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张 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 林正军(通讯作者)
哈尔滨工程大学 董晓明
提 要:本研究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结合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借助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考察,探赜其呈现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取向,以此鼓励有益性话语,改善模糊性话语,抵制破坏性话语。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类使用频次的排序依次为判断资源、鉴赏资源和情感资源;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分别呈现出有益性生态取向、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本文通过探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检视出“美国至上”“经济优先”等有违生态和谐的理念。
气候变化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就像“潘多拉魔盒”会引发一系列危害:恶劣天气频现,农作物产量锐减;物种濒临灭绝,生物链断裂;气候灾害频发,人类面临生存考验。这一切无不警醒着人类时刻反思自身与环境休戚与共的天然联系,以求维系生态平衡。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在塑造公众认知和行为以及影响国际舆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张慧、杨连瑞 2022)。本研究借助可视化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展开剖析,主要聚焦两种学术进路,一种是沿着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进路对各国的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开展对比研究(Collins &Nerlich,2014;王积龙、路鹏程、黄康妮等,2016;郑保卫、杨柳,2019);另一种则沿着批评话语分析的进路对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展开研究(Carvalho,2005;陆娇娇,2018)。上述成果为气候变化新闻语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仍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第一,实证研究的支撑和积累不够充分,仅限于初步研究而未能形成体系,致使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强;第二,多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鲜少涉及生态话语分析视角;第三,生态话语分析多停留在话语特征描写层面,而对生态理念的深层动因论述不足。据此,本研究将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切入,结合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考察,尝试厘清新闻语篇蕴含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取向,从而鼓励有益性话语,改善模糊性话语,抵制破坏性话语,从根本上提高受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哲学观是指审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无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念(Stibbe,2015)。话语分析者需广泛涉猎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或伦理思想,并且在考量具体问题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将这些思想进行有机融通,尝试构拟适切于特定语境的科学、自洽的生态哲学观,用以衡量话语的生态性。在生态系统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生命体等生态因子都将施加作用于气候,同时也都会受制于气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有鉴于此,作为“生态人”,每一个个体都应竭尽全力保护生态系统来维系生态平衡。黄国文、赵蕊华(2019)指出,“生态人”应遵循生态良知、生态归属感、生态自觉性、生态责任感和生态共适的理念。此外,由于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科技、工业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迥异,所以一刀切的环境标准并不公平,是对现实差距与人类平等福祉的漠视(黄国文,2016)。不言而喻,气候变化论域下生态哲学观的确立需考虑诸如生态良知、生态归属感、生态自觉性、生态责任感和生态共适等内部因素以及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唯有将多种因素互通融合,方能形成普遍适用的生态哲学观。
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必须严厉制止任何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为生态环保让路,做到“生态优先”。人类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充分实践“绿色构想”,切实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气候环境。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才能够得以实施,这是人类需遵循的客观规律。人类还需秉持“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理念,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存于地球。在面对气候危机时,世界各国皆是“地球村”中的一员,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因此需守望相助。此外,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可以保障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实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着重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切实为子孙后代的幸福谋福利(张慧、盖飞虹,2022)。
生态语言学旨在甄别话语的生态属性,亟需具有普适性的生态哲学观的指导。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气候变化这一论域,尝试建构一个自洽统一的、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的生态哲学观,即秉持“生态优先、绿色构想、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哲学观(见图1)。这一生态哲学观的最终确立针对气候变化议题具有较强的适切性,有助于判定气候变化新闻语篇折射的生态属性,有效甄别有益性话语、模糊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
图1.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
1.语料收集与建库
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分别爬取了《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和《今日美国》(USAToday)关于climate change的新闻语篇,然后将爬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和人工核实与降噪,遴选出最贴近气候变化主题的新闻语篇,自建了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料库。语料收集的时间跨度为2017-01-01至2019-12-15,共择取211篇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总库容为203 828个形符,每篇新闻语篇的平均长度为816.87个形符。
2.语料标注与统计
本研究借助UAM CorpusTool软件(3.3k版本)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类(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及其折射的生态取向分别进行识别与标注,该软件的运用有助于数据的统计和可视化呈现。其中,态度资源所折射的有益性生态取向、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分别用b、a和 d进行标注。与此同时采用三角论证的方法,以此保证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3.分析框架
