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及经验论析

2023-10-31 08:58刘夏榕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8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劳动

刘夏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弘扬劳动精神,就要加强劳动教育。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规范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延安时期的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实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延安时期,各高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各高校只有组织起来,依靠自己,自力更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克服经济危机,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2],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了党的国防教育工作。1939 年2 月,罗瑞卿在抗大作生产动员报告时,提出将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并统一安排劳动时间。陕北公学将生产劳动课作为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求学生会劳动,能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并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参加建校劳动和农业劳动。1944 年5 月,延安大学确立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制,通过实习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将生产劳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加以制度化,在劳动中锻炼学生。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延安时期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针,也是培育合格的革命干部的必然要求。

(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宣传

劳动教育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延安时期,各高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宣传,主要包括报刊媒体宣传和文学艺术宣传。《解放日报》和《新中华报》是当时主流的报刊媒体,对各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及取得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如《新中华报》1939 年6 月2 日专门报道了陕北公学师生胜利完成开荒任务的消息。延安时期的报刊媒体营造了浓厚的劳动氛围,激励了广大青年学生支持抗战、艰苦奋斗的信心和决心。高校还通过创作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来传播渗透“劳动光荣”的理念,深化劳动价值观念。如木刻版画《努力织布 坚持抗战》、秧歌剧《兄妹开荒》。这些文艺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既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无形中对人们进行了劳动教育。

(三)开展劳动竞赛,表彰劳动英雄

我国的劳动竞赛最早开始于中央苏区。延安时期,劳动竞赛主要是为夺取革命胜利而服务,以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克服严峻的经济困难为目的。大生产运动就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劳动竞赛。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劳动竞赛。《解放日报》1944 年2 月3 日报道了中央党校举行纺纱竞赛,积极鼓励大家提高纺织技术。中央党校通过多次举行纺线、纺纱竞赛,并对在竞赛中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提高了全校师生的纺线热情和纺线技术。延大制鞋厂也发起生产竞赛,同时展开增产节省原料的活动。各高校除了举办竞赛来提高广大师生的生产积极性,还通过表彰劳动英雄的方式来号召和激励师生参与劳动。1943 年9 月,中央党校展开选举热潮,全校师生积极推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最终选出390 名英雄模范。1944 年12 月,抗大七分校举行了劳模大会及生产成绩展览会。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师生向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们学习,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劳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延安时期,各高校积极遵守党的指示,结合战时严峻的形势和边区困难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是挖窑洞修建校舍。挖窑洞修建校舍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课。二是开荒种菜。为了解决没有吃的问题,各高校组织师生开荒,自己种菜。中国女子大学的师生在办校初期,每个人都分种着一定数量的土地,师生开荒种地。三是参与各类劳动。延安时期的劳动实践不仅是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还包括参与工业、商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抗大先后开设了豆腐坊、粉坊、畜牧场,并开办工厂,制作被服、鞋袜,开办合作社等。延安大学在生产委员会下设立了农业科、工业科、畜牧科、商运科,师生要参加各种劳动,如养猪、养鸡、缝衣、运盐等。通过生产劳动,各高校的师生员工解决了物资紧缺的困难,同时保证了各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在劳动中增强了劳动观念,促进了思想改造。

二、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中央领导人科学研判革命战争的形势,提出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困难,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边区和根据地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1939 年1 月和5 月,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和干部学习大会。在此次动员大会后,边区和根据地都积极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1943 年,毛泽东指出:“一切机关学校部队,必须于战争条件下厉行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劳动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高校劳动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一方面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破除形式主义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要立足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将劳动精神的塑造作为首要任务

劳动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热爱劳动的价值理念。延安时期的各高校十分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塑造,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塑造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学生在劳动中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锻炼了身体,更是纠正了“轻视劳动”“轻视工农”错误的观点,形成了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热爱劳动的价值理念。延安时期的劳动教育虽然是在物资匮乏的背景下开展,但并不只是为了克服经济困难,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脑力和体力协调发展,形成正确的劳动精神。

新时代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塑造。高校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刻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同时还要推进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不断丰富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全面发挥劳动英模典型示范作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选拔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劳动英雄和模范群体的感染力,从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劳动教育。在大生产运动中,树立了农民吴满有、工人赵占魁、军人张治国等劳动模范,还有创造“南泥湾奇迹”的模范群体---三五九旅。这些先进典型,是边区和根据地群众学习的榜样,更是延安时期高校师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报纸、版画等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使这些劳模的事迹广为人知,鼓舞了高校师生的劳动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劳动氛围。此外,中央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各种劳动,如毛泽东和朱德带头开荒种菜、周恩来和任弼时带头学习纺线,更是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掀起了自上而下的生产劳动热潮。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善用榜样引导。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主动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品质;同时要利用好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典型人物或者事迹,引导学生向先进典型看齐并学习。

(四)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延安时期,中共中央面对内忧外患,在延安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延安时期的学校教育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斗争实际;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要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培育合格的革命干部和各种专门人才。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各高校根据本校特点成立了生产委员会,专门负责学校的生产劳动,组织师生进行各种劳动;并将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学员参加劳动的时间和任务,坚持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延安时期的学校劳动教育不仅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又锻炼了师生的意志,同时也推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

新时代高校要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学校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增加劳动教育必修与选修课时;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体系,整合家校社的教育资源,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热爱劳动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