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飞 王 琦 王吉付 李志国 胡志勇 李 芮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264003 山东 烟台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暴露频率和水平均不断上升[1]。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及占比不断增加,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状况。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生活习惯、就医方便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还缺乏对城乡恶性肿瘤死亡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基于死因监测集恶性肿瘤相关数据,分析2009—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变化趋势,并对2021—2025年城乡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进行预测,为降低恶性肿瘤对居民健康的损害及恶性肿瘤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研究选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死因监测数据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09—2012年)和《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3—2020年)[2-3]。人口学资料来源于死因监测系统2009—2020年各监测点上报的人口资料。标化死亡率计算所需要的标准人口数据一般选择有代表性的、较稳定的、数量较大的人群,且时间也与被标化资料相一致或接近。因第七次人口普查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零点,不适合用于本研究的标化数据,故标准人口构成选择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化数据计算标化死亡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研究基于我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依据死因监测集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划分〔将所有的区定义为城市,所有的县(包括县级市)定义为农村〕,确定本研究的城市和农村范围。目前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监测点有605个,监测人口占全人口的24%,代表性较好。为了保证数据的高质量,工作人员严格对数据进行质量评定,在2009—2012年将监测点死亡率低于3‰作为剔除标准;2013年原监测点以4.5‰,新增监测点以5‰作为剔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2009—2020年最终纳入的监测点个数分别为157、157、155、155、432、491、487、499、499、512、519和522[2]。
灰色模型(GM)(1,1)是一种准确并简便的预测方法,对数据的严格性要求不高,受其他因素的作用小,在对样本量较少的短时间预测中有明显的优势[4]。利用构建的模型对2021—2025年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进行预测,使用实际值和预测值计算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并进行误差检验。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建立原始序列:
x(0)=x(0)(1),x(0)(2),x(0)(3),…,x(0)(n)
(1)
(2)计算一次累加生成序列:
(2)
x(1)(k)=x(1)(1),x(1)(2),x(1)(3),…,x(1)(n)
(3)
(3)计算紧邻均值序列:
(4)
(4)模型的可行性检验(级比检验)
将原始序列的级比值定义为λ(k):
(5)
(5)构建灰色预测模型GM(1,1):
(6)
(6)用最小二乘法求得a(发展系数)和u(灰色作用量):
(7)
(8)
利用Excel对2009—2020年城乡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利用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发的Joinpoint 3.5.1软件,分析2009—2020年恶性肿瘤死亡相关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并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表示变化情况[4]。检验水准α=0.05。
(1)伸缩缝问题。有些选用的是砂浆填缝,但砂浆填缝处已开裂,有些选用的是硅胶填缝,未开裂,但时间久会发黄,影响观感。因此,此次异型防浪墙的伸缩缝不采用填缝处理,根据造型直接留出3cm的伸缩缝,弱化其处理方式。
2009—2020年监测点城市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共1 299 788人,占肿瘤总死亡人数的34.67%,农村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共2 449 549人,占比约65.33%。城市死亡率为159.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9.77/10万,农村死亡率为153.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1.50/10万。城乡间死亡率差距逐渐缩小,由2009年的22.13/10万下降至2020年的5.22/10万。为消除年龄构成造成的影响,对死亡率进行标化后,城乡居民标化死亡率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农村高于城市。见表1。
表1 2009—2020年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前10位分别占各自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83.28%和84.29%,其中,排名前5位的癌症占比分别是70.01%和73.28%。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死亡前10位一致,但在死因顺位上存在差异。死因顺位排名前3位的癌症均是肺癌、肝癌和胃癌,排名第10位的癌症是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对比死因顺位变动情况,发现城市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高于农村,农村肝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的死亡率高于城市。见表2。
表2 2009—2020年城乡居民前10位恶性肿瘤死因顺位
2009—2020年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AAPC为0.5%,但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2个连接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9—2011年以每年6.3%的速度下降,2011—2014年以6.4%的速度上升,2014—2020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AAPC为2.1%,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个连接点,均呈上升趋势,2009—2014年的上升速度(APC=3.2)比2014—2020年上升速度(APC=1.2)快。见图1。
图1 城市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Joinpoint趋势分析
2009—2020年城市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标化死亡率AAPC为2.0%,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有2个连接点,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9—2012年以3.7%的速度下降,在2012—2015年转而以3.0%的速度上升,2015—2020年以3.9%的速度下降。农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直线下降趋势,死亡率AAPC为2.0%,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有1个连接点,均呈下降趋势,2009—2012年的下降速度(APC=3.8)比(2012—2020年的下降速度(APC=1.3)快。见如图1。