生态话语分析隶属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Alexander &Stibbe,2014),其将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延伸到涵盖社会系统的整个生态系统,旨在探析语言在调试生态系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潜在功能。换言之,生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语言中不利于生态和谐的生态因素,敦促人们对生态问题做出反思和修正,提升其生态意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本研究将遵循“描写—阐述—释解”三维研究路径针对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开展深层次生态话语分析,即描写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语言特征,阐述新闻语篇生成过程,释解社会文化认知理据,三个维度之间具有内在自洽的逻辑关联,这种点面联动式的分析将助力全面把握气候变化新闻语篇。
生态话语分析需将历史文化语境、新闻背景和互文性纳入考量范围,了解具体的语言发生场景,理清语言构建这些因素的脉络。一方面,话语产出者在生成新闻报道时输出某种生态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话语分析者借助对新闻语篇的解析,尝试寻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及折射的生态取向。任何对语篇意义的分析都离不开评价系统(Thompson,2014),而态度资源作为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分别包含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类(Martin &White 2005),可以有效评估新闻语篇内蕴的态度基调。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达成对新闻语篇所传递生态信息的自主判断。也就是说,话语分析者将态度资源蕴含的生态理念与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进行比对,判定二者是否兼容,进而甄别出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即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是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
至此便完成了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建构(图2)。这一分析框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探新,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将作为本研究甄别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生态话语类型的理论根基。
图2.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
态度资源作为一种表达评估意义的语言资源,可以有效评估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内蕴的态度、立场和意向。本研究拟根据特定语境信息以及参照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即“生态优先、绿色构想、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力图通过探察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透视其新闻语篇蕴含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取向。
1.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将分别围绕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类(即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展开探讨,尝试揭示新闻语篇所反映出的态度及立场。研究发现: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类的排序为判断资源>鉴赏资源>情感资源,分别占比51.49%、37.51%和11%。可见,判断资源最为凸显,聚焦对特朗普及其政府退出《巴黎协定》行为进行的社会评判;鉴赏资源排位第二,主要针对气候变化本身进行评估;情感资源占比最少,着重呈现新闻语篇中的情感诉求。具体分析如下:
1) 情感资源
通过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情感资源的分析,即考察愉悦感、满足感、安全感和倾向感,以此探析新闻语篇中蕴含的个人情感、态度和立场。例如:
(1) Last year,President Trump alsomockedclimate science on Twitter and rejected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while his administration began undoing dozens of regulations meant to slow the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s.
(2) “Rising CO2 is largely beneficial to plant and human life.”“I remember beinghorrified,”Ms.Kuether said.
例(1)运用满足感词汇mocked来表达不满以及轻视,指出特朗普总统公然在推特上嘲弄气候科学,并拒绝加入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同时意图撤销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数十项法规。例(2)运用安全感词汇horrified来表达不安全感,描述了库伊特女士对于“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对植物和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好处”这一说辞的震惊,竟然有人认为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是有益处的,这样的思想极其危险,需要立即纠正。上述例子表明新闻语篇中情感资源的运用使得受众可以从词汇层面直观地觉察新闻语篇所传递的潜在态度。
2) 判断资源
通过分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判断资源,即考察规范性、能力性、毅力性、真实性和恰当性,以此厘清新闻语篇中蕴含的对人的性格以及特定行为的态度。例如:
(3) “If someone other than Donald Trump is elected,he or she will almostcertainlyrejoin Paris,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ill welcome us back with open arms.”
(4) Meanwhile,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ignoring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and continuing itsassaulton critical protections of our air,water,land and wildlife.
例(3)运用真实性词汇certainly来传达对于人的性格以及特定行为的真实程度,表明2020年的总统大选中,如果特朗普以外的其他人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将会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世界其他国家将张开双臂欢迎美国回归大家庭。例(4)运用恰当性词汇ignoring和assault来传达对于人的性格以及特定行为的适切程度,阐述了特朗普当局不顾气候变化的威胁,为了一己私利,持续对地球上的的空气、水、土地和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进行攻击。从中可以看出,新闻语篇中判断资源的运用能够促使受众有效洞察某一行为的特殊程度、掌控程度、可靠程度、真实程度和恰当程度,更加有利于甄别生态话语类型。
3) 鉴赏资源
通过分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鉴赏资源,即考察反应性、构成性和价值性,以此厘清新闻语篇中蕴含的对事物或自然现象的态度及立场。例如:
(5) “In a very special way,we are galvanized by the terrible fires in the Amazon,”Ms.Merkel said.The goal at the summit,she added,is “to send aclearmessage that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e burning of the rain forest.”
