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01 07:08健,王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现代化因子

张 健,王 颖

(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发展的总要求和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发布一系列相关文件,标志着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迎来新机遇[1],迎来机遇就要顺势而为,将“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到广大农村地区。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实现民族复兴、农村富庶,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指明了路径,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总体战略是完成乡村发展的首要任务[3]。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脱贫后国家发展的又一关键战略,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共享的核心战略,是实现全面和均衡发展新型现代农村的重大举措。但与城市多年来的发展相比,仍有诸多困境在挑战中国农村振兴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科技创新投入、人才投入、物质资源投入、资金财政投入等方面均表现不足;广大农村地区农政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农业资源适度配置能力尚为薄弱,而农村地区多年来的产出成果转化率低,农村发展也处于滞缓状态等[3]。因此,消除农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是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3]。

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出的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被称之为农业现代化[4],这是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换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3]。对于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时代性、整体性等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单方面分析农业发展过程是不全面的,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也应着重分析,乡村建设和农民发展等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巩固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健康发展社会环境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争相探讨的热点课题。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逐步形成了对现代化问题探究的热潮,并且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相较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现代化评价较为成熟的研究,现阶段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热点的研究主流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探索[5-6]、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推演预测[7-8]、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预测[9-10]、农业现代化时空格局分析[11-13]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14]、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15]、变异系数法等。对于研究中所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多用“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孔祥智等[16]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趋势下,开展对农业农村治理建设现代化研究,即认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治理,农村文化,农村生态等方面也应实现现代化的同步。韩长赋[17]也指出,“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单一的农业现代化,需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3大体系,推动农村文教建设,带动农民成长致富奔小康[18]。综上,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针对不同区域,由于设置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最终结果亦有差异。部分学者的研究仍停留在“农业现代化”宏观概念上,未进行与中国实际情况的融合。从现有研究看,学者们通常只考虑农业现代化的时序差异或者空间区域差异,同时兼顾时空尺度的研究不多,此外,相关研究也较少涉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方面,因此,该研究以东北3省为研究区域,从时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东北3省各地市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异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子进行反向追踪,以期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制定和决策指导提供理论参考及对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等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亟待展开欠发展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评价及演化机理研究,由于东北3省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使得农业农村协同一体现代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鉴于此,该研究在构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参考农村建设治理水平评测方法及农村综合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构建4大准则层,并将4大准则层指标细化为16个二级指标,对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水平、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对2010—2019年34个地级市研究单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进而探讨东北3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演化机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对策。研究结果可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方法论借鉴,为东北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因地域差异以及数据采集问题,以东北3省为研究对象。东北地区包含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该研究选取34个地级市,因大兴安岭地区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数据缺失难以测度,故不列入测度范围),区域辽阔,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共同构成广阔的东北平原,水绕山环、沃野千里。区域内土质以黑土为主,耕地广布,宜耕荒地接近1亿亩(666.67万hm2),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综合性的大农业基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都需要统筹谋划和推进。近年来,国家多次颁布保护促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复苏,就必须紧抓机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利于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指导,找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更是关键所在,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障碍才能真正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又快又好发展。基于2010—2019年东北地区的统计数据,选取2010、2013、2016、2019年4个年份,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讨论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以期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方法

1.2.1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由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良好,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参考辛岭等[19]的理论指标,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侧重农业产出、融合乡村建设测度体系,建立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经过熵值确权处理后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

1.2.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测算。该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赋权方法。多重线性加权函数法可以解决熵值法中因某个指标的数值离散程度较大导致权重偏误问题,更准确地表达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与地区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加权函数方法综合测评各市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1)指标设定。设有m个地级市,t个年份,n个评价指标,共同构成初始全局评价矩阵:

(2)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同时进行数据平移,消除负数和0的影响。正向指标及负向指标公式如下:

式中:i=1,2,…,m;j=1,2,…,n;t=1,2,…,T。

(3)熵值确权。

(4)分析方法。基于上述确定的指标权值和wj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xij采用多重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第i地级市t年份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得分,zi,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i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取值范围在[0,1]区间。该得分越高代表该省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越高。

1.2.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是研究地理现象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因素的一种统计学方法,地理探测器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研究区分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存在相当重要的影响,那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空间分布应该具有相似性[19]。地理探测器共有4类方法,该研究主要使用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模型的公式表达如下:

