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伦理视角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3-11-01 02:24唐贤巩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景观规划伦理景观

孙 幸,唐贤巩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125)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虽然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乡村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1],也是中国乡村伦理诞生、发育、成长和成熟的源头。乡村的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中华民族前途问题的一个有效答案。乡村景观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幸福感,而乡村伦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影响乡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笔者从乡村伦理的角度去分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出现的伦理问题,基于乡村特有的伦理关系和生活方式,探讨人与乡村景观的伦理关系,综合运用生态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体现乡村伦理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此指导乡村景观设计规划项目实践,对满足乡村建设的发展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乡村伦理相关概述

1.1 乡村伦理的概念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乡村的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都处在特定的伦理之中[2]。从概念范畴上说,“乡村伦理”更多偏向属于社会学的范畴[3],主要包括“乡土伦理”与“人情关系”。“乡村伦理”的“伦”指的是人伦,“理”即道理,伦理指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及规律[4]。乡村伦理就是建立在乡村生产、生活之上的,存在于乡村之间、乡村与自然界、乡村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规则、秩序和规律[5]。

总的来说,乡村伦理是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处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精神生活的根基,是在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礼仪、风俗和习惯,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对维护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

1.2 乡村伦理研究进展一直以来,国内外针对中国乡村的研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同时,乡村中有关伦理研究也处于重要地位,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景观学等多学科交叉使乡村伦理研究呈现多维化特征。

国外学者针对我国乡村伦理的研究多是基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在深入体验中国乡村生活后,以田野调查方式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研究主要围绕文化领域分析,由此引出生态、经济等领域的伦理问题,而对乡村的家庭伦理、治理伦理等领域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分析[7-11]。美国学者丹尼尔在19世纪20年代实地考察广东凤凰村,分析描述了该村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情况[8];美国学者卜凯在19世纪30年代,对我国17个地域近3 000户农家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分析了乡村土地利用率、食品优质程度、家庭人员构成等情况,还原了当时中国乡村的真实生活情况[9];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19世纪末来到中国乡村,在体验中国生活及调查研究后,出版《中国乡村生活》,展示了中国当时乡村生活现状,以认清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11]。美国学者杜赞奇则出版了《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以乡村作为他的研究立场,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6个村庄的乡村社会进行详尽的分析[7];美国学者欧爱玲通过对广东客家村落进行实证调查,由此探索当代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变化发展[10]。

国内学者围绕乡村伦理展开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发表于中文学术期刊,国内研究的数据采集主要基于中文数据库。截至2022年11月25日,通过对CNKI检索,以“乡村伦理”为主题、以“中文”为语种设置搜索条件的文献共有359篇,其中学术期刊226篇,学位论文71篇,会议文献11篇,文献数量偏少。由图1可知,国内相关研究虽始于2003年,但在2008年之前,每年的发文数都低于5篇,2007年的发文量甚至为0篇,2010年至今,关于乡村伦理研究处于发展过渡期,发文量有所增加,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甚至还有回落趋势。

注:图片来源于CNKI数据库平台。Note:The figure is from CNKI database platform. 图1 以“乡村伦理”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趋势 Fig.1 Relevant research trends with “rural ethics”

通过CNKI检索,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925篇,文献数量较多。由图2可知,国内相关研究虽始于2000年,但2000—2014年发文数量不多,从2014年至今,发文数量急速上升,成为相关研究热点。

注:图片来源于CNKI数据库平台。Note:The figure is from CNKI database platform. 图2 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趋势 Fig.2 Relevant research trends with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通过CNKI检索,发现以乡村伦理概念相近的“乡土伦理”为关键词的文献118篇,以“农村伦理”为关键词的文献71篇,以“乡村伦理”“景观”为关键词的文献33篇,以“乡村伦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关键词的文献0篇。通过对图3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乡村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

