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井安小学 (313000) 全芳芳
幼小衔接期,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学生要面对新的环境、人物关系和角色转变,有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种不适情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连续三年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任课教师、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访谈从课程内容、课堂表现、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四个维度开展,对教师的调查从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变化、教学环境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对家长的调查从对学生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对学校的要求三个方面展开,全面对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了解。经过分析以及结合对学校校长的访谈,发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和方法的不适应、角色转变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为了更加精准地找到原因,笔者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小学学习时长变长,学习内容变多、变难、变复杂了,而且小学的课堂上有书写作业的要求。从学习方法上也可以看出,幼儿园注重游戏教学,以体验活动过程为主,而小学的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标目,且知识内容的编排有框架、有结构,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在情感态度上也有相应的要求。
从课堂角色比,在幼儿园里,学生属于被保护、被宠爱的对象,而在小学里,学生被要求参与学习活动,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态度来看,幼儿园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活动,学习兴趣是否高涨,而小学教师则关心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掌握,作业是否完成,课堂纪律是否遵守等,两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小学班级人数的增加,学生之间的相处变得复杂,少部分学生陷入关系处理的困境。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发现,教室变大了,同学变多了,座位的排布也不一样了。原先在幼儿园都是五六个孩子围在一张桌子旁,大家面对面地坐着。而小学里只有一个同学坐在身边,教室的课桌排得整整齐齐,教室的布置也不像幼儿园那样充满童趣。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校将幼小衔接多维度的素养培养与数学学科相融合,结合低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创意数学”课程,以主题式游戏的形式,促进学科的过渡和习惯素养的形成。
小学的课堂应当让学生有活动、有思考、有体验,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幼小衔接”“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等要求。笔者梳理“创意数学”的内容和目标,发现它与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的课程内容有大比例的相同(见表1),但是“创意数学”课程以主题式游戏教学为主,在真实的问题驱动下,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做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断,从而激发数学思维。
例如,在“玩转七巧板”的教学设计中安排“分割图标”的环节: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找到图标中的七巧板,并说出每一块七巧板对应图形的名称(如图1)。
上述任务单,一方面,通过从完整图形中分割出各板块,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七巧板设计中国传统元素以及冬奥会等图标,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美感。这样的任务单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还链接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善于动脑和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另外,在“玩转七巧板”的教学设计中还安排了“设计图标”的环节——让学生用七巧板元素为学校社团设计图标(如图2)。
图2
从学生的设计和汇报交流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兴趣很大,期待也很高,成就感很大。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课后同伴间的交流,培养了友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另外,在设计理念讲解中,很多学生都能将前期的所学所思融入其中,激发了创造力,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美的慧质、美的眼光、美的创意。
实践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拓展。笔者发现,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课本中只有5 个数学游戏作业,而且内容都集中在“数与代数”领域。因此,在“创意数学”课程设计中,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合作等能力为目标,设计一些其他领域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收获实践的快乐。
例如,在“玩转七巧板”课前,笔者安排了收集图标的实践性作业(如图3)。
图3
通过图标收集,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知识储备及对设计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任务单更多以“画”“贴”的形式呈现,并以亲子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完成任务,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技巧,还能在合作交流中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
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将多样化的评价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因此,教师要将新的评价方式实施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单一评价向多样化评价转变,让评价发挥最大的功效。
例如,笔者在“玩转七巧板”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表和终结性评价表(如图4)。在收集图标的实践活动中,围绕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开展评价,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图标分割、图标设计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促使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交流、思考、创意等,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最后在终结性评价中根据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给出总评。在四个评价表中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图4
学校创意数学课程主要通过“七巧板”“纸牌”“多米诺”三大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七巧板”主题与数学学科“图形与几何”板块内容联系密切,通过七巧板的主题学习,尝试设计人物图形,学会简单的图形拼搭,让学生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纸牌”主题与数学学科“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板块内容有很大的联系,学生通过纸牌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大小比较,学会制订简单的规则并开展游戏,通过确定标准(如纸牌的颜色、花色、数字)进行分类和统计,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多米诺”主题与数学学科“综合和实践”息息相关,将数学、科学、人文知识融入主题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学习不是单线的知识输入,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流。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勇敢创新。通过主题式的活动开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践性作业,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家校合作,让学生历经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在小组成员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其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合作意识等,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校的这个课程已经开设三年,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逐渐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本课程借助游戏主题,融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开展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育人目标。笔者访谈了近三年内任教过一年级的15 位数学教师,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创意数学”课程对常规数学课的正向作用。笔者也对一年级的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创意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孩子在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实践能力上有所提升,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目前,本校的“创意数学”课程主要有“七巧板”“纸牌”“多米诺”三大主题,今后还会开展更多新的游戏主题项目,以满足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注重课程精品化,根据学生的真需求,开设专题活动,分类整理,不断优化,开发补充,构建相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