1.3 数据来源该研究以东北地区3个省为研究单位,研究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即行政界限来源于国家动态地图网最新公布的1∶100万的电子地图,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跟踪矢量化获得;属性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中国农垦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3省的统计年鉴[21]。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2.1.1总体发展特征。基于熵权算法得出的指标权重(表1),计算得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表2)。从整体而言,2010—2019年,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增长速率快,区域内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化发展明显。由图1可得,在表1指标体系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评测中,2010—2019年,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保持相对高位,2010年综合得分为0.181 8,2019年综合得分为0.232 7,增幅28.01%;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略低于吉林省和辽宁省,2010年综合得分为0.127 3,2019年综合得分为0.174 3,增幅36.90%;吉林省处于中等相位,2010年综合得分为0.141 1,2019年综合得分为0.191 5,增幅35.72%。黑龙江省农村农业发展基础相比其他2个省份较弱,但农业现代化水平增长速率最快。在乡村振兴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等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3省政府分别发布农业发展新规划,按照规划有序发展,2010—2019年,东北3省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等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结构,坚持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图1 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Fig.1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10 to 2019

表2 2010—2019年东北地区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排名

2.1.2农业现代化时间格局。由表2数据可得,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为2010年0.153 0、2013年0.178 6、2016年0.191 3、2019年0.202 4,表明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表现出持续上升演化趋势。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提升了32.30%,年均增幅达7.42%,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在持续增长,并不断提高增长速率,涨势明显。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极差为0.151 6、0.221 3、0.174 5、0.173 5,这就表明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特征日益显著。但是极差在近几年有所回落,表明在各政府的努力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地区内部差异也在不断地缩小。分析表2可得,2010—2019年,大连市和葫芦岛市创造的2个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值为2013年大连市0.296 7及2019年葫芦岛市0.283 6。而辽源市、七台河市则连续1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最低,但是从综合得分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持续增长,涨幅在30.54%~57.51%,属于高速增长。农业现代化涨幅最低者白城市仅有2.50%的增长;阜新市出现了农业现代化退步的现象,降幅为6.46%。由于地区人口流失等因素所导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缓甚至退步现象在东北呈现扩大趋势并且不可逆。

2.1.3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根据34个地级市2010—2019年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利用ArcGIS 10.5软件对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得到空间分异的总体趋势(图2)。2010—2015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地区位于辽宁西部、南部,以大连、朝阳、沈阳、阜新、丹东为中心;2016—2019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地区位于以沈阳、大连、朝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南部、西部,以吉林市为中心的吉林西部以及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南部。而黑龙江北部及辽宁北部一直处于农业现代化欠发展状态。大连、沈阳、吉林、哈尔滨一直处于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前列,对周边地级市有辐射带动作用,这其中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东北地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最显著。为了研究农业现代化在空间上的分异特征,运用空问自相关对东3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空间变化分析,对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变化进行动态可视化,利用全局和局部自相关进一步揭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变化特征。

图2 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演变Fig.2 Spatial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10 to 2019

空间自相关可以分为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可以深入分析东3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对区域内相邻单元的影响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反映东3省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反映某一地级市与邻近地级市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依赖水平。

(1)全局自相关。通常情况下,莫兰指数的最小取值为-1,最大取值为1,莫兰指数的值为0时,代表空间不相关;莫兰指数的值大于0时,代表空间正相关;当莫兰指数的值小于0时,代表空间负相关。为确保模型正常运行,该研究采用赋值的方法补充大兴安岭地区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缺失数据。通过ArcGIS软件计算得出全局莫兰指数(Moran’sI指数)如表3所示。利用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全局自相关模型得出2010—2019年间Moran’sI指数均为正,Moran’sI值为0.227 594~ 0.365 988(z值通过显著性检验),显示以34个地级市为空间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证实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地区在东北3省存在明显的地域聚集。

表3 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全局自相关统计值

(2)局部自相关。通过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聚类与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I)即局部自相关方法,探讨东北3省34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间的空间相关性类型及分布状态。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图3)表明,2010年High-High Cluster区集中于研究区南部分布在大连、鞍山、阜新、丹东,Low-Low Cluster区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分布在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2013年High-High Cluster区分布在大连、阜新、新增朝阳、锦州、沈阳,Low-Low Cluster区分布在双鸭山、七台河,新增鸡西;2016年High-High Cluster区仅分布在大连、朝阳、葫芦岛,Low-Low Cluster区则扩大分布在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2019年High-High Cluster区分布在大连、朝阳、葫芦岛、锦州、鞍山,Low-Low Cluster区则缩小分布在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由此可知,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空间格局,辽宁省东部、南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以大连市、朝阳市为High-High地域聚集中心;黑龙江省东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以双鸭山市、七台河市为Low-Low地域聚集中心。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且这种分布格局维持较高的演化稳定性。

图3 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局部空间关联特征Fig.3 Local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2010 to 2019

2.2 农业现代化时空格局分异的影响因素

2.2.1农业现代化时空格局分异的影响因子分类。经过地理探测器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p(value)值和q(statist)值,在p值中按照显著性标准划定0.05和0.10两个界限,0.00≤p≤0.05为强影响因素子,0.05

