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行音乐的媒介传播优势及其主要影响

2023-11-01 19:43陈智勇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茶座广东地区流行音乐

◎陈智勇

(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流行音乐是我国地方文化建设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广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策源地、发祥地”的广州,在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辉煌的背后,媒介与传播在其中曾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作用远比传递、传输等工具性功能更为多元,也更具主体性。在媒介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40多年前广东流行音乐的起步之初,更能让人体会媒介环境的变迁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媒介变迁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媒介环境一直处于纸媒当家的“图文域”时代,百姓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而主要的媒介娱乐方式则是以电影为主。有一段时间,在当时中国的文化版图中,地方媒介与地方文化的话语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像广东这样拥有丰富媒介资源与文化积累的地域,在这近30 年的时间里,除了《南海潮》《羊城暗哨》《72 家房客》等几部黑白电影给全国观众留下些许印象之外,在地文化的影响力极为有限,更谈不上以独立的姿态同域外文化进行互动了。

20 世纪70 年代末,在由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片欣欣向荣中,中国内地传播领域悄然展开了从图文域向视频域的初步转变,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收音机日渐普及,电视机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广播电视新闻成为多数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选择,电视剧成了文化消费的“新贵”,电视节目的类型日益丰富、内容也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都市中,广播电视媒体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与人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愈加契合,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声音与画面通过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逐渐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开始对图文并茂的印刷媒体的统治地位形成了挑战。

由于发展情况的不平衡,媒介域转变在中国境内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除首都北京之外,各地区的总体情况是,南方优于北方,沿海地区优于内地省份,中心地带优于偏远地区。因此,在这样的转变中,东南地区的地方媒体与地方文化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之前全国文化影响力平平的广东地区及其文化中心广州市,在这一阶段更是抓住媒介域转变的机遇,凸显自身的媒介优势,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异军突起的态势奠定了其在后来40 余年中成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基础,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版图。

二、媒介变迁机遇下的广东优势

无远弗届的广播电视媒体为媒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容纳空间,为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方向,同时又拉近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为在地文化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的广东地区,其丰富的媒介与文化资源在这一期间被逐渐盘活,体现出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为流行文化在广东地区的开创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整的媒介体系与外向型的媒介特征

作为经济强省、文化重镇,广东省的媒介条件在整个中国都是非常突出的。在图文域时代,便拥有像《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这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业媒体,而位列“新中国六大电影厂”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生产基地。同时,随着1959 年9 月广州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前身)的开播,广州市已拥有了从电影、报纸、广播到电视的全套现代媒介文化的生产与传播系统,是中国最早拥有完整媒介体系的省份。在之后的岁月中,特别是在1976年后,这些媒体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都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成为广东文化最重要的展示窗口。

另外,广东地区的媒体也一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1976年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地区的公共广播电视的信号已基本覆盖广东全境,再加之语言文化的相近性,更为成熟也更具现代特征的香港媒体是广东广电媒体必须直面的强劲对手。在一定程度上,广东地区的广播电视从业者正是在与香港同行的学习、模仿到竞争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也因此锻炼出极强的职业素养及敏感性,同时还赋予了广东广电媒体娱乐与服务功能突出、时效性强的特征。尤其是在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从广东电视台率先延长播出时间、丰富节目类型,并推出中国内地最早的电视文艺专栏节目《万紫千红》,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业新形态——珠江模式。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广东广播电媒视体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引领了媒介形态的变革。

(二)商业文化与通俗文化受欢迎程度高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活实践的积累使岭南文化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质。而改革开放之后,凭借地缘优势及发达的电子媒介提供的全面且形象的交流空间,广东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程度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思想开放度高,不同文化均能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地文化受海洋文明的影响大,民众的从商意愿更加显著。且华侨、商界人士在人口中占比较大,与港澳及海外的商业联系紧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当代岭南文化便形成了在其特质中起主导作用的三个内涵——开放性、平民性和商业色彩。这样的文化内涵,在充分肯定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的同时, 为岭南文化确立了世俗取向、商业取向与平民取向并重的现代通俗文化倾向,更为广东流行音乐的迅速兴起创造了优越的受众环境。

(三)人才储备丰富,文化产业齐全

除传媒业范畴内的广播电视及电影产业之外,广东地区的其他文化产业也自有其独具一格的优势。区域文化中心的地位使得广州市拥有丰富的文艺资源,无论是歌舞、戏剧、戏曲还是曲艺等艺术类型,都建立了分属广东省与各地级市两级管理的专业团体或艺术剧院,创作与演出实力雄厚。再加上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艺术科系,都储备了大量的专业艺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随着商业文化在广东地区的迅速兴起,计划经济时代几乎完全与市场绝缘的专业艺术团体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与挑战。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广东的艺术人才优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振兴。

(四)政策优势确立岭南流行文化传播的双中心机制

改革开放之后,为加快经济建设并与世界接轨,中国政府针对部分沿海地区推出了经济特区政策。1979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 年5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在特区的范围内,政府集中推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