2.4.1 预测模型拟合情况
基于2009—2020年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建立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灰色预测模型,模型的参数、拟合方程、残差检验及后验差检验详见表5。对建立的模型精度进行检验,2个预测模型的精度等级分别是2级和1级,农村模型拟合精度优于城市,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外推预测。GM(1,1)模型拟合结果及残差值见表6。
表6 2009—2020年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GM(1,1)模型拟合结果及残差值
基于所建模型预测2021—2025年城市和农村死亡率。2021—2025年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70.35/10万、172.94/10万、175.57/10万、178.24/10万、180.95/10万,农村为168.89/10万、172.15/10万、175.46/10万、178.84/10万、182.29/10万。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9—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差距逐渐缩小,但农村标化死亡率高于城市。城乡居民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整体呈下降趋势。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各不相同,城市肺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较高,农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偏高。对2021—2025年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预测,仍继续呈上升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差距逐渐缩小,城市居民死亡率偏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不断完善和加强的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城乡居民肿瘤死亡率差距的缩小。农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高于城市,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疾病就医的便利性、医疗卫生支出、受教育程度、体检重视程度、健康素养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4]。城乡医疗资源、健康消费以及医疗保健等差异明显,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相差较大,农村卫生费用增长的绝对额和速度都远低于城市。《2020年健康素养监测问答》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9.06%,农村为20.02%,
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健康预防意识较薄弱,较少主动定期体检,当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也不主动就医,导致肿瘤早期较难发现,等到疾病恶化时则很难治疗。
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存在差异,从前5位来看,城市居民肺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高于农村,农村肝癌、胃癌、食管癌的死亡率高于城市。2002年开始,肺癌居于城市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且死亡率呈上升趋势[5-6],吸烟、环境中有害物质和空气污染对肺癌造成影响[7-8],环境污染程度较严重、雾霾天数时间较长等使肺癌死亡率相对较高。可见,采取有效的控烟措施及治理环境污染仍至关重要。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而饮食习惯则直接影响了肠道菌群结构[9-10]。城市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居民摄入的动物脂肪及蛋白量增加,膳食纤维减少,大量饮酒、缺乏身体锻炼等多因素共同导致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11-12]。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营养摄入,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农村居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的死亡率较高,这三类肿瘤均属于消化道肿瘤,肝癌的发生与发展与黄曲霉毒素、环境因素和饮食习惯等有关;胃癌主要与生活水平高低、生存环境变化和遗传因素等有关,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容易导致胃癌的发生;食管癌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如喜食过硬过热、食用霉变食品、水果摄入不足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生活水平比城市低,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环境差异等危险因素易接触,而且一些共性的生活方式和代谢因素均会引起肿瘤的发生。因而,注意良好的饮食卫生、改变饮食习惯、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为重要。
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城乡居民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这反映出我国肿瘤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全国癌症防治网格体系,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相比10年前,5年生存率达到40.5%。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增加了对医疗方面的支出,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国家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投资,使初级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得以完[13-14]。加强肿瘤筛查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肿瘤相关疫苗的研发、提高肿瘤诊断及治疗水平,实现了肿瘤的早诊早治。例如,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完成1.8亿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积极在各地区推进HPV疫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从源头上预防肿瘤的发生。多种因素、多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了标化死亡率的下降。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较高趋势,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呈逐渐上升趋势,肿瘤防控形势依旧严峻,肿瘤防治负担仍较重。由于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医疗设施、政府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肿瘤防控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癌情信息,掌握相关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调整公共卫生政策及医疗资源的配置,针对性的开展三级预防,实现肿瘤防控工作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