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水站孙连虎刘敏艳王振坤王义存
(1.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陇南 746000;2.甘肃省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甘肃 陇南 746000)
礼县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及根状茎入药,又名“黄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凉血等功效[1,2]。甘肃陇南礼县为秦文化发源地,更是大黄生产道地产区,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礼县铨水一带生产的大黄因块大、质坚、气清,蒽醌含量高(游离蒽醌类0.668%,结合蒽醌类7.38%)而闻名。铨水是公认的“礼县大黄”道地药材原产地,主要品种为“掌叶大黄”,国际上称“中国铨黄”,备受海内外市场欢迎,远销港澳、日本、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3,4]。
礼县大黄人工栽培已有1700多年历史,遍布17个乡镇,种植面积在2733.33hm2以上,年产量5000t以上,其出口量占甘肃省出口总量的70%,全国的56%。礼县大黄生产区被列为国家大黄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原生态保护示范区和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所生产铨黄先后取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外贸部门优质产品、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21世纪以来,由于礼县大黄种植历史悠久,价格稳定,劳动力成本攀升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药源生产多年连续重茬,药材生产期严重缩短,药农滥用农药化肥,导致病虫草害频发,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了道地药材的产品销售及建立起的品牌效益。有关文献记载了礼县大黄生产业开发问题、对策、种植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5-8],但关于道地药材礼县大黄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资料尚少。本文经过5年多试验研究,总结了大黄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种类,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道地药材礼县大黄药源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9]。礼县大黄特指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调研发现,主要病害为根腐病、轮纹病、黑粉病、斑枯病等[10];另外还发现,叶黑粉病、锈病、叶点霉灰斑病、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11]。
选用抗病大黄品种是防治炭疽病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筛选抗病资源进行抗病育种,培育高产、高抗病材料;实行3年以上轮作,轮作作物选用小麦、玉米、谷子、大麦等禾本科是防控炭疽病的有效措施,严禁重茬、迎茬;适期晚播,避开发病高峰期,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烂根腐叶,疏通排水,通风透光;合理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增施磷肥,配合钾肥,提倡施底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根据苗情,结合降雨,巧施追肥;推广大黄种苗蘸根处理的绿色种植技术,通过蘸根可一次性杀灭根源病菌,最大限度保护根部无病害发生。
调查发现,根腐病可用甲基托布津灌根,或立枯净喷施防治;轮纹病可用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粉锈宁、百菌清等喷施防治;黑粉病利用苯醚甲环唑、哈茨木霉菌、中药提取液0.5%小檗碱水剂、1%苦参碱水剂、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菌防治[12];斑枯病可用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杀毒矾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13]。
灰霉病病初期,喷40%疫霜灵300倍液或25%瑞毒霉400~5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2~3次;炭疽病可用福·福锌、福美双、多菌灵、苯菌灵、甲基硫菌灵、多·福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可喷洒溴菌腈、丙森锌、福·福锌、福·异菌可湿性粉剂。
礼县大黄害虫有7目17科20余种。其中,鞘翅目4科6种,分别为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黑绒金龟(Serica orientalis)、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鳞翅目1科6种,分别为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大地老虎(Trachea tokionis)、黄地老虎(A.segetum)、苜蓿夜蛾(Heliothis dipsacea)、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粘虫(Mythimna separata);双翅目1科1种,为豌豆潜叶蝇(Phytormyza atricornis);半翅目2科4种,分别为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z)、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同翅目2科3种,分别为甘蓝蚜(Brassica oleracea)、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缨翅目1科1种,为牛角花翅蓟马(Odontothrips loti);直翅目6科8种,分别为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a)、意大利蝗(Calliptamus sitalicus)、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2.1.1 加强预测预报
金龟幼虫(蛴螬)类害虫为土栖昆虫,生活、为害于地下,具隐蔽性,对此类害虫必须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2.1.2 翻地灭虫
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深秋或初冬翻耕土地,使其暴露于地表,被冻死或被天敌啄食等,可压低虫量15%~30%,明显减轻第2年为害。
2.1.3 合理安排茬口
前茬为豆类、花生、甘薯、马铃薯和玉米的地块,会引发蛴螬的严重为害,与蛴螬成虫的取食活动有关。
2.1.4 多施充分腐熟发酵好的有机肥
未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多数害虫常将卵产于其内,施入田中,带入大量虫卵。腐熟的有机肥可改良土壤透水、通气性状,提供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良好条件,使根系发育快,苗齐苗壮,增强作物抗虫性,蛴螬不喜食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其对作物的为害。
2.1.5 合理施用化肥
