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勤 熊斌
流言:“吴中铜臭户,七万沸如臛。”诗中“铜臭”常被用来指代商人,这是因为商人常年接触铜钱而被沾染了金属的气味。
真相:金属本无味,人在接触金属后闻到的是人体分泌物与金属接触,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形成的有气味的醛类或酮类物质散发的气味。
做菜时往锅里倒入白酒,你就能闻到一种独特的香味,鼻子捕捉到的这种香味来源于酒精与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酯类化合物。
酯类化合物属于沸点较低的有机物,炒菜时高温使之变成气体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我们之所以能闻到香味,是因为空气中的酯类化合物分子与鼻子的受体感应器结合,感知到气味。由此可知,闻到某种物质的气味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物质能挥发或蒸发形成气体分子或蒸汽;这两者能与鼻子里的受体感应器结合。
金属原子间通过金属键相连,结合力极强,因此,与有机物不同,绝大多数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常温下呈固体且极难挥发。但也有例外,比如汞(也叫水银),其熔点为-39 ℃,0 ℃时依然能以液态存在。虽然沸点超过350 ℃,但其在常温下也能形成部分汞蒸气,这主要是因为汞原子的电子亚层都处于充满状态,减小了汞原子间的作用力,但即便如此,汞蒸气也没有气味。
铁制品与人体皮肤接触后,人体分泌的汗液会促进铁制品中微量铁被氧化成亚铁离子,并进一步催化皮肤表面的过氧化酯分解成1-辛烯-3-酮。所谓的铁锈味其实是铁制品接触皮肤形成的1-辛烯-3-酮分子产生的气味。
所以,金属味并不是金属自己挥发产生的,而是通过化学作用形成带气味的有机分子由有机分子散发的。除了少部分能催化有机物分解的金属,其他金属是不能产生气味的。换言之,你闻到的金属味其实是自己的“体味”而已。
生活中常见的钠、钾类金属确实能让人“品尝”到味道。
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其中也有氯化钾成分。严格来说,舌头尝到的并非金属钠和钾,而是钠离子和钾离子,它们能与味蕾细胞表面相应的离子通道受体作用,通过渗透压差形成微弱的神经电流,刺激大脑产生咸的味觉。
为何将金属汤匙含在嘴里,总感觉有一丝丝甜味呢?其实,这种所谓的甜味也不是金属的味道。这是因为大部分的金属制品中掺杂了微量的其他金属或碳元素,无法做到100%的纯度。在口腔的电解质环境下,不同活性的金属接触后会形成类似原电池的系统,对口腔造成一定的弱电流刺激,使大脑产生“甜”的味觉。
辟谣专家: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复核专家:熊斌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出品方:科学辟谣平台(微信公众号:Science_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