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阳 白穆 杨肖肖 贠建明
(自然资源部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54)
所谓高标准农田,主要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一种具备良好抗灾能力,具有完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并符合当地经营方式的基本农田,对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必须要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引导,积极规划,同时还要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行针对化整治[1]。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农田规模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2]。但是,高标准农田涉及业务部门多,实施过程复杂,监测监管难度大,国家、省、市、县政府在标准规范建设尤其是数字化监管技术标准研究与建设滞后,造成了高标准农田监管信息交换与共享困难、决策与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3]。为取得更理想的农田建设成果,在纵向层面,要积极构建集立项、实施、使用、验收等各阶段为一体的监测监管数据库,进而对农田项目的建设全过程进行追踪管控;而在横向层面,需要着重注意农田建设项目中的各项数据传递、对接与共享,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保证全面覆盖到农田项目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监管主体以及使用主体等多方面[4]。
如何清晰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空间、全要素、全过程信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进行追踪管控,动态化管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建立“一田一码”管理机制,为每块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块赋予唯一的农田标识码,从而实现“一码”贯通任务下达,任务分解,项目申报,进度跟踪,竣工验收,后期管护,成效分析等全流程业务,有效保障农田建设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
通过“农田码”串联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全流程,促进业务流和数据流的高效集成,实现从农田建设的设计规划到后期工程管护提供全程监管,满足查找、可追溯的管理要求,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推进数字管理,数字决策,精细服务,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监测好、管理好的总体目标。
针对“一田一码”管理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建设,采用融业务,定编码,治数据,谋应用的建设思路。融业务。梳理分析1套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业务体系;“一田一码”首要任务是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生命周期业务体系分析,重点以码为轴心,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梳理业务阶段。定编码。编制1套可读可管的编码体系;对高标准农田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关联关系,设计1个高可读性的编码服务于日常的业务管理。治数据。建立一套闭环管理的数据治理体系,基于农田建设核心业务链条的构建,打通设计规划到后期工程管护业务链。谋应用。找准用户需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梳理高标准农田相关的核心业务工作,从用户思维出发,加强部、省、市、县4级联动,横向与各协同部门联合,进行“一田一码”多跨协同应用谋划与构建。
1.2.1 融业务
充分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业务现状,重塑高标准农田建设业务图谱,理清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不同环节中各方业务间的关联关系,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一体化、标准化、协同化的农田建设业务流程,见图1。对“一田一码”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所涉及的业务范畴、关联及变化关系进行全盘梳理,打通任务下达,任务分解,项目规划,进度跟踪,竣工验收,后期管护,成效分析等环节脉络,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息融合,业务协同共享,真正做到业务流和数据流的高效集成,实现“一码”追溯全周期模式。
1.2.1.1 建设前
重点监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决策审批,项目选址,招投标流程等内容,包括年度任务,项目规划选址,立项,设计,项目招投标,招投标各环节监督检查,招标结果展示等。
1.2.1.2 建设中
对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监理,设计变更,竣工验收流程等内容的监管,包括项目施工监理履职情况记录,施工质量问题,发现问题整改核查,项目设计变更手续资料存档建库,监督项目专项资金管理,项目竣工验收程序规范化建设等。
1.2.1.3 建设后
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验收结果,对项目规划选址、设计、工程质量等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等内容进行管理。包括管护责任,管护主体履职,设施管护维修,高标准农田种植监测分析等。
1.2.2 定编码
编制1套可读可管的编码体系。既对高标准农田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关联关系,又要设计一个高可读性的编码服务于日常的业务管理。对整体编码规则和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通过技术手段对关联关系进行规则转化,并最终以静态序列和动态序列相结合的方式编码,见图2。
1.2.3 治数据
围绕农田建设核心业务主链条的构建,建立1套闭环管理的数据治理体系,打通年度任务,规划选址,立项,招投标,施工监理,设计变更,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综合评价,项目管护,农田种植业务链,通过一套数据治理工具,按照理数据,订标准,建模型,迁数据,做融合,供服务的数据治理路径,采用“农田码+业务链”的数据治理新模式,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治理工坊,见图3。同时,以码为核心支撑业务中的数据应用,实现跨部门、跨协同和跨年度的数据应用,支撑闭环管理,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1.2.4 谋应用