表4 2010—2019年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影响因子分类

2.2.2农业现代化时空格局分异的影响因子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影响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便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根据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方法测算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测算结果(表3)可得:2010—2019年,强影响因子X1、X3、X7、X13一直保持高显著性影响,2015—2019年影响因子X12、X15显著性提高,成为强影响因子;X14、X11为持续影响的次影响因子,2010—2019年,X9、X10显著性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考虑各影响因素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不对弱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强影响因子主要为农业机械化水平、作物多元化、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乡村住户存款余额、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工造林面积。归结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民收益两大影响因素。在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方面,由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耕地广大,地势平缓等优势条件,农业发展类型也是以规模化生产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势必会成为强影响因子并长期作用下去,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高的地区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不断创造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值,而黑河市、七台河市、辽源市则长期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低值区域;在农民收益方面,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受益,并且收益持续增加,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现代化,而东北地区面临严峻的人口外流局面,为了留住最后的农业人,地方政府需增加惠民农业政策吸引第一产业从业者,提高农业财政投入力度,黑龙江省人口外流在东北3省中最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地区有耕地但是耕地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黑龙江省部分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低迷。

次影响因子主要为有效灌溉率、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人工造林面积因子影响力下降为次影响因子,科教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乡村每万人中小学教师数量影响力提升。将其归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乡村文明建设水平。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这是影响东北地区农业长期高效绿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化肥施用量、人工造林面积、有效灌溉率等一系列要求农业转型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影响因子,显著性明显增强,为能持续提高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需将极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化的影响因子显著性降低,辽宁省部分地级市,如朝阳市、葫芦岛市根据地方政策要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谋求农业转型,开展的农业再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措施,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极大地提高了本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乡村文明建设水平方面,乡村每万人中小学教师数量、科教支出占消费支出比2个因子影响显著性凸显。在乡村振兴,农民农村农业共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提升是当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总之,乡村文明建设不仅要直面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还要贴近农业现代化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该研究在乡村振兴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等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侧重农业产出、农村建设方面,建立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各指标的评价值,通过多重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出东北3省34个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归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动态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诊断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得出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结论,结论如下:

(1)就整体而言,2010—2019年,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增长速率快,区域内地级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化发展明显。2010—2019年,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保持相对高位;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略低于吉林省和辽宁省;吉林省持中相位。2010—2019年,东北3省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等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结构,坚持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表现出持续上升演化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提升了32.30%,年均增幅达到了7.42%,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在持续增长,并不断提高增长速率。2010—2019年极差值波动上升,表明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特征日益显著。在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大环境下,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在持续增长,这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优势,聚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区人口流失等因素所导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缓甚至退步现象在东北呈现扩大趋势并且不可逆。

(3)2010—2015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地区位于辽宁西部、南部,High-High Cluster区集中于此,分布在大连、鞍山、阜新、丹东、朝阳、锦州、沈阳;2016—2019年,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地区位于辽宁中部、南部、西部,吉林西部以及黑龙江南部,High-High Cluster区分布在大连、朝阳、葫芦岛、锦州、鞍山。而黑龙江北部及辽宁北部一直处于农业现代化欠发展状态,与Low-Low Cluster区域基本吻合。则以34个地级市为空间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结果在空间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证实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地区在东北3省存在地域聚集。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且这种分布格局维持较高的演化稳定性。

(4)2010—2015年,强影响因子X1、X3、X7、X13一直保持高显著性影响,2015—2019年影响因子X12、X15显著性提高,成为强影响因子;X14、X11为持续影响的次影响因子,2010—2019年,X9、X10显著性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强影响因子主要为农业机械化水平、作物多元化、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乡村住户存款余额、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工造林面积。归结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民收益两大影响因素。次影响因子主要为有效灌溉率、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人工造林面积因子影响力下降为次影响因子,科教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乡村每万人中小学教师数量影响力提升。将其归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乡村文明建设水平。而对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影响最显著的仍然是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3.2 建议根据研究中测得的强影响因子、次影响因子,对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建议:

(1)农业机械化水平、作物多元化等指标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东北3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努力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流向农业科技,以市场为立足点,以地方优质农业企业为着力点,以政策驱动为切入点,制定优惠的科技政策,使之成为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有效补充。

(2)农业绿色化发展、低碳化发展、持续性发展更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率,提高植树造林面积,保持原有生态平衡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当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资源节约,这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一直处于高投入、高消耗,资源透支、过度开发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大力推进绿色农业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东北地区“高耗低效”现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22]。

(3)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基于农民收入构成,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动能。一是不断加强帮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二是推进产业融合,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种粮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扩大资产收益,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3]。

(4)东北3省应增加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增强High-High Cluster区域的辐射带动效果,同时培育Low-Low Cluster区域的增长极。首先,要加强区域间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避免两类出现“断层”区域现象。其次,Low-Low Cluster区域不能仅靠辐射作用被动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加大财政的专项扶持力度,引导农业科技人才与资金的回流,乡村建设和农民内在提升应该同时进行,避免农民、农业、农村三大主体出现“再断层”[24]。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现代化因子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