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综艺与受众双向互动发展研究

2023-10-30 08:20刘子琪
新楚文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受众

【摘要】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香港TVB推出了港乐竞唱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以港乐新唱的形式,通过主题竞演,用当下音乐艺术诠释港乐经典,展现了一部鲜活的“港乐史”。在融媒体时代,音乐综艺的发展错综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事实上,作为时代发展的精神产物,音乐综艺的发展态势往往与受众紧密相连。本文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探讨了湖南卫视音乐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与受众双向互动发展效应,旨在理清音乐综艺的发展趋向,为新时代音乐综艺创作带来启迪。

【关键词】中国音乐综艺;港乐;受众;编码解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40-04

一、“编码解码”理论及其研究适用性

“编码解码”理论出自斯图亚特·霍尔,他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一篇题为《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一文,后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并被诸多学者引用。文章首先指出,综艺节目所包含的不是单一的意义,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文本,不同的人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霍尔在他的研究中将综艺的制作和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艺传播的制作阶段,即“编码阶段”[1]。在这个阶段,综艺制作人根据他们的愿景和价值观对作品进行编码,制作节目将是“成品”,进入第二个阶段。当观众观看节目时,观众进行新的研究并解释节目的意义,即观众“解码”节目,这是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观众的愿景和想法重复了节目的重要性。观众的解码常常与制作人的编码相矛盾。霍尔的模型之所以科学而全面,是因为他打破了“观众应当接受节目所传达的信息”这一负面观点。

霍尔的三种接收者解码模式为传播者构建正确的受众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告诉每个传播者,意义不是由传播者单方面“传达”的,受众也参与了产生意义的过程。这三种解释文本的方式是主导性、协商性以及对抗性的。主导性解释的受众,其立场与编码立场完全一致,以全面的方式接受传播的内容,而协商性解释与编码解释大体一致,然而仍存在一系列分歧;对抗性解释意味着立场完全不同,解释的意义大多与编码意义相反。由于存在协商以及对抗性的解释,传播者不能再指望预期的传播效果,必须尊重受众的价值观以及意见。当综艺节目泛滥时,这种模式值得重新考虑[2]。因为参与综艺的嘉宾曾经是节目的观众,他们是节目的接收者,然而当下他们是节目编码者。角色转换会产生巨大影响吗?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霍尔模型作为一种综艺节目制作理论,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并将受众引入对象之间的傳播关系中。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这一理论以及视角,对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开展音乐综艺与受众双向互动发展的探讨。

二、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概述

《声生不息·港乐季》在芒果TV首播,湖南卫视以及香港翡翠台跟播,是一档多维度融合“先网后台”的港乐竞唱节目。该节目汇集了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地区的16组老中青实力歌手。以港乐新唱的形式,将歌手分为男女两队。通过六场主题竞赛,改编并演唱新时代香港金曲,找到香港音乐的时代回响,与观众一起创造、回顾“声生不息”的香港音乐时代。该节目以香港音乐为主题,可以在庞大的综艺以及在线视听群体中产生情感以及共鸣,将每个人的情感以及思想有机地结合到香港音乐的生动历史中。节目除去一以贯之的竞演舞台外,着重书写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借助“引言篇”透过“什么是港乐”“港乐的启蒙”“港乐与影视剧”“港乐的黄金时代”“港乐新篇章”五个章节,梳清港乐的历史脉络、发展脉络,将“港乐史”串联起来。《声生不息·港乐季》在关注港乐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港乐所反映出来的情绪表现与时代烙印。节目中穿插访谈、纪录片以及经典影视作品片段,更直观生动地将歌曲创作脉络,以及特定时间点内的港乐特色一一展现出来,使观众在理解港乐金曲的同时提高文化审美,进而反哺节目,提升节目文化品位[3]。

三、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的编码

(一)主持人设置:独具特色

不同于电视节目以及电影节目,综艺节目作为新型的视听节目,通常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对于一个综艺节目而言,主持人通常是综艺节目的灵魂。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增加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并在强化节目与观众的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4]。《声生不息·港乐季》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是著名主持人何炅和王祖蓝,如此安排一位长沙、一位香港的主持人,利用优势加强了大湾区与中国大陆地区两地歌手、观众之间的沟通。作为著名主持人,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以及专业素养,集机智、亲和力、控制力以及喜感为一体。作为圈内的顶流,这是两位节目主持人的首次合体,在独具特色的主持人的强势加盟下,《声生不息·港乐季》获得了非常好的节目效果。

(二)参赛歌手:明星符号

《声生不息·港乐季》节目的参赛歌手具有较强的明星符号。在香港音乐季阵容中,有香港经典歌手齐聚——林子祥、叶蒨文、李克勤、林晓峰、杨千嬅、李玟,也有内地顶尖歌手加盟——李健、周笔畅。除了八位老牌歌手外,节目中不乏年轻面孔——毛不易、刘惜君、单依纯、曾比特等,新生代唱将各尽其能,共同打造魅力舞台竞演。并且随着近些年音乐节、live house在市场上的活跃,乐队热度上涨——魔动闪霸、马赛克乐队的加入丰富了阵容类型。大湾区歌手与中国大陆歌手,传奇歌手与新生代歌手通过音乐对话交流,拉近了中国香港与中国大陆观众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为节目效果与传播增添色彩。