(6) “Most Republicans still do not regard climate change as ahoax,”said Whit Ayres,a Republican strategist who worked for Senator Marco Rubio’s presidential campaign.But the entire climate change debate has now been caught up in the broader polariz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例(5)运用构成性词汇clear来传达事物或自然现象的复杂程度,阐述了亚马逊地区可怕的火灾让人们感到震惊,峰会的目标是发出一个清楚明确的信号,即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阻止热带雨林的燃烧。例(6)运用价值性词汇hoax来传达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价值程度,强调虽然大多数共和党人不认为气候变化是个骗局,但是气候变化辩论已经陷入美国政治更广泛的两极分化之中。由此可见,这些例子说明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鉴赏资源的运用可以引导受众明晰事物或自然现象的冲击程度、复杂程度和价值程度,因而有效评估新闻语篇所传递出的态度及立场。
从语料分析和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倾向于传递消极负面的声音,表现出了矛盾和悲观的态度。美国内部对于气候变化议题大致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特朗普为首,坚持认为气候变化是谎言,另一种则是支持气候治理,对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行为给予谴责。特朗普及其政府秉承“经济优先”原则,认为国际气候公约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协定,将会遏制美国的经济和就业,因此主张退出《巴黎协定》。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将阻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进而影响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公信力及感召力。新闻语篇流露出的消极否定态度可能会诱导读者,使其误认为气候变化是谎言,是一个不值得谈论的问题,从而对抑制气候变化议题持有抵触情绪。
2.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折射的生态取向
本研究遵循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分别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类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折射的生态取向加以甄别。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呈现出有益性生态取向共为1 935个,模糊性生态取向182个,破坏性生态取向1 444个。从整体分布上看,虽然有益性生态取向稍多于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但是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所占权重较大,受众需保持警惕,批判地审视模糊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图3中情感资源中的倾向感呈现的破坏性生态取向的占比稍高于有益性生态取向,表明美国一部分人轻视气候变化,认为其只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不足为奇。图4中判断资源中的真实性和恰当性呈现的破坏性生态取向多于有益性生态取向,这说明美国气候怀疑论者质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不愿意采取行动遏制气候危机。图5中鉴赏资源呈现的有益性生态取向较高于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显示美国多数人认可气候变化形势的紧迫性,愿意投身气候治理的进程中,少数人则极力摆脱气候变化束缚,一心谋取经济利益。
图3.情感资源折射的生态取向
图4.判断资源折射的生态取向
图5.鉴赏资源折射的生态取向
1) 有益性生态取向
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折射的有益性生态取向指的是那些与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兼容的态度资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相应地呈现出有益性生态取向,它们和“生态优先、绿色构想、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相一致。例如:
(7) We know American voices will still be heard —notably,the thousands of loc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have madepledges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nder a movement called We Are Still In.They are proof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stillsupportthe Paris Agreement,even if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does not.
(8) With the planet the warmest it’s bee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ivilization,the federal government said Friday that “it’s extremelylikelythat human activities,especially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are thedominantcause of the observed warming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例(7)运用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来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强调虽然特朗普及其政府宣称退出《巴黎协定》,但是并不能代表所有美国民众的意愿,他们将矛头指向了特朗普及其追随者,将其看作是始作俑者,极力划清界限。例(8)运用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来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阐述了联邦政府认为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致使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上述例子表明,大多数美国公民对特朗普的一系列行径表示强烈谴责,并且表示愿意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应该鼓励和宣传有益性话语,让受众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以及保护气候环境的必要性。
2) 模糊性生态取向
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折射的模糊性生态取向指的是那些与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既兼容又违背的态度资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部分态度资源呈现出模糊性生态取向,它们和“生态优先、绿色构想、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既有一致的部分,也有违背的部分。例如:
(9) China,now thelargestemitter of planet-warming pollutants,has madesignificantpromises but Beijing’s ability to deliver is still inquestion.
(10) But acentralfeature of the Paris Agreement — the idea that countries will ratchet up their efforts to fight global warming over time — still needs to be provedeffective,he said.