以数字化赋能推动管理创新,围绕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项目全过程监管需要,结合“一田一码”业务链要求,打破数据壁垒,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生命周期信息链条,实现“一码全息”,服务于部、省、市、县4级用户,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需要,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能力提升。同时,结合大数据、区块链、双向链表、知识图谱、物联网、地理信息等创新技术,开发1套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动态化、精细化、决策化的创新场景应用,改善以往信息管理难、追溯难、监测难、反馈难、考评难、监管难的现状,有效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高效管控。
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的数据要求,围绕“一田一码”理念,以“空间码”贯穿年度任务,规划选址,立项,招投标,施工监理,设计变更,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综合评价,项目管护,农田种植全过程,各阶段涉及的业务信息、空间图形等成果数据均通过“空间码”归集到“一田一码”数据仓中,在此基础上,构建从编码、赋码到用码的全方位的“一田一码”业务协同应用,推进“一码全息”“一码监管”“一码智治”等各类场景关联集成,纵向上与上下级打通,实现部、省、市、县4级联动,横向与各协同部门联合,实现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信息的互通共享,全面提升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
2.2.1 一码全息
“十四五”时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更注重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从事后检查转变为前-中-后并重管理,从“管结果”变为“管过程”,强化全面全程管理[5]。传统信息查询场景,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繁多,项目分散,多部门管理,档案文件丢失,追溯困难能查询的相关信息都比较有限,而“一田一码”立足业务和空间双关联,可以赋能查询场景进行全周期、多维度精准查询。
通过“农田码”从业务、时序和空间上归集年度任务,规划选址,立项,招投标,施工监理,设计变更,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综合评价,项目管护,农田种植等全流程数据,实现全周期串联,清晰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空间、全要素、全过程信息,做到“事前事中可预警,全程信息可追溯”。全要素集成,满足多维度信息查询,如年度任务信息,查工程规划信息,查项目管护信息,查档案资料,查法律法规,查农田种植及产量等。
2.2.2 一码监管
农田建设3分建,7分管,但在高标准农田的实际建设中常,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在高标准备农田建设后,缺乏长效、可行的管护机制,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也相对薄弱。从而导致管护责任机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违规建设占用等问题突出。鉴于现有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机制在“全过程监管”“监管方式”“建后管护”等方面机制不健全,需针对问题调整监管手段,构建高标准农田全过程监管机制[6]。
一码监管主要是通过该地块赋予的唯一农田标识码来实现对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包含码上监管和码上执法2方面内容:码上监管,强化全周期的监管,对高标准农田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督,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切实摸清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逐项对账销号;码上执法,以“农田码”关联高标准农田及其泵站、沟渠、节水设施、机耕路等附属工程设施信息,以信息化的手段辅助高标农田建设附属设施的信息判别比对、锁定违法范围、超占面积,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效监察,科学执法。
2.2.3 一码智治
农田地块自被赋予管理属性开始,从规划选址,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后期项管护,其管理单元会不断经历“分分合合”,如何对全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由于数据误差、缺失等问题一直难以精准关联。
“一田一码”立足业务和空间双关联,在规划选址阶段对农田地块进行赋码,以“农田码”集成农田建设规划,“两区”划定,耕地质量等级,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普查等各类专项资源,动态掌握全域农田要素“空间账簿”,实现高标准农田“以图管地”,精准掌握区域内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种植属性,推动高标准农田全流程、动态化管理。“一田一码”凭借数据归集的优势以“智慧化图像+数据研判”的模式,对规划区域的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园区面积、农田连片度、坡度等级、耕地质量等级等选址重要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的规划选址提供决策支持。
2.2.4 一码公开
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存在全过程、多层级监督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不足。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项目区农民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执行、验收、后期管护全过程才能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公共价值,发挥项目最大作用[7]。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内容和情况不了解,根据相关调查,只有21%的农民对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内容比较了解,这个数据表明,整个农田建设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较低[8]。
通过“农田码”,对农田建设项目信息进行公开,一码查询所有公开信息,提升信息透明度来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项目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贪污腐败等问题。
本文围绕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项目全过程监管需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业务梳理,赋码关联,应用谋划等多项研究,探索运用“农田码”贯穿农田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全周期的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一田一码”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应用设计,为探索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提供思路。鉴于篇幅有限,相关研究及应用仍有待深入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