碳酸氢铵、腐殖酸铵、氨水、氨化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散发出的氨气对蛴螬等地下害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利用幼虫假死性,用振落法灭虫;黑光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蛾成虫;糖醋液诱杀夜蛾成虫;田间悬挂黄板、白板诱杀有翅蚜,色板应悬挂于植株顶端以上,方向与当地风向一致。田间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对成虫实施持续性诱杀,明显降低危害,蛀食率控制在5%以下,防效可达61.04%。
2.3.1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3%的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拌种。
2.3.2 药剂土壤处理
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200~250mL·667m-2,加水10倍,喷于30kg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混入厩肥中施用,结合灌水施入;或使用5%辛硫磷颗粒剂、5%二嗪农颗粒剂、5%毒死蜱颗粒剂,用量2.5~3kg·667m-2,拌细土50kg,均匀撒施于地表,兼治金针虫和蝼蛄。
2.3.3 施用辛硫磷毒谷
煮至半熟的谷子或豆饼、甘薯干磨碎后拌入50%辛硫磷乳油随种子混播种穴内,对蝼蛄、蟋蟀效果更佳,对其他地下害虫也有效。辛硫磷胶囊剂拌谷子等饵料兼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蛾类在幼虫3龄前喷洒茚虫威、虫螨腈悬浮剂,或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氟氯氰菊酯、吡虫啉、顺式氰戊菊酯、毒死蜱·阿维、辛硫磷·阿维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可防治。
蚜虫在7月中下旬开始,加强田间虫情调查,发现百株蚜量达到1200~15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应及时防控。
利用天敌防控,或利用植物源溶剂喷施预防。蚜虫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猎蝽、蜘蛛、蚜茧蜂等自然天敌杀灭,或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控。喷洒苦参碱醇溶液、苦参碱水剂、高渗鱼藤酮乳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阿维菌素乳油等可进行生物防控。
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14]调查礼县大黄田间优势种杂草主要为田旋花、曼陀罗、狗尾草、龙葵、马唐、野稷、虎尾草等,杂草伴随大黄出苗分批出苗,在苗期和大黄种苗移栽返青期为害严重。
3.1.1 精选大黄种子
杂草种子混杂在作物种子中,随播种进入田间,成为农田杂草的来源之一,是杂草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做到引种检疫,播前选种,提高种子纯度。
3.1.2 减少秸秆还田时杂草种子传播
秸秆还田或收获时留高茬(低矮的杂草继续繁衍),把大量的杂草种子留在田间。在不需要作物秸秆作燃料的地方,提倡将秸秆切割堆制腐熟,再施入田间,可肥田,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基数。
3.1.3 土壤深翻
播种前土壤深翻30cm左右,通过深翻将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埋入深层,大量根状茎杂草翻至地面干死、冻死,减轻杂草危害。多年生杂草较少地块,采用浅旋耕灭茬;多年生杂草发生严重地块,采用深耕灭茬。
3.1.4 合理施肥
施用腐熟有机肥为主,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避免氮肥过量施用,减轻杂草危害。
3.1.5 合理间(套)作、轮作
利用作物间互补的优势,提高对杂草的竞争能力,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发育,达到治草目的。利用光能和空间,间(套)作玉米、向日葵等高大型作物,可减轻杂草危害,提高种植效益。
3.1.6 适期种植
为有效减轻杂草的发生危害,可较正常种植时间推迟5d或早种植5d,产量基本无影响,利用杂草抗逆性强、早春出苗较早的规律,在杂草出苗后通过锄草、药剂处理等操作过程致杂草死亡。
3.1.7 合理密植
实践证明,大黄栽植密度为2.38万株·hm-2可促进大黄生长发育,减轻杂草危害。
3.1.8 做好除草
清除田边、沟边、地头杂草,减少杂草传播扩散。浇水时水口设置过滤网,阻隔野燕麦、大麦、裸燕麦、皮燕麦、荞麦、苦荞麦、无芒稗、巴天酸模、齿果酸模、大花野豌豆等大粒种子随水进入,从而减轻或避免危害。
覆膜栽培防治大黄田间杂草效果明显。其中,黑色地膜覆盖对杂草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控效果,增产效果优于白色地膜,是有效免用除草剂的物理防控措施。使用厚度在0.01mm以上的黑色可降解地膜,既能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更能显著提高大黄草害的防治效果,并且减少了劳动力生产成本,在礼县大黄绿色、标准化生产中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大黄播种或移栽种植前5d,用48%氟乐灵乳油150~200mL·667m-2或48%仲丁灵乳油200~250mL·667m-2,兑水45~60kg,均匀喷施于地表,随机混土2~3cm,5d后播种可有效防治无芒稗、狗尾草、马唐、大画眉草、早熟禾、虎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小粒种子阔叶杂草如藜、反枝苋、卷茎蓼、萹蓄等。
为保证道地中药材品质,建议大黄全生育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主攻病虫杂草,兼顾次要对象,统筹兼顾,全程谋划,综合防控。农业措施为基,创造有利于生长、不利于病虫杂草发生的田间小气候条件,达到控制病虫草害目的;选用抗病品种、土壤深翻、调整播期和播量、合理施肥和灌水、合理间(套)作和轮作、清洁田园等。物理防控为辅,设置黑光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田间悬挂色板诱杀害虫,覆盖黑色地膜控制杂草危害。生物防控为补,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用害虫天敌及有益微生物控制病虫危害。化学防控就急,在大黄不同生育期,依据预测预报和田间发生实际,推行达标用药控害,在病虫害发生较轻时,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在其他防控措施效果不理想,病虫草害发生到防控阈值时,选用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及时开展应急防控;化学农药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在产区内循环、连续使用,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道地药材礼县大黄生产全过程需“适宜品种+种子处理+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新型高效施药器械+农药喷雾助剂”模式的技术要点,是基于大黄全生育期(播种期—收获期)发生的不同病虫杂草种类,充分发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基础上,在病虫草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时间节点,精准化防治,实现减药减肥控害,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证道地药材大黄品质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绿色防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