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慧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个温暖的冬日,我正在心理辅导室里整理资料,忽然听到一声浑厚的“报告”声,门随即被推开,一个高大的男生满脸焦急地走了进来。他边走边说:“我特意跟同学问好时间,就怕这里没人。”看来是遇到什么麻烦了,我赶快请他坐到沙发上。这名学生我第一次见,从校服判断应该是一名高中生。他那看似成熟的脸上笼罩着一层愁云,紧锁的双眉透露出难言的苦痛。
也许是第一次来有点紧张,男生坐下后搓了搓手,一时间陷入了沉默。我微笑着先开了口:“看你着急的样子,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男生定了定神,说:“最近情绪不好,有时特别烦躁,会跟家人或朋友发火,有时又觉得生活很没意思,不想理睬别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请老师帮帮忙,找找问题出在哪里。”“近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或者你遇到了什么麻烦?”因为不了解这名男生的情况,所以我希望能得到他的更多信息。“可能因为我爱玩游戏吧……”男孩子慢慢道出他的困扰。
男生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名叫小吴(化名)。小吴从小就喜欢玩电脑游戏,业余时间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打游戏。虽然玩游戏占用了不少时间,但他的学习成绩却从未下滑,一直处于上游水平。所以,他从不在意游戏时间,父母也没有过多地干涉。上中学后,小吴玩起了网络游戏,他发现网络游戏玩起来更有趣,游戏时间更自由,便渐渐沉迷于网络世界。升入高二后,小吴发觉自己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但他无法停止玩游戏的行为,甚至休息日都不出门活动。不仅学业压力让小吴难以应付,人际交往方面也出现了困难,一番思想斗争后,小吴选择找心理老师寻求解决之策。
听完小吴的讲述,我首先肯定了他勇敢求助的行为,并对他的信任表示感谢。然后,仔细询问小吴玩游戏时的行为表现,比如除了游戏时间长,是否自己难以控制游戏开始、结束及持续的时间,减少或停止游戏时是否会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小吴表示,烦躁情绪可能与此有关,但没有其他不良反应,而且自己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做到主动结束游戏,尤其是当父母加以约束时就不玩了。由此,基本上可以确定,小吴没有患上网络成瘾综合征。
当我告诉小吴他的困扰并非网瘾所致时,他似乎没有因网瘾的排除而轻松起来,也没有要离开咨询室的意思,而是与我攀谈起来。我想他一定还有话要说,便积极回应着他的话题,努力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果然,小吴渐渐放松下来,谈论的话题也变多了。
小吴表示,自己的确非常喜欢电脑游戏,他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设计出一款流行的网络游戏。可令人苦恼的是,他觉得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以后根本就用不上,现在也无法立刻去学习游戏设计。而且,自己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想考上理想大学也很困难。总之,小吴没有了生活目标,认为现在的学习没什么用,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从小吴的讲述中,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的状态并不满意,希望能够有所改变。由此,我也发现了令小吴困扰的真正原因:对自己、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看来,他需要认真思考未来生涯发展问题了。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认为,生涯是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结合所有活动中扮演的生活角色的表现,这些角色(如儿童、学生、工作者、休闲者、家长、公民等)会彼此影响。其中,工作者的角色最为重要,与其他角色有交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在人的一生中,角色的选择、时间长短和重要性经常改变,大多时候是个人可以掌控的,而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则会贯穿所有表现的角色。
舒伯把生涯发展看成是一个终生历程,其发展阶段如下:
(1)成长期:0~14 岁,开始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概念。
(2)探索期:15~24 岁,发展自我形象,初步了解工作。
(3)建立期:25~44 岁,建立自己的职业角色,通过不断学习稳固下来。
(4)维持期:45~64 岁,继续维持自己的工作“位置”。
(5)衰退期:65 岁以后,考虑退出自己的职业角色,最终退休。
在累积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自我概念之后,小吴步入了生涯发展的探索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梦想渐渐清晰起来,他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不自觉地开始进行生涯规划。然而,现实中的学业成绩无情地打击着他,似乎切断了他迈向理想的道路。同时,小吴对自己的认识尚不全面,只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却不了解个人能力、需求、价值观等,更不清楚如何去解决种种难题。由于极度缺乏个人掌控感,小吴无法再建立起生活目标,也失去了对未来的期许。在矛盾和迷茫中苦苦挣扎了许久,他最后选择了躲进网络游戏,希望从中寻求解脱。可是,逃避行为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纠结,于是表现出烦躁、失望、沮丧等不良情绪反应。另外,社会学习论认为,个人从学习经验中可能发展出一些非理性信念,会对生涯抉择和发展造成障碍,如以偏概全的推论、对失败事件夸大的负面情绪或想法、先入为主的成见、狭隘的比较标准等。小吴的话语反映出,他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信念,严重阻碍其正确认识自我及思考个人生涯发展问题,比如,“现在学的东西以后也用不上,所以不用学”“以现在的成绩根本考不上好大学”等。
