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云上西山”APP 优化方向探讨

2023-11-01 19:43◎范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西山区西山内容

◎范 丹

(昆明市西山区融媒体中心,云南 昆明 650100)

一、“云上西山”APP 的建设背景和发展现状

2018 年8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基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业务类型,规定了总体架构、功能设置、基础设施配套、关键技术指标等内容。昆明市委宣传部印发的《昆明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实施意见》明确界定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概念模型、实施原则和目标任务。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为西山区的媒体进一步深度融合打开了“政策之窗”。2019 年4 月,西山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西山区融媒体中心的主阵地和拳头产品的“云上西山”APP 也同步上线。

“云上西山”APP,是西山区融媒体中心依托省级技术平台《昆明日报》所建设打造并提供运维支持的自有客户端,迄今为止运营近4 年时间,累计下载量52 万余人次,注册用户2 万人,活跃用户2.6 万人,平均月活量0.21 万人。首页设置了党建、学习、问政、直播、视听、玩转西山、街道朋友圈、指上后勤8 个板块,链接学习强国西山融媒号、西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招聘、公共服务、本地服务3 类服务,公共服务包含政务服务、办事指南、游购娱。本地服务包含法律服务、西山湿地、文旅西山、西山购票4 个板块。开设“榜样的力量”“西山区新春特辑”“新地标、新故事”“西山二十四节气”等专题73 个。以2022 年数据为例,共发布融媒产品7 611 条,总阅读量153 万余次,点赞49 704 次,分享54 165 次,评论1 047 条,开展直播30 场。

相较于西山区融媒体中心入驻的其他平台号如“昆明西山发布”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快手号、今日头条号,“云上西山”APP 的优势在于自主可控,集生产和发布功能于一身,较为及时和灵活,可更好保障功能运作、信息安全、用户体验、视觉效果。比如,“昆明西山发布”微信公众号每次最多只能推送8 条信息,通常情况一天只能发布1 次,目前经过逐级审批后一天可以发布2 次,推文标题出现错误不可修改,只能删除,正文出现错误只能修改一次,一次只能修改20 个字,这些都导致其发布效果不佳。比如,抖音、快手对于政务号有较为复杂的算法机制和审核机制,日常发布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调整适应平台的规则。但是“云上西山”APP 却不必受发布数量、发布字数、平台规则等诸多限制,可不限次数、不间断地更新各种形式的资讯内容,如果不慎出现错误,也可更迅速地补救。同时,“云上西山”APP 更加区域化、贴近化、本土化,是针对西山辖区内的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所打造的,有利于更好地为区域内受众提供服务。西山区融媒体中心意图以自有平台为载体,通过自主定制内容,在做好新闻主业的同时,能提供党建服务、民生服务、公共服务等多元增值服务,更好地实现自主化管理,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好本地群众,延伸媒体价值,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云上西山”APP 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质内容不足,舆论引导功能发挥不够。由于优质融媒产品的生产力不足,普遍存在报道形式、呈现手法相对陈旧,内容生产缺乏深度广度等问题,无法有效支撑“云上西山”APP 的发布需求。目前“云上西山”APP 日均发稿量约30 条,内容方面更多“复刻”因循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多转发、转载中央、省、市主流媒体产品及党政领导活动、工作总结、各部门街道成就展示、新闻资讯、通知公告等单一的程式化新闻,更多将用户指向西山区党政机关干部职工,而真正符合人民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的新闻内容占比不够。受制于“熟人朋友圈”的影响,发布内容多为正面发声,在舆论监督、突发舆情事件等方面的批判性、贴近性、实用性不强。同“昆明西山发布微信号”发稿内容同质化严重,多而不精,缺乏深度策划,缺乏生动感人的群众故事,难以吸引群众、打动群众,用户黏度不高。形式方面以文字形式为主,优质视频、海报、图制、动漫、H5 等主动策划和精品内容少,平平无奇的标题加大段的正文,有“冗长而无重点”之嫌,常常出现“谁发谁看、发谁谁看”的情况,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等数据均不佳,导致舆论引导功能发挥不充分。