经济特区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因崭新的都市理念与优越的生活条件迅速成为中国年轻人向往的“新天堂”,特别是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深圳市,逐步成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吸纳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动力汇聚于此。他们构成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第一代“新移民”,其文化需求更是将广东媒介文化的多元化色彩推进到极致,并催生出中国当代都市文化的一个全新类型——特区文化。在特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在地媒体的包容性特质得到强化,更使其成为连接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海外文化与在地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打通了粤方言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界限,为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冲击着传统观念的同时,也打破了岭南文化圈内部长期以来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省港”互动模式,使深圳这座年轻的都市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又一个文化中心,使其拥有了成为广东流行音乐“第二极”的文化资本。

三、媒介优势对广东流行音乐起步时期的推动作用

得天独厚的媒介文化优势令初生的广东流行音乐受益匪浅,从中国的第一支轻音乐乐队、第一家音乐茶座,再到第一家影音制作、发行公司在广州的建立。新的媒介关系与传播技术直接有力地推动着广东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

(一)催生流行音乐消费市场

1977 年,中国第一支流行音乐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在广州诞生。条件虽然简陋但以毕晓世为首的乐队成员们将广东歌舞团的古典乐器改造为流行音乐所需要的电吉他、爵士鼓、电贝司等电声乐器,组建出中国第一支流行轻音乐队。1978 年5 月1 日,这个全称为“广东歌舞团紫罗兰轻音乐队”的演出团体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的“国际劳动节联欢晚会”上成功首演。他们的亮相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之后,紫罗兰轻音乐队开始声名鹊起,演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直至举办多次全国巡回演出,其足迹所到之处更是引发万人空巷的轰动。这支乐队的出现代表着由广州发起的流行音乐热潮开始正式进入全国性的传播领域,为之后的蓬勃发展奏响了先声。该乐队虽然并未完全脱离歌舞团这一国家事业单位体制,但已能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开始了市场化新机制的尝试。它所倡导的是一种由外来文化与本土精英结合的先锋文化,具有浓厚的“打破传统、拥抱未来”的气息。

在流行乐队不断涌现的基础上,1978 年,新中国的第一家音乐茶座——广州东方宾馆花园餐厅音乐茶座正式对外开放。在这座占地300 平方米、共210 个座席的小小天地中,新中国的流行音乐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这宣告着中国的流行文化产业的再度起步。音乐茶座的出现是市场化的观念第一次在新中国的文化层面得到体现,它一举改变了传统文化演出在选曲类型上近乎严苛的限制,使得流行歌曲正式登上了新中国的公共舞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时的文化管理部门对音乐茶座的态度也由早期的限制、观望转为鼓励与扶持,广州普通市民也获得了进入茶座消费的许可。而继承了羊城“歌坛”传统,又承载着新生代对现代性向往的广州音乐茶座在80 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继东方宾馆之后,中国旅行社华侨大厦、流花宾馆、爱群大厦、白云宾馆等单位纷纷开办音乐茶座及轻音乐队。到1985 年,广州的音乐茶座已多达56间。至此,音乐茶座的形式已趋于成熟,并使广州迈出了走向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传播中心的第一步,也使广东地区在现代文化市场的建设中发挥出了更为重要的影响力。

从紫罗兰乐队的出现到音乐茶座走向繁荣,中国流行音乐的消费市场正是充分利用广东地区在观念与人才上的双重优势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

(二)引领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

1978 年6 月,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决定与之前中国唱片社的外销代理商香港百利唱片公司合作,通过向该公司贷款代购最先进的录音录像技术设备并开发海外市场,开始生产中国自己的“立体声”音像产品。1979 年1 月3 日,“太平洋影音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拥有整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录音录像设备与音像产品生产线的现代影音公司,也是第一家非行政命名的音像出版单位。而广东地区的媒介优势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时任广东电台音乐音响部门负责人的廖明祖担任了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也成为太平洋影音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同时,广东省广播电台还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人员及场地等基本支持。在之后的几年中,太平洋影音公司以及由它创立的“云雀”牌卡式录音带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取得空前的成功,无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平上,太平洋影音公司都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音像产品生产、发行的龙头企业。

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建国以来音乐市场由中国唱片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主流文化之外,为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新兴的卡式录音带承担起了另类媒体的作用,注重市场业绩、题材形式求新求变、淡化政治色彩、突出生活气息,成了太平洋影音为中国流行音乐商品锚定的特质。它开启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高潮,带动了广东地区流行文化产业的迅速成长,各大音像公司纷纷成立,使广州迅速成为全国流行音乐的流通、交易中心。同时,这也标志着广电媒体通过创建、经营流行音乐产业直接参与到文化市场经济的建设之中,并与听众建立起更为直接的新型互动关系,在增强自身文化职责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传播方式与传播者的身份。

以上的媒介文化优势及其推动作用为广东流行音乐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便利的地缘位置带来的海外文化、由本土传统结合香港风尚构成的粤语文化、由业界精英倡导的专业文化都在流行音乐这一逐渐成形的新兴场域中进行着不同的尝试,并迅速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获得的阶段性成果与最新的媒介技术相结合,在或成为畅销的商业产品,针对不同的接受群体,在不同面向、不同层次上,引发、唤醒着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改变着广东乃至全中国的文化面貌。

猜你喜欢
茶座广东地区流行音乐
更 正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广东地区龙狮队发展SWOT分析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音乐的西方传播述略——以海洋交通路线为例
社工学人茶座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广东地区高校学生的节能意识和节能行为研究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