(三)制作幕后:引新用心

在《声生不息·港乐季》这样一档现象级的大型音乐综艺,在节目制作的幕后中舞美设计以及过硬的技术设施和新技术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声生不息·港乐季》的录制现场旨在打造极具殿堂感、仪式感的氛围,并在“融合、共创、对抗、文化交流”的符号影响下,通过舞美设计将现场整体设计营造出颁奖典礼现场的视觉和质感。在纯粹灯光秀基础上,设计为“水晶灯泡舞台”的数万个灯泡呈条带状排列,象征着无数小能量个体,聚沙成塔,汇聚成更大的能量群。运用精湛且具有卓越性能的机械硬件设备,采用特种拍摄技术(包括飞猫、电兔子等)、电影机拍摄、数控吊挂技术、激光技术、4K UHD制作转播车同时进行4K及HD高清双录制等。

节目中的音响系统由三大系统组合而成,分别为:现场音频系统、真人秀音频系统、转播车音频系统。现场和真人秀音频系统信号通过转播车音频系统相互连通,进而达到主舞台与真人秀之间的流畅沟通。在话筒方面选择森海塞尔的9000系列和舒尔的AD系列,调音台采用Digico,主扩音箱选用了L-Acoustics,舞台返听音箱选用高达尚,通过高要求高质量的系统设备,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的效果和体验。

(四)音乐设置:经典传唱

为做到让不同代际的人群通过音乐交流产生共鸣、建立情感联结以民心建桥,在选曲上,无论横向宽度抑或纵向深度都有所涉及。《声生不息·港乐季》有别于选秀节目,而是以作品经典传唱为导向,以港乐背后的故事为引入。在赛制一改激烈竞赛的套路,采用“无淘汰制竞演”使赛制更加温和,营造温情氛围。演唱形式采用独唱与合唱并存。其中不乏香港歌手与大陆歌手的合作,例如杨千嬅、李健合作演唱《风起似水流年》,在歌曲的最初主歌部分大陆歌手与香港歌手分别用国语和粤语演绎。随着歌曲发展、情感的深入,二人共同用粤语完成了副歌及其结尾的演绎,展现出两地的沟通融合与惺惺相惜。也有前辈与后辈的合作,例如在这首发表距今23年的《Monica》中,相差18岁的李玟和曾比特热情互动演绎,完美诠释“老歌新唱”,不仅为经典老歌赋予新的诠释与活力,也暗含了前辈提携后辈的温情画面。同样在《忘记他》作品由单依纯与魔动闪霸共同演绎,在原主歌副歌的基础上加入了原创的说唱段落,体现了年轻歌手动心向经典致敬的合作[5]。

共情过去与当下,将歌手与观众一同代入港乐的黄金时代。歌曲《分分钟需要你》由两位大陆年轻唱将毛不易、单依纯合作演绎,这首80年代的歌曲虽为情歌,却不急不躁,缓缓倾诉,与此同时,沟通了几代人不同的记忆,可能是80年代青涩的情愫渐生、泰然轻松,或者是歌者表现的当代恋爱中的静谧美好,在致敬林子祥的同时,引起观众强烈的共情和画面再现。再如林子祥、叶蒨文夫妇演绎的《敢爱敢做》,这是一首1987年林子祥原唱的作品,當时正值壮年的林子洋激情澎湃、游刃有余的演唱仿佛仍历历在目,而在节目中伉俪夫妇二人,凭借超高的默契,虽没有了二十多年前年轻潇洒的面貌,但展现了当下激情中的沉稳,一种人生阅历过后的波澜壮阔,和一种沉静岁月中仍然不屈不挠的勇猛精神。节目将港乐视为一张连结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的船票,通过歌声透视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献礼综艺形式下“以小见大”的家国内容突出。在《声生不息·港乐季》中第十期特别制作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辑”,在这一期中特别设定为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的新老歌手,由两组共唱《中国人》《爱是永恒》《狮子山下》《我的中国心》,歌声见证了回归25载,也向两地人民传递了爱与温暖,最后在全体歌手携手共唱《东方之珠》下落幕,饱含了浓浓爱国情。以歌曲之小展现爱国心之大,在整季节目最后共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同频共振的音乐语言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完成了整季节目最后一个声音的完美升华。

四、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的解码

霍尔在“编码与解码”理论中提出了三个假设立场——主导式立场、协商式立场、对抗式立场。以展示不同身份的观众对文化产品的解读,然后通过三个不同立场发展不同观众的接受度。