二是技术支撑不足,平台功能难以实现。在“云上西山”APP 建设前期,缺少大量的、专业的服务对象调研和用户画像,在建成后发现有同其他县区融媒体中心新闻客户端同质化的现象,功能设置定位模糊不合理,供给需求不适配。“贪大求全”、诸多使人“眼花缭乱”的服务功能简单堆砌和链接,使得其看起来覆盖范围特别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诸多的问题。比如,未能打通与西山区各部门、街道、社区之间的数据壁垒,也没有真正实现数据资源与城市建设的联通共享。而由于西山区融媒体中心自身资金、技术无法独立自主建设新闻客户端,因此对于省级技术平台《昆明日报》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昆明日报》技术团队后期的研发速度明显慢于市场上商业化技术公司,技术运营维护成本高,个性化建设反应周期长,无法针对西山区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使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比如,实现不了弹窗推送功能,难以适应安卓系统、苹果系统、网页等多种终端展示形式,现场直播功能差,不足以支撑大型的现场直播,比较大型的直播还是需要依赖于第三方技术团队,部分功能模块建设不成熟,有未上线、未开放、不详细显示等情况,可以精准运用的功能很少,本地服务项目只有4 个,距离上级要求的基础标准10 个尚且还有很大距离,街道朋友圈板块只更新到2022 年6 月1 日,之后完全停滞了。

三是市场化思维缺失,可持续升级改造乏力。运营互联网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目前各类互联网平台,动辄上千亿的年收入,还未必能盈利,更何况是一个只有70 多万人的县域新闻客户端。在经济形势下行、资金吃紧的情况下,“云上西山”APP 的持续性建设已经无法单纯寄希望于财政全额拨款,而亟需大量资金的注入。但囿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性质及历史沿革等,西山区融媒体中心迟迟没有探索出依托“云上西山”APP 来实现“媒体+商业”的模式,由于缺乏平台变现能力,缺乏造血能力,“云上西山”APP 的升级改造和纵深发展日渐式微,出现改造乏力、活力不足的情况,甚至有止步不前的风险。

四是用户活跃度低,缺乏规模性集群效应。通过自有平台及主流媒体平台铺开宣传推广,通过制作简易宣传展架、贴牌等,在西山区区政务服务大厅、10 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及社区张贴推广,偶尔通过一些线上直播等活动进行推广,积累了50 多万的下载量。截至目前,首页点击数仅25万人次,绝大部分流量来自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引流,活跃用户仅2.6 万人,收到的问政仅68 条,回复办结47 条,回复办结率69.1%,很多栏目从未有过用户访问,点击和访问多集中在新闻资讯、问卷等。如果没有用户的高度认知、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那么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公民参与这些功能就无从实现,也就是说没有用户的积极、高频使用,不管设置多少功能模块都是毫无意义的。

三、“云上西山”APP 建设的优化方向

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提高业务能力。内容是舆论引导的基石,是平台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一方面要力争成为西山区首发平台,利用其发布的灵活性第一时间发布重要通告、热点新闻、权威资讯等。一方面要成为优质内容集散地,引领对多元表达方式的接受度,不仅包括规矩的、正面的、会议化、讲道理的报道,也包括轻度娱乐化的、有趣的、讲故事的新闻。更加尊重地方受众用户的偏好,时刻聚焦本土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发生的大情小事,强化深度策划,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制作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展现基层生活中的烟火气,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有吸引力的内容,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强化对西山区内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双重嵌入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网,通过矩阵和社群盘活私域流量。通过差异化内容优势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在营造区域文化认同上的不可替代性。只有深耕本土,在内容开掘中发散思维,将与新闻主题有逻辑关联点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优化组合,做优内容方能直抵人心。