例(9)运用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来呈现模糊性生态取向,指出美国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已经做出了重大承诺,但北京的减排能力仍有待商榷。可见,美国质疑中国的能力,用北京指代中国,含沙射影地诋毁中国的不作为。例(10)运用鉴赏资源来呈现模糊性生态取向,描述了美国一些人士赞同气候变化危机形势严峻的观点,但是他们认为《巴黎协定》的一个核心特征,即各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紧努力对抗全球变暖的想法,仍然需要被证明是有效的。可以看出,美国部分群体一方面承认气候危机,另一方面又对其他国家存有偏见,尤其是中国,不认可他国在气候治理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这种相互矛盾的态度跃然纸上,受众需要甄别模糊性话语。
3) 破坏性生态取向
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折射的模糊性生态取向指的是那些与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相违背的态度资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一些态度资源呈现出了破坏性生态取向,它们与“生态优先、绿色构想、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相违背。例如:
(11) This is the part where deniersmock“fakenews”because it doesn’t jibe with their political beliefs.This is the highest form ofignorance:denyingthings that have already occurred.
(12) Government rules intended to slow climate change are “making people’s livesworserather thanbetter,”Charles Koch explained in a rare interview last year with Fortune,arguingthat despite the costs,these efforts would make “very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future on what the temperature or the weather will be.”
例(11)分别运用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来折射破坏性生态取向,阐明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嘲笑“虚假新闻”,因为与他们的政治信仰不符。例(12)运用情感资源和鉴赏资源来呈现破坏性生态取向,描述查尔斯·科赫曾在《财富》杂志的一次罕见采访中声称,减缓气候变化的政府政策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他认为尽管付出了代价,但这些努力将对未来的气温和天气的影响微乎其微。中国有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一蹴而就,唯有日积月累的努力方能见成效。因此,世界各国应端正态度,从自身做起,担负气候治理重任。可见,受众需对呈现出的与生态哲学观相违背的话语予以抵制和批判。
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既希望持续在气候变化舞台上展示出绝对领导力,又不肯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来履行国际气候公约。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政客不断要求发展中国家加大减排力度,质疑它们的减排承诺与力度,但是本国却没有以身作则,执意退出《巴黎协定》。括而言之,有益性话语能够提高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新闻语篇应该大力宣传有益性话语,改进模糊性话语,摒弃破坏性话语。
3.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生态理念检视
气候变化新闻语篇的生态话语分析不只局限于对新闻语篇的描写与阐述,对新闻语篇的释解也同样有所观照,即深入剖析制约话语的生态理念和社会文化语境。由于新闻媒体只能构建一种版本的现实世界,所以应尽可能发掘其对话语的运用,借助话语向受众传递某种理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受众(Stamou 2001)。换言之,媒体人在发挥宣传信息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会将自身的价值判断潜移默化地植入新闻语篇中,进而影响受众的价值观。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切入来探微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蕴含的生态理念,旨在判断其是否鼓励人们珍视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而提升受众的批判性意识,对于蓄意破坏生态和谐的话语应予以抵制。
通过深入厘析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资源,我们可以检视话语背后蕴含的破坏性生态理念。特朗普政府背信退群,强拆全球化,一切需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唯美国马首是瞻,这些传达出“美国中心主义”,即“美国优先”“美国至上”“经济优先”等有违生态和谐的理念(张慧、林正军、董晓明 2021)。究其缘由,生态理念的形成可以从经济与文化因素、社会与政治因素、生态哲学理念等方面探寻理据。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美国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美国文化宣扬自我意识及冒险精神,认为人类在自然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社会与政治方面,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资本逻辑与生态理念相矛盾(李玉洁 2019)。在生态哲学理念方面,西方传统哲学持有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对立”的观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凸显出美国意图征服自然,向自然发起挑战,将经济的排位置于生态之前,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些均与美国自身宣传的普世价值观相违背,也与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口号相去甚远。据此,受众需运用批判的眼光,对新闻报道折射出的生态理念加以甄别,从而抵制破坏性生态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出发,参照气候变化论域下的生态哲学观,借助对美国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考察,廓清新闻语篇折射出有益性生态取向、模糊性生态取向和破坏性生态取向,检视其蕴含的“美国至上”“经济优先”等有违生态和谐的理念。污染无国界,气候危机是地球村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必然面临的挑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均需承担的责任,各国应共同参与、协商、研讨全球气候治理,铸牢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最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型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