我把整理好的想法反馈给小吴,并总结了几点可能造成他情绪困扰的原因:①缺乏生活目标,缺少学习动力;②经常否定理想和希望,消极情绪浓重;③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小吴听后兴奋地表示赞同,并补充说:“许多原因是交织在一起的。”于是,我们重新商讨并确定了本次辅导的目标:①识别并逐渐排除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②增强自我认识,认清个人兴趣、能力、价值等;③进行个人生涯规划,尤其是明确现阶段目标。最后,分别针对这几方面做了探讨和交流。
在前面的交谈中,我就发现了小吴话语中的错误认知和非理性信念,如理想和现实差别很大,不必多想(自欺欺人);现在的成绩根本考不上好大学,学不成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不能实现理想(错误的因果联系);现在学的东西没有用,所以不想学(不能正确认识学习)。针对这些非理性信念,我让他提出支持证据,并一起探讨这些证据是否正确或合理,这让小吴坚不可摧的信念有所动摇。我又提醒他,可以采取行动去加以验证。认真思索后,小吴承认自己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并表示要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完全排除非理性信念并不容易,也不是一次咨询就能做到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吴学会察觉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于是,每当小吴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有误时,我就会顺势追问一句:“那么,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是否也有这种倾向呢?”小吴的领悟力很强,在我的引导下,他很快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了。
通过一系列的询问和分析,小吴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喜欢玩电脑游戏,而且希望今后能从事游戏开发工作,并确认能由此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随后,我们认真而全面地讨论了他要从事这一行业所需的个人能力,如专业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虽然用时不长,小吴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所取得的成绩,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引导小吴对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前面的交流,小吴已经开始主动寻找目标,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他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设计出不同的网络游戏,让游戏产品更加丰富、更受欢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认为现在应该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争取考上理想大学。万一落榜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可以考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修自己喜爱的专业。毕业之后进入游戏设计行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自己的目标。
看着小吴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出辅导室,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的男孩,我相信,他一定能凭借信心和勇气,闯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小吴同学的问题虽然称不上是典型的生涯发展辅导案例,但真实地反映出存在于高中生中的生涯发展问题。个人发展问题时常困扰着高中生,但它往往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无法让学生看清楚。这时,他们亟需师长的指点,帮他们拨开迷雾,放眼未来。学生即便已知症结所在,仍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或专业人士助其规划人生。通过学生目前的现状和需求证明,在中学开展生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次辅导中,我没有讲解关于职业的知识,也没有用到生涯图等测评工具,而是根据来访者的需要,逐步深入探讨他的问题,助其认识自我,增强自信。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所限,有关生涯规划的详细讨论未能展开,只能留在以后有机会再谈。当然,假如来访者在辅导过程中充分领悟,在生活中不断思索,多与他人探讨,相信他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描绘出精彩的人生蓝图。
此外,这次个体辅导还带给我另一个深切感受:心理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感知来访者未说出的问题。正如这一案例中,来访者因情绪困扰前来寻求帮助,实则希望老师进行网络成瘾的诊断,继而在老师的帮助下,挖掘出一直令自己茫然不知的生涯发展问题。如果当时没有细心观察、耐心寻找,可能无法探得来访者的实质问题,也就不能够真正实现“助人自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