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加强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服务,增强平台信息处理能力,利用 API、微信、QQ 等商业平台的入口,精准联通和导入用户数据,避免简单化的以“功能数量”“功能完整度”为标准的静态评估,以使用率、触达率、转换率、退出率等指向用户行为的动态指标作为平台建设的指标。推动平台建设成为“一把手”关注工程,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传播资源,协同多元网络空间传播主体,真正实现形成“一盘棋”的格局,高效融合辖区内各种资源,在移动端口上无条件汇聚和分发各个机构生产的内容,提升资源的利用效能,构建良性生态。会同《昆明日报》不断以技术改进创新为引领,强化“云上西山”APP 功能拓展和运维升级。秉承“以群众需求”为主的理念,做好数据分析,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想群众所想,精简剔除群众认为不好用的、用不到的服务功能,把符合西山区实际和西山区特色的、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高频功能纳入其中。积极搭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交流平台。开设互动问答、一把手在线、市民热线等亮点栏目,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拉近与普通群众的距离,持续提升党委、政府工作透明度。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为公众提供全功能、多样态、更便民的政务服务,让用户轻松主动地在平台进行自我表达和反馈,成为“云上西山”APP 的主动使用者和内容生产者,从而形成服务西山区社会发展的网络社交圈层,以此推动基层社区、基层平台、基层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技术保证功能流畅度,提高问政栏目答复率,提升回复时效,积极服务群众,力争成为西山区的“12345”。

三是探索造血功能,培育产业生态。不必将自己困在事业单位公益性体制之中,允许事业和经营在一个空间内运行,又做融媒体宣传,又做业务提供商,“两条腿走路”拓展“媒体+N”业务,依托有效资源,发挥最大力量,充分发挥县域内唯一权威主流媒体的背书作用,积极与其他政务新媒体、自媒体、商业媒体等开展合作,比如开展智慧党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网络文化活动、本地社交、助农直播等,发挥多元化、立体化平台的功能,取得1+1 >2 的效果。通过技术开发和服务,创新性提高平台的运营水平和变现能力,通过不断地造血,反过来向平台输血,进一步反哺“云上西山”APP 的升级改造,完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闭环。

四是坚持用户导向,增强用户黏性。一切优质内容生产、机制体制改革、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用户,赢得用户才可能赢得未来。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为王”已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趋势,因此需要拼尽全力让平台活起来,避免沦为“僵尸”平台。一方面需要继续创新推广方式,以行政指令+活动推广+内容推广等多元化形式进一步发力,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办各类知识性、科普性、惠民性的线下活动,线上线下齐互动增加粉丝量,增强粉丝黏性,增加用户主动性驱动使用和长期吸引占比,获得更广大的用户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传播学规律施拉姆公式:受众选择媒体的概率同受众可能获得的收益与报偿成正比,而同受众获得媒体服务的成本或费力程度成反比。从人本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和思维,全力降低下载或使用“云上西山”APP 的成本,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对优质内容和优质服务的获得感。

四、结语

为什么非得花大力气自建“云上西山”APP 这一客户端?为什么明知道即使以一个县域的资源要运营维护好一个平台,一定会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也依旧要坚持和继续?诚如中宣部一位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所说,只有建设好运营好自有客户端,才可能有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一切,否则遑论县级媒体的深度融合,遑论一个党媒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西山区融媒体中心只有逐步摆脱“平台依赖”症,打破现有的“有爆款产品有流量,但是却没有足够好的平台和足够多的用户”这一困境,努力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县域舆论引导阵地、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枢纽,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依托平台、移动优先、服务为本。“云上西山”APP 的建设运营优化是一条漫长的路,这需要我们做好一个“长期主义者”,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基层宣传工作者在融媒体自有客户端建设的过程中,有更多全面、细致、专业、前沿的探索和见解。

猜你喜欢
西山区西山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抗疫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为例
“我身边的科学家”科幻绘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西山区档案局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三期)通过验收
观西山
西山区近五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分析
西山闲笔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