一的那条路上,穿过纯苯还有别的什么管道,有2个堆得像山一样的磷石膏什么的厂区,汽车带出来带进去的,天天化学品车辆和我们挤在一条路上,气味难闻得很。灰尘满天飞,进出眼睛都睁不开,各种各样的烟囱竖到那边,冒着各种烟,散发各种异味。NH化工公司里面堆满了煤炭,一刮风,家里那个黑啊,反正窗户是从来没开过,家里也是天天一层灰。围墙那边是化工原料的储运站,估计离最近的人家只有30 m吧,火车道末端紧挨我们这一排,经常夜里火车装卸液体化工原料,人家睡得正香,那边咣当咣当地变道鸣笛。”(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

与此同时,居民还提供了一份当地环保局签发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在这份官方文件中也证实了居民大部分的说法,同时还对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认定,被村民们视为最有力的文本凭据:

“……

二、排查情况

1.粉尘(黑灰)污染排查情况:粉尘影响因素主要为NH公司大货场的物料扬尘(煤灰、煤尘)和化工物流公司重型卡车运输过程中引起的道路扬尘。

2.气味污染排查情况:经调查分析X村区域废气排放情况较为复杂……是区内众多企业废气排放综合叠加的结果……

3.噪声污染排查:X村南侧的NH公司综合污水处理站存在机泵噪声;西侧的NH公司自备火车夜间运行存在鸣笛、装卸噪声;东侧的高速道路存在交通噪声,夜间尤为明显。

4.垃圾堆场问题:X村东侧的垃圾堆场内可见渣土等建筑垃圾。

……”

(资源来源:当地环保局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由村民提供)

2.3 环境抗争策略选择面对NH化工公司的环境污染,X村村民们展开了环境抗争,手段既有合乎程序的依法抗争,也有不合乎程序,通过闹事闹“大”的非法抗争。

依法抗争主要是通过法律允许的途径进行维权,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协调与上访,村干部首先要求与NH化工公司相关领导进行谈判协调,但是NH化工公司并未理会居民的要求,于是村干部带领部分村民亲自去信访办、不断给省委书记信箱写信等,向上级部门反映南化公司环境污染的情况,表达自身诉求。

“我们去信访办,接待的人倒是很热情,每回都给我们登记情况,登记完就让我们回去等结果。但是信访办有自己的办事流程,他们登记了情况之后,就将问题发回相关单位,这样一来二去,问题又回到了工业园区。我就去区里找他们领导啊,他就搪塞我说这事情需要区委开会决定,他一个人解决不了,让我先回去,下次开会就会讨论我们的问题。好啊,反正不给我解决我就一直找他们去,我总共找过24次,几乎把工业园区所有领导都见过了”。(资料来源:村干部访谈记录)

依法抗争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上文环保局所出具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村民继续进行环境抗争的合法性、正义性依据。

非法抗争的形式是村干部组织村内三四十位年纪大的老人,通过堵NH化工公司的大门,不让工人与车辆自由出入,扰乱正常生产秩序,来迫使NH化工公司、政府相关人员与村民进行协商对话。

“我带上几十个老头、老太太把它(NH化工公司)门一堵,不让他们好好生产,他们就着急了,他们又不敢对老人怎么样,万一出了事谁也不敢担责任。于是NH化工公司的领导就会打电话给区政府,让他们来管管,政府也不敢怎么样,怕事情闹大了媒体过来报道,就会派些警察过来维持现场秩序,但不敢对堵门的人怎么样,他们就会问我们原因,我们就会把情况向他们反映,让他们来处理”。(资料来源:村干部访谈记录)

堵门的结果一般是政府会对NH化工公司与村民进行调解,通常情况下,NH化工公司都会出一些钱作为赔偿,然后政府责令NH化工公司限期进行整改。但是村民认为整改每回都不到位,过一段时间就会再次重犯,因此村民就会再次堵门。

村民环境抗争手段及其烈度在时间阶段上也有所区别。在2000年之前,村民基本只采取依法抗争手段,抗争发生次数较少,并且通常只是个别村民向NH化工公司相关领导反映意见。在2000年之后,村民依法抗争与非法抗争两种手段是同时使用的,抗争发生变得非常频繁,呈现出日常化的态势,并且波及范围、激烈程度、组织化等方面都远胜于2000年之前的环境抗争。

3 利益转向:X村环境抗争的发生逻辑

按照“污染-抗争”的逻辑假设进行推论,一般环境抗争是与环境污染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环境污染越严重,环境抗争的发生频率越多,参与人数、影响范围越大,组织化程度越高,反之,当环境污染越轻微,环境抗争的激烈程度也越轻微。

然而X村的环境抗争却不符合“污染-抗争”的逻辑。X村的环境抗争高潮出现在2000年之后,与2000年之前相比,抗争的激烈程度大幅度提升。但是NH化工公司近些年来基本没有扩大规模,而且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之后的环境污染却并不比2000年之前更严重,甚至还有明显好转。这一事实也得到了X村村民的承认,比如水质问题:“过去NH化工公司排出的污水使河流、池塘的水变得五颜六色的,而现在的水质已经比较清澈,至少肉眼上看不到任何颜色。”(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