注:图片来源于CNKI数据库平台。Note:The figure is from CNKI database platform. 图3 以“乡村伦理”为关键词的学科分布 Fig.3 Mapping of disciplines with “rural ethics” as the keyword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基于长期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早期乡村伦理思想[12],他将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伦理观念归纳为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礼治秩序等基本特征[13];涂平荣对我国乡村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乡村伦理研究未系统化,尚未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14];张震宇在《基于费孝通〈乡土中国〉论乡村伦理》中,以费孝通关于乡村社会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当前的乡村伦理问题,论述了乡村向城镇化的转变过程。刘昂等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指出研究成果分散不够系统化、田野调查力度不足等问题[15];杨伟荣在参加“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后,对国内30所高校的专家观点进行汇总梳理,以乡村振兴的5个实现路径引出5个伦理维度,即“聚焦乡村经济伦理转型”“立足乡村环境伦理建构” “注重乡村家庭伦理培育和道德建设”“提出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有效路径”“引入乡村发展的伦理目标与道德评价”[16];李冰认为,乡村伦理的根基是乡村社会,要从地方性去理解乡村,基于乡村变迁,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伦理进行了解释和建构[5];王露璐聚焦于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构建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阐明乡村伦理现代重建的基本路径[1]。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外学者单独对乡村景观设计或乡村伦理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但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较少。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形态、规模、伦理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乡村景观的面貌随之呈现快速演变,各种景观问题也层出不穷[17]。在道德方面,存在乡村伦理文化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在景观方面,出现乡村景观格局破碎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乡村景观设计出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效益不高、景观设计形式单一、景观风貌同质化、村镇间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等各类问题。从乡村伦理的角度去发现并解决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完善乡村伦理理论以及解决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不断变革,乡村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转变,形成新型伦理关系[18]。国内学者开始进行乡村伦理的转型及多维角度研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大领域都有所涉及。王露璐教授作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突出代表,指出乡村伦理的研究应聚焦在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治理伦理4个方面[1],形成了中国乡村伦理理论体系的新框架[19]。笔者基于王露璐教授提出的伦理学“进入”乡村的4个基本方面,结合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知识,以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和治理伦理四大维度,提出相关设计策略,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2 乡村景观中的相关伦理问题诊断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基于乡村地域特征,从整体上协调人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促进乡村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环境的一门科学艺术[20]。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乡村景观规划主要着眼于物质范畴的居住环境建设,缺乏对乡村景观深层次的探讨,笔者在伦理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理论和原理,在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家庭伦理、治理伦理等方面分析目前乡村景观存在的伦理问题。

2.1 亲缘关系疏远造成乡村家庭伦理破裂在乡村的建设发展中,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涌入城市,乡村出现缺人才、缺人气、缺乡贤的空巢现象[21]。血缘亲属因为中间一辈人的缺失失去联系,宗祠家庙、古宅牌坊等乡土文化空间不断没落,村民失去社会联系与交往的亲情纽带[21],村民摆脱传统宗族纽带聚居的约束,乡村整体空间风貌及特色遭到破坏;村民不断兴建各式现代化自建房,忽视地域文化要素的内涵,造成乡村建筑的艺术性减弱和建筑风格的同质化;同时随着村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原本亲如手足的邻里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如何打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美丽宜居的生活景观,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经济开发建设引发乡村经济伦理失衡随着乡村的开发建设,传统乡土社会主导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由于乡村传统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业综合效益低下,大量村民走出乡村,离开家乡,打破以往传统的人伦等级秩序,按市场经济的标准划分社会阶层,出现差序格局的破坏;同时在市场经济中的农民产生了效率意识、时间意识、信用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等现代伦理观念,也由此改变了乡村社会的伦理关系。从景观的角度看,伴随乡村劳动力的“出走”,乡村“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乡村已无法延续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的土地无人耕种,传统的农业生产开始断裂,导致农业景观的退化。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无序的开发对乡村景观造成破坏。总的来说,经济的开发建设引发了乡村经济伦理的失衡,最终可能会导致乡村景观逐渐衰落甚至消失。

