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材,引发学生思维自然生长

2023-10-31 03:21:10福建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354305余丽平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材桃子小数

福建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 (354305) 余丽平

福建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 (354305) 王盛忠

一、起点准确的学材让思维“扎根”

学生思维的种子只有在已有经验土壤中才容易“扎根”。数学知识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确定学材,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例如,三年级教材中“认识分数”内容直接图示一盘桃子,要求把这盘桃子平均分给4 只小猴,并求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笔者在教学时,先将教材资源拓展为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如图1-1):设置了小猴过生日,邀请了3位好朋友来吃生日蛋糕的情境,并提问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4 只小猴呢?每只小猴分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可以用表示?在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了解后,再出示教材中的一盘桃子(如图1-2),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

图1-1 “认识分数”教材资源拓展

图1-2 “认识分数”教材图示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学材的设计也应注意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知学习的影响,研究新知的起点。如果教师直接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学生自然会想到每只小猴分到1 个桃子,并没有考虑用分数表示。因此,需要有连接作用的学习资源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引入的情境,从“每只小猴吃了一个蛋糕的”过渡到“吃一盘桃子的”,自然引出分数。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套圈时三种站法的公平性。通过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以玩具熊为中心,围成一个圆的形式是最公平的。这恰恰是圆的本质——圆的中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课上“投石入水”的情境,荡开的一圈圈波纹都是圆形的,这是生活常识,但其中的道理却少有人去关注或深入研究。因而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便围绕水的波纹形状展开,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荡起的波纹是圆形的。以石子入水的地方为圆的中心,水面上的波纹以同样的速度向四周扩展,形成了一个个圆。通过思考这个自然现象,学生再一次感受圆的本质。

二、启迪思考的学材让思维“萌芽”

提供产生问题温床的学材,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顺利“萌芽”。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提问,才能激发学习的活力,激起探索发现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平年和闰年”一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以问题驱动来展开学习,这更易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1: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

师(演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1 年,但是精确的时间是365 天5 小时48 分46 秒。为了方便记忆,人们将整天数365天规定为1年,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积累一天。

生2: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那有没有特殊情况?

教师提供1897年~1904年的二月月历(如图2)让学生自己判断。

图2 1897年~1904年的二月月历

生3:1900年为什么不是闰年?

师:我们把5 小时48 分46 秒看作6 小时,1 年就多算了11 分14 秒,可别小瞧了这11 分14 秒,日积月累,400年过去了,差不多要多出来3天呢!多了3 天也不行,得想办法拿掉啊。于是规定,从每相邻的4 个整百年份中,拿掉3 天。例如,1700 年、1800 年、1900 年、2000 年,我们把1700 年的2 月29日拿掉,变成了平年;1800 年也拿掉1 天,也是平年;1900 年拿掉1 天,也是平年;3 天拿完了,那么2000 年就是闰年。也就是说,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在教学中,平年和闰年看似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判断方法也比较简单。教师以平年和闰年产生的知识背景为学材,鼓励学生问“为什么”,以“为什么”推动教学,既鼓励学生提问,也保证学生在感兴趣的学材中对数学知识理解更透彻。

三、层层递进的学材让思维“拔节”

教师除了要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应换位思考,找出学生在学本课的内容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困惑点,结合学生的情况提供学材。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把4 个桃子平均分给4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但是这个表示的是将整体平均分成4 份,其中1 份恰好是1 个桃子,如果从整体分得的是2 个桃子呢?学生是否能理解?因而对于中的“1”是表示1 份,学生的理解还是模糊的。因此,教师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情境:将8 个桃子平均分给4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将8 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2个桃子。

为了展现知识的本质,教师让学生进行第三次分桃子:将12 个桃子平均分给4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这次学生很快就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

学生三次分桃子的过程是对自己原有经验的不断调整和扩充的过程,1 个桃子是4 个桃子的比较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2 个桃子是8 个桃子的,学生要把2个桃子的具体数量转化为份数,2 个也是1 份,需要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用份数的眼光来观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三次分桃子,学生能用新的经验来处理问题。可见,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上,扩充新知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概括,在原有知识结构上不断充实自己的结构,实现思维的“拔节”。

再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如下层层递进的学材:猜一猜,下面的角可能是多少度?第一题:角的一条边指向量角器左边的40 度,另一边不给出。第二题:角的一条边指着量角器左边60 度,另一边暂不给。第三题:角的一条边指着量角器左边70 度,另一边暂不给。第四题:角的一条边指着80 度,另一边暂不给。这样的学材设计折射出教师灵动的教学思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考。学生在一波三折的思维波澜中不断经历着认知结构的失衡与平衡,在成功突破“角的度量”的认知难点同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四、形象直观的学材给思维“浇水”

形象直观的学材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提供感悟的营养,给思维这棵大树“浇水”。教师应从一个概念的不同方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引导学生灵活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笔者从标价牌引入。

师:这三个数是小数,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吗?

生1:0.5 元就是5 角,0.8 元就是8 角,1.2 元就是1元2角。

师:小数和分数有关系吗?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见小数,也认识小数,最常见的就是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的标价牌。因此,标价牌对学生来说就是最直观、熟悉的学材。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也将认识小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衔接起来。

再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大多用长乘2,宽乘2,然后相加的方法。很多学生不太喜欢用先算一个长与宽的和,再乘2 的方法。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直观的长方形表象。教学中,营造直觉思维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手指,围成一个长方形(如图3),再拿开一只手,通过两只手的拼与分,学生直观感悟到周长就是两个长与宽的和。

图3 手指围成长方形的长和宽

图4 “认识分数”学习资源

形象直观的学材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所学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在这种有趣、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基于联系观的直觉发现,丰富了体验过程,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

五、比较辨析的学材促思维“开花”

比较辨析的学材可以催生学生思维之花绽放。比较是把一些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而后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不再是就题看题,而是将相关联的一组题目进行比较,让比较成为常用的思考方式。

例如,在“认识分数”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用的学习资源进行回顾总结。

生1:平均分一个物体,每份都是一块一块的,不是一整个。平均分一个整体,每份可能是一个或者几个。

生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生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提供学材将其和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将本课的新知自觉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让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分数的意义。

六、总结提升的学材让思维“结果”

提升的学材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饱满。在数学概念和方法间建立联系,从不同知识点的简单联系,到不同领域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有机整合,重新构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提供学材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

①一盘苹果,我吃了2个,盘子里还有苹果吗?

生1:第①题,盘子里面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了。原来只有2 个苹果,吃了2 个后,就没有了,如果原来不止有2个苹果,就还有苹果。

生2:第②题,盘子里面一定有苹果,因为是把盘子中的苹果平均分成2份,吃了其中的1份,所以盘子里面还有1份。

学生接触了分数后,对于分数到底有什么用,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笔者提供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的学材中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深入思考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分数的作用。

学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富含生命力的学材是学生乐意探究、有效学习、提升思维的保证。学材应成为教师预设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研究教材,融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为一体的产物。有了富含生命力的学材,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踩着教师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前进,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对新知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让学生的思维如种子般获得自然生长。

猜你喜欢
学材桃子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商情(2020年32期)2020-07-23 16:35:07
桃子
小太阳画报(2019年8期)2019-09-11 07:01:50
桃子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数学大世界(2018年4期)2018-11-30 23:42:43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