(一)主导式立场

主导地位这种模式构成了《声生不息·港乐季》的观众立场。从主导地位中可以看到,它对观众的感受、想法或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观众愿意寻找“音乐”所传达的音乐情感和语言。在他们看来,综艺不再单纯只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与其他观看和表演的音乐节目相比,这个节目有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该节目还满足了观众对遮蔽在节目背后制作的好奇心,并直观映射了明星的心理。自该节目播出以来,广受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地区人民好评,“有歌就不怕跨越山海”的节目理念有意识地迎合了观众对于香港回归的深情。因此使得这档节目的受众接受度和认可度颇高。

(二)协商式立场

一方面,这类解码者接受编码者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反对编码者的立场。这使得编码者与解码者始终处于矛盾的协商状态。这部分观众同意编码者对程序的立场。在节目中,歌手年代从00后的单依纯再到40后的林子祥,歌曲从永垂不朽的经典老歌再到当下新潮热歌,这使得节目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这表明节目的观众概念和显示布局与节目的基本理念相同。然而,当谈到音乐喜好和看法时,会有一些分歧和意见的矛盾点,例如,他们认为一些歌曲的改编太奇怪,比原版糟糕得多,一些歌手的排名与他们自身的预期不同。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而作为一档“无淘汰制竞演”的音乐节目,在为了节目效果以及营造竞演氛围的前提下,依旧有观众存在对赛制和分组的不满,例如,在每期节目最后的胜者大合唱,部分观众认为仿佛与节目中的“无淘汰”相悖。由此观众表现出可以接受编码者的意图,但又在此基础上不能完全理解其意图,从而处于矛盾协商的状态和立场。

(三)对抗式立场

这类解码者,在完全理解编码的深层或表层意义的基础上,仍对解码的结果或是编码者的编码有完全不相同的立场。《声生不息·港乐季》的一小部分观众保留了这种与节目组完全不相同的、相对负面的观点。他们认为节目中有很大的空间来展示真人秀的“表演”部分。对于一些擅长在镜头前表演的歌手而言的,反而不能反映真人秀中的“真”,于是违背了该节目对音乐的关注。其次,节目在选曲上过于保守,传唱度较高的经典老歌占据大多数,一些香港新生代歌手的歌曲和一些冷门歌曲则少之又少。总结来说,这些观众们认为选曲“怀旧但不能怀老”,在传承改编经典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打开大陆的新耳朵”。所有这些矛盾都反映了解码者和编码者之间的强烈对抗。

五、启示

综上所述,假设中国的音乐综艺要走得更远,编码者在编码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观众的真实需求与感受。事实上,音乐综艺节目是艺术与生活节目。因为它出现在综艺屏幕上,所以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一些经典综艺节目制作人会进行广泛的制作前研究以及演示,并可以在播出后根据观众的意见及时调整节目,以便他们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并在多年后仍能观看。目前有些综艺制作人对观众研究以及早期研究关注太少,只凭经验进行创作。建议在决定推出新的综艺之前,做足市场研究的功课:分析当前的市场状况并找出市场差距;划分接收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期望;进行可行性研究,预测市场反应以及方案前景。当避免闭门造车、只在舞台上交流的旧做法并以此作为启动新节目的基础时才会真正提高受众的认可度。

(二)创新、创新以及再创新。我们看到,在欧洲、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有诸多形式以及种类的音乐综艺节目。在美国,有各种音乐形式以及主题的节目;在日本以及韩国,音乐节目形式各异。在中国,音乐综艺节目的形式主要是从国外类似的节目中借用的,比如模仿日本以及韩国,或者模仿欧洲以及美国。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一系列廉价且易于运用的形式就会很快被克隆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问题。在新时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在知识产权立法以及执法方面作出重大努力,详细制定并严格控制核实侵权行为的详细标准以及程序,基于强化广告以及教育,最终营造尊重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在当下的中国,假设想经营一个精彩的音乐综艺节目,长时间地吸引观众,必定需要创新。而要解决创新问题,需要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需要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

六、结语

从三个受众的解码立场出发,这提醒节目制作人,需要在解码过程中考虑并不断改善观众的不同条件,从而吸引观众理解的同时接受编码者的意图。而《声生不息·港乐季》正视观众在解码时的立场,且不断以审视批判的目光看待节目制作理解编码过程和解码过程的连贯性,从历史价值、情感、文化价值的多重维度挖掘与观众的共鸣,这正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9.

[2]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M]//罗钢,刘象愚,主编.王广州,译.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8.

[3]先勇.反思与修复:献礼综艺《声生不息》的怀旧叙事与未来指归[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4):89-96.

[4]王蓉.“冷”媒体的“热”互动的路径分析——以原创文化类综艺《朗读者》的传播效果为例[J].东南传播,2018(12):3.

[5]高洁.粤语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传播意义——从《声生不息》谈起[J].名家名作,2022(16):33-35.

作者简介:

刘子琪,女,河北唐山人,本科,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