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战略导向和实践重点

2023-11-01 13:53郭春丽易信
社会观察 2023年9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内需供给

文/郭春丽 易信

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提升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战略导向和实践重点,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还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畅通生产与消费的连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思想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离不开国内有效需求的支撑。突出发展的创新性,需要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需求条件。突出发展的协调性,需要优化城乡、地区、群体间的消费和投资结构。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投资的支撑。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其与国际大循环的相互促进。突出发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需要妥善解决财富分配、收入差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动力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创新驱动。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增强基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最大限度激活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减少外部环境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影响,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同时,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扩大国内需求,也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集聚更多的全球高端资源和要素,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其他方面的基础。推进经济现代化需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确保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因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供给满足不了需求。需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消费升级和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协调推进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持续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更好满足国内需求,筑牢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供需基础。

扩大内需的战略导向

(一)更加注重质量提升

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是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和高质量的需求体系。新发展阶段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是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规模扩大和速度提高为支撑,需要增强内需体系的完整性,更加注重内需的有效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为此,需要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强化消费对投资的引领作用,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增强内需结构的均衡性,提升消费和投资的公平性,降低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需要增强消费和投资的可持续性,优化跨周期、跨时期的消费和投资安排,持续提高内需率及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更加注重消费带动

消费既是国民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是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着力点。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居民消费需求已逐步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消费为主,制约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向供给端的生产,而投资是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力量。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消费需求的潮流和方向确定投资的重点领域,改善生产结构,实现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三)更加注重供需连接

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更加显现,同时,供需难以有效连接制约内需持续扩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内需潜力,需要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引领供给与需求,在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同时,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整体性、联动性、互补性,加强供需连接,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更加注重内外联动

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通过内需循环加速外需循环,也要通过外需循环提升内需循环。尤其是以内需循环中催生的更加优质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稳定现有外需并开拓新的外需市场,同时以内需循环吸收更大规模与多样化的国外产品提高内需的质量,通过内外需的统一、联动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通过供需联动扩大国内需求可实现高效的国内均衡,还将带动进口供给增加和出口需求提升,并实现更高效的对外均衡,为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不断再次扩大创造条件,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均衡的螺旋式上升。

(五)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我国有效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是暂时性的,而是趋势性的,是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立足短期政策调节并重视中长期制度建设来扩大国内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凯恩斯“总需求管理政策”,而是中长期的改革政策和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需要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在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及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

扩大内需的实践重点

(一)以生活品质化为目的促进内需持久发展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是扩大内需的根本目的。要促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加大多元化、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在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变革中为扩大内需提供持久动力。一是提质发展传统消费。以增加种类、提高品质为重点,提升基本消费品质,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扩大大宗消费。二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增加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向线下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培育壮大“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促进内需潜力释放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要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推进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催生有效投资和消费,在城乡协调发展中释放内需潜力。一是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内需潜力。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补助、保障性住房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二是以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打造内需新引擎。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专业化小镇,更大范围整合周边地区自然山水林草资源。三是以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开拓内需空间。聚焦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领域,以县域为重点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快推进县城、重点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镇公共设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完成“最后一公里”水电气路邮建设。

(三)以区域协调化为载体促进内需空间拓展

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未来一个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背景。应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地区协调发展中拓展内需空间。一是依托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内需新增长极。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启动一批对区域重大战略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的内需潜力。二是推动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供需协同发展。培育若干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扩大新需求。研究制定与生活成本相匹配的地区差异化个税制度。三是释放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内需潜力。增强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加快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培育发展枢纽经济。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中西部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四是发挥潜在增长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潜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对口协作等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居民就业,持续增加特殊类型地区居民收入。五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内需空间。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际利益补偿和区域互助机制。加快建立医疗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流转衔接制度。

(四)以深度工业化为途径促进内需有效扩大

工业化既是扩大内需的途径,也是扩大内需的结果。要发挥产业转型升级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对消费的引领作用和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以高质量供给、高水平收入支撑高品质消费,促进内需有效扩大。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和国产化替代工程,持续扩大对制造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有效投资,有序突破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薄弱环节。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消费观念更新和消费行为形成,大力开发新产品、新场景和新市场,引领消费新潮流。三是推动形成就业和收入效应大的产业结构。深入挖掘制造业就业潜力,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和收入效应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四是前瞻布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以智能化、电气化、低碳化为导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五)以绿色低碳化为导向促进内需持续扩大

要围绕绿色低碳化目标,加大生态治理领域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强对工业的低碳化改造,大力促进绿色消费,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推动内需持续扩大和绿色低碳化发展。一是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等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投资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开展低碳改造,大规模使用高能效、低排放甚至零碳技术。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重化工业绿色化改造。三是推动能源全面绿色转型。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加大清洁能源投资,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四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生态设计和绿色消费理念,完善绿色采购制度。

(六)以分配合理化为重点促进内需协调发展

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预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规范分配秩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一是完善预分配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二是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建立充分体现劳动要素各种具体形态实际贡献的分配制度体系,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完善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制度,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加强对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深入推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内需供给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