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建宇 威海市中心医院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数据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的肥胖率为10.4%,成年人肥胖率为16.4%;同时,肥胖使未成年人在成年后患高血压、高血脂、2 型糖尿病、痛风等多种代谢疾病的概率增加,甚至肥胖人群有更高的抑郁症发病可能。因此,了解肥胖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非常重要。
肥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先天“遗传易感性”和后天“致肥环境”是造成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面,就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肥胖的影响进行分析。
青少年由于学习的原因需要长时间静坐于教室,但运动的时间较少,再加上喜食炸鸡、汉堡、蛋糕等高热量食物,容易造成热量摄入过高。青少年长期摄入超过消耗量的热量后,就容易形成肥胖。大部分久坐学习、缺乏运动的青少年有肥胖症状,但也有部分青少年的体重呈现出了差异性,甚至在生活习惯及成长环境更加一致的同住兄弟姐妹中也可以观察到个体间体重的差异,可见肥胖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致肥环境”这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个体对“致肥环境”的敏感性。双胞胎个体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基础,在对比研究某个基因突变可以产生的影响时,双胞胎个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国外的一项研究汇集了来自20 多个国家的双胞胎为研究对象,总观察个体数量达到近1 万人,其数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对体重差异的产生贡献率达到惊人的40%~85%。自21 世纪初以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开始在基因组水平上寻找肥胖发生的相关基因。研究人员分析了大量肥胖个体的体重变化历程,发现个体基因风险评分中肥胖风险评分最高的10%的人群与最低的10%的群体,在出生时体重并无明显差异,体重上的差异主要出现于青少年时期,经过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群体的平均体重差异可达12kg。
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胃口极好,吃得很多,有的孩子则对食物缺少兴致。心理学教授Jane Wardle 认为,遗传因素影响人的体重的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激素和中枢神经系统来控制人的食欲,进而影响人的进食行为。食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食物色、香、味、形的反应。二是进食后反馈的饱腹感的强烈程度。个体食欲的差异赋予了不同个体对“致肥环境”的敏感性不同。有研究表明,在整个青少年时期,具有较高的“食物反应性”的群体以及较低“饱腹感”的群体具有较高的肥胖率。
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食欲与过量进食的关系,过量进食的特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单次更大的进食量,其二是更频繁的进食频率。这种行为习惯多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逐步开始形成,一旦形成,即使随年龄增长食欲逐渐变弱,这部分人群仍会保留较高的进食频率,即对零食的摄入难以自控。并且肥胖的发生往往并不与单次进食的能量多寡相关,每餐进食高热量食物的群体,只要进食总量及进食频率正常,往往不会发生肥胖。肥胖的发生其实更多与进食的行为相关,单次进食量大和进食次数频繁的群体有更高的肥胖发生率。
天生具有高“食物反应性”或较弱饱腹感敏感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暴饮暴食并发展为肥胖。日常生活中各种零食快餐,在销量的指引下不断改进暗合了增脂所需的各种特点。首先,通过高糖、高油、高盐、高味精的制作方法,大大提高食物对人的感官刺激,获得在青春发育期食欲旺盛的青少年青睐。其次,这些零食、快餐多具有精细化的特点,此类食物在被吃前已进行了充分的“预消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果葡糖浆,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饮料、零食中,它的原始原料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天然粮食经物理方式的精细加工后得到颗粒极其精细的淀粉,然后以淀粉为原料,再以化学加工的方式,将淀粉这种没有甜味的高分子量多糖,消化为具有极高甜度的低分子量的单糖(果糖)。这些预消化的食物颗粒细腻,质地柔软或薄脆,咀嚼吞咽方便,适口性极强,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间超量进食。
而感官的刺激仅仅是开始,由于这类精细食物已经经过“预消化”,食物在胃内无需长时间研磨及初步消化,可直接以食糜或溶液的形式快速排空,这导致此类食物带来的饱腹感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当此类食糜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肠道后,食糜中的单糖、双糖又几乎不需经过消化,可快速吸收。大量糖类快速入血,而身体又无法将之立刻消耗掉,转而代谢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促使肥胖发生。
青少年时期,机体需要较多的能量维持正向的能量平稳,以维持生长发育所需,青少年的正常进食量本就在快速增长阶段,充斥在其身边的各类零食、快餐往往会助长暴饮暴食习惯的形成,继而促进肥胖发生。因此,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提高每餐的营养丰富程度及能量密度,为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通过控制单次进食量,控制进食频次,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使控制体重与正常发育可以兼得平衡。
肥胖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目前无法改变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可以通过约束个人行为,避免接触“致肥环境”因素,使得肥胖的遗传风险无法显露。在青春期这个“致胖”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应该通过主动控制体重,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避免暴饮暴食和频繁进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健康的体重,平稳度过肥胖形成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