2.3 生态意识淡薄致使乡村生态伦理破坏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强调人的理想和需求而忽视了生态平衡,造成乡村生态伦理的破坏。大量耕地被用于修建房屋,许多树林变成了耕地,许多河流被污染,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等现象,在景观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挖掘和利用自然景观元素,大肆进行生硬的现代化处理,使农村中具有乡土气息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严重地影响到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结构,不少乡村因此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再加上村民生态意识的相对淡薄,随意排放生产生活垃圾,导致乡村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乡村景观质量下降,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很大阻碍。

2.4 秩序制度的重构急需治理伦理的重塑传统乡村构建了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的伦理规范体系,基于血缘关系,运用传统礼制、宗族管理进行乡村社会治理,维护着乡村社会基本的安定和谐。但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改进,宗法礼制对村民的约束和治理在不断弱化,传统伦理治理空间存在不足,在治理过程中,很多乡村存在问题:在制度上,治理制度不健全,无法及时向村民公开信息,党务宣传不到位,无法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建设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景观规划上,公共治理景观空间建设不足,规划设计缺乏创新和乡土特色,与自然环境不够协调。在新的秩序制度下,如何优化乡村治理伦理景观建设,对于加强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村民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3 乡村伦理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在伦理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理论,从乡村景观中的伦理问题出发,分别对乡村家庭生活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以及乡村治理景观提出相关设计策略,进而建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伦理框架(图4)。

图4 乡村伦理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示意Fig.4 Landscape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ethics

3.1 重返和睦融洽家庭关系,打造美丽宜居生活景观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约束人类有血缘关系成员文明意识的行为准则,家庭是乡村伦理的根据地[16]。家庭生活景观跟每一个生活在乡村这片土地的村民关系最为亲近,生活景观最具有人性,因而也最亲和[22]。如何通过伦理指导景观设计,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景观设计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家庭伦理是乡村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庭伦理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可以通过村庄规划格局、民居建筑风格、庭院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地标几个方面在乡村伦理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的创造性发展,在既有的空间构造上进行创造性转化。

3.1.1村庄规划格局。村落的规划从选址、奠基到立木,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化,是村民伦理智慧的结晶,要在遵循当地原有乡村空间的基础上,立足自然视角进行景观布局。整体布局应顺应地形,体现对历史与环境的尊重,优化基础设施,遵循保护乡村整体空间风貌及特色的原则。

3.1.2民居建筑风格。提炼传统伦理文化典型范式,促进新建筑与旧建筑的融合。在众多类型的建筑形式中,找出反映当地地域文化景观的关键要素,保持原有建筑空间环境的完整与统一,将易于表达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运用于民居建筑设计中,以实用性为基础,在结构与选材上体现特有的建筑文化,实现了家庭伦理与景观设计的融合,从而建设出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民居建筑[23]。

3.1.3庭院景观设计。以村民需求为本,打造家庭休闲场所。“菜园”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提供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将菜园这个家庭生活的平台,作为乡村家庭景观的特色点,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打造维护家前屋后“三分地”的生活景观,积极倡导民宅旁菜园的景观建设,结合不同乡土材料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对村民自家庭院菜园池塘等进行乡土风貌改造,打造成适合村民家庭休闲的场所。

3.1.4乡土文化地标。乡村的古树古井、宗祠家庙、古宅牌坊、古街小巷、戏楼戏台甚至一块界碑、一条古道都可以作为可识别性的乡村景观意象,承载村民精神寄托和认同感[21]。对于现存有特别意义的文化地标可以进行功能再塑,发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功能,成为家庭伦理文化建设的平台,对遗留的传统标识进行修缮与保护,发挥纾解乡愁、弘扬家风的功能,体现家庭伦理生活特色,增强村民环境认同感。