环境污染并不是X村环境抗争的起因,真正影响X村环境抗争发生的因素是利益的转向。日本学者梶田孝道、船桥晴俊、长谷川公一等在研究日本环境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受益圈/受害圈”理论,认为环境问题发生时会产生两种相关群体,一种是从中受益的群体或组织,另一种则是因此受害的群体,受益圈与受害圈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分离的,也有可能是重叠的[22]。当受益圈与受害圈是分离关系时,受害者承担了环境污染的后果,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环境抗争,而当受益圈与受害圈是重叠关系时,受害者虽然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但是也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往往选择妥协、沉默,而不是环境抗争[23]。从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的关系来看,经历了“利益结合-利益分化-利益转向”3个阶段的变化,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正是环境抗争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3.1 利益结合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NH化工公司开始陆续征用了X村大量土地。作为补偿,NH化工公司一方面对被征收土地的X村村民提供了补偿款,另一方面将被征收土地的X村村民安置到本公司工作。由于征收土地涉及的村民较多,大部分X村村民家庭都有人在NH化工公司工作,最多时大约占80%。这样的安置政策将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NH化工公司的经济效益越好,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就会相应越高。当时的NH化工公司就存在环境污染的行为,并且由于生产规模的急速扩张与生产技术的限制,环境污染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时期。但因为X村村民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污染的受益者,如果进行环境抗争会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益,进而影响到自身经济收入,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选择环境抗争,反而对于污染持沉默、妥协甚至纵容、鼓励的态度。

3.2 利益分化阶段在1990年代,中国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目标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国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NH化工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国企,也在此时期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建立起了科学的招聘用人制度,新入人员都必须通过明文规定的公开招聘程序,不再通过福利政策允许职工子弟进厂上班。从这时起,X村几乎再没有新入NH化工公司工作的村民,年轻人大多外出自寻出路。

与此同时,进入2000年之后,本在NH化工公司工作的X村村民陆续进入退休年龄,人数逐渐减少,现在全村只有不到5人仍在NH化工公司上班。退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养老退休金,由国家相关部门按照固定标准发放,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不再有直接关系(图1)。

图1 NH化工公司与X村关系变化Fig.1 Chang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NH Chemical Company and X Village

因此在2000年之后,X村与NH化工公司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分化,此时X村村民不再是环境污染的受益者,而仍然是承担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利益分化导致的村民角色转变成为环境抗争的基础。

3.3 利益转向阶段与此同时,近十几年南京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使位于市郊的X村土地价值急速上升,X村村民产生了新的利益需求。尤其在近几年屡屡有X村即将被拆迁的传言,并且周边有几个邻村已经完成或者正在拆迁,X村村民都怀有拆迁的心理预期。在X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落出现空心化的现实下,X村村民也确实殷切期盼着拆迁,村内墙壁、电线杆上四处张贴着“种房子”( “种房子”指的是在拆迁前突击抢建一些违法建筑的行为,目的是以极小的成本换取巨额拆迁补偿款)小广告,而且村内的所有建筑都已经在原有基础上“种”上了密密麻麻的房子。

但是能否拆迁以及是否可以得到预期的补偿却一直只有传言而不见行动,X村村民开始产生了焦虑。“X村要被拆迁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好多年了,一直也没见有动静。而且周围几个已经被拆迁的村子,有一些钉子户嫌赔偿太少,坐地起价坚持不拆,结果政府拆完其他的根本没钱再满足他们的要求,干脆就置之不理了,现在钉子户倒着急了,降着价去找政府拆,政府都没钱再拆,你说政府还能有钱再拆我们?”(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

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X村村民希望通过一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诉求,给地方政府一些压力,以求其重视并满足自身的要求。于是他们提出污染过于严重导致无法生活的理由,然而村民的诉求并不是消除污染,而是要求搬迁,这反映了环境抗争的实质目的。环保局的调查报告认为X村周边企业众多,污染是多个主体作用的结果,但是X村村民只选择NH化工公司作为抗争对象,这是因为NH化工公司是规模大、效益大的国有企业,所以环境抗争的影响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效果,以此取得政府的充分关注。而从村民抗争实践来看,也确实取得了所期望的结果,每当居民采取堵门措施时,政府都不得不出面进行调解,听取居民的诉求愿望,这样的结果反向强化了村民环境抗争的行动模式,促使村民更加倾向于选择与NH化工公司做抗争。

综上所述,利益是X村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村民与NH化工公司从利益结合到利益分化关系的演变导致村民不再是环境污染的受益者,成为单纯的受害者,这是环境抗争行动出现的基础条件。而伴随着拆迁,X村村民有了新的利益需求,环境抗争是为了实现拆迁的目的,利益的转向成为环境抗争发生的动力机制。

4 结论与讨论

当前对环境抗争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一种“污染-抗争”的逻辑预设,认为环境污染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原因,环境抗争的目标是减轻乃至消除环境污染。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确实面临难以破解的维权困境,但是“污染-抗争”的解释框架将农民行为动机简单化,具有偏向农民立场的倾向,赋予环境抗争不容置疑的正义性与合理性,这样的价值判断很容易使人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对试图解读农民环境抗争行动产生误导。中国社会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人又有着多面向的利益取向,这些都决定了环境抗争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首先准确理解农民环境抗争的行为动机,才有可能对环境抗争的过程、策略、结果等方面进行正确理解。

通过X村环境抗争的案例研究,发现利益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关键因素。当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是利益结合关系时,环境抗争不会发生,当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利益分化时,环境抗争就具备了基础条件,当X村村民出现新的利益转向时,环境抗争便具备了发生的动力。环境抗争只是表象,其实质是通过环境抗争表达村民希望拆迁的利益诉求。因此,若简单地以“污染-抗争”逻辑来理解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就会对整个环境抗争的过程、策略、结果等产生误读,而实际上环境抗争本身就是村民为了实现利益而采取的策略手段,应当回归到本质上去进行整体解读。

此外,理解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机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与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起可以自下而上有效反馈的沟通途径与平台,使农民可以充分地进行利益诉求表达,而不至于诉诸“闹事”等激烈方式,可以减少社会冲突,缓解社会对立情绪,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抗争环境污染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