3.2 聚焦乡村经济伦理转型,提质乡村农业生产景观对乡村经济伦理问题的探讨,是伦理学进入中国乡村研究最早的领域[15]。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伦理关系调整的基础[24]。农业是乡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乡村生产和生活的根基[25]。因而农业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根本,作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26],充分体现乡村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在乡村土地上形成的社会现象[27]。

农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田景观,可以利用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期,搭配乡土植物,结合地势特点,科学规划,从耕地整体性出发,结合不同农作物的季节特色进行作物布局,实现四时之景各异。

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水源,新兴农业灌溉景观是乡村的特色,水库、水渠、水塘等人造景观逐渐渗透到乡村水体景观中。对于水库景观,除了应有的蓄水灌溉功能,可加入休闲休憩功能;对于水渠景观整治,应保持河道的自然曲折状态,采用生态工程方法,使用通透材料,并覆土促进植物生长;对于水塘景观,可采用生态养殖模式,池塘边种植乡土植物,打造田园休闲水景。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构成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乡村道路的规划设计应在现有乡村道路骨架上进行综合设计,科学规划路线,增加绿化、标识等要素,促进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融合,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进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3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塑造乡村生态伦理景观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追求环保、绿色、舒适的生活,对生态环境和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的胁迫效应。生态伦理景观的建设首先就是促进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型,进而打造生态、宜人、自然的生态伦理景观。

在乡村生产方式生态化上,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提升生态农业技术水平,利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和景观化,优化原有农业生产景观风貌,使其成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从水质改善、物种保护出发,因地制宜保护和恢复农田景观,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

在乡村生活方式生态化上,可以利用山水林田湖草,运用自然景观带打造特色田园景观空间,在维护当地乡村社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及挖掘乡土文化特色与原有景观风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立足于生态宜居的环境,摒弃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将废旧材料循环利用,进行艺术创作加工,保留乡村印记。

在生态伦理思想教育上,要提高农民生态伦理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推动农民生态道德人格的形成[28],为乡村生态伦理发展打造坚实的群众基础。

3.4 构建和谐有序治理空间,营造多样治理伦理景观乡村治理伦理担负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伦理追求,调整村民之间处理公共事务的规则,是关乎民众公共福祉的伦理事业[19]。与传统乡村治理相比,新时代乡村治理更为注重伦理话语[29],将伦理与政治结合,让政治深刻植入到乡村伦理中。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伦理的建设要求,可以从党建空间景观、公共自治空间景观两大部分进行乡村景观设计,共绘乡村治理景观的靓丽画卷。

党建景观空间是治理景观空间中的核心,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将党建文化融入景观设计,打造集党性思想教育、休闲观光健身、文化弘扬传承于一体的治理空间,植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雕塑、景观小品及文化墙。加强党务活动中心建设,强化党建空间的景观功能,让村民更好地参事议事、管理决策。

公共自治空间景观是乡村治理景观的基础,它包含村社、村庙、乡贤宗祠等村民自治景观空间,同时包括学校、纪念馆、中心广场等公共景观空间建设,公共自治空间的景观营造首先要满足大多数村民的实际交往需求,体现乡村地域文化,配以景观座椅、亭廊等休憩设施,结合乡土植物、景观小品,打造更具活力的自治空间,形成一体多元、功能多样、科学合理的治理伦理景观。

4 结语

笔者将乡村伦理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明晰了乡村伦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从乡村伦理的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和治理伦理4方面出发,打造生活景观、农业景观、生态景观以及治理景观,提出重返和睦融洽家庭关系、打造美丽宜居生活景观,聚焦乡村经济伦理转型、提质乡村农业生产景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塑造乡村生态伦理景观,构建和谐有序治理空间、营造多样治理伦理景观的四大策略,以期促进乡村伦理理论的发展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进步。

猜你喜欢
景观规划伦理景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