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河上肇晚年“汉诗人”的身份转型,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对“填词”的关注与研究。在河上肇的生平中,1933年的入狱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狱中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在出狱后的余生中一直保持着阅读、评论、创作的热忱。本文对河上肇作为汉诗人的创作成果,特别是他对填词的关注与研究进行专题探究,旨在探索河上肇晚年汉诗人身份转型,并填补以往研究中对他汉诗人身份,以及他对填词关注与研究方面的不足。
【關键词】河上肇;汉诗人;身份转型;日本填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1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第一批品牌课程“日本社会与文化”(项目编号:ZK2212)的相关成果。
一、引言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河上肇(1879-1946),早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思想及著作影响并启发了中日两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初就被国人熟知。1933年,54岁的河上肇被捕入狱,他在狱中沉迷于阅读委托友人寄给他的中国诗集。以此为转折点,河上肇在晚年又展现出作为“汉诗人”的一面,他阅读、研究、创作汉诗,甚至在出狱后的余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填词”这个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产生了关注,虽然研究成果和创作不及汉诗之多,但他对填词的关注与研究甚至早于同时期的汉学家。其著作《陆放翁鉴赏》是日本出版最早解读中国宋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著作[1],其中就有收选填词40阕。
中日两国对河上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身份上,也有个别学者关注到了他汉诗人的一面,但他汉诗人的身份在国内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尚未出现专题讨论他在填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视点聚焦在河上肇晚年汉诗人身份转型上,并以他在填词方面的成果为中心展开研究。
二、“汉诗人”身份转型
河上肇虽在晚年才展现出他汉诗人的一面,但他自幼熟读诗书,在青少年时期便展现出了较高的诗文素养和对诗歌语言的驾驭能力。高中即将毕业之际,爱惜其诗才的德语老师登张竹风曾劝诫他,“你具有诗人的天赋,不适合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2],鼓励他追求文学。然而他依旧选择了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现东京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1902年毕业。毕业后的30余年间,河上肇一直活跃于经济学领域,并投身于共产主义著作译介和共产主义实践活动中。1933年被捕入狱,直至1937年6月出狱。
从大学毕业到被捕的30余年间,河上肇一直以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经济学学者的身份活跃在学界。入狱后,由于读书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他便选择了一些不受限制的汉诗集[3]。以此为契机,大约从入狱两年后的1935年开始,逐渐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狱中他阅读了陆游、陶渊明、王维、白居易和苏轼等中国诗人的诗集,这些书籍成为他出狱后汉诗创作的基础。此外,他还制定了出狱后的三项主要计划:撰写自传、编写《陆放翁鉴赏》,以及整理编辑自己的诗集。出狱后的河上肇依旧沉迷于阅读此类书籍,并将重心转移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研究与创作上,实现了汉诗人的身份转型。但遗憾的是,在他去世之前,这些研究成果以及他创作的诗词均未出版。
河上肇的自传《自叙传》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1947年)出版,而《陆放翁鉴赏》则是经由寿岳文章和吉川幸次郎的校阅后,于1949年出版。此外,1984年岩波书店出版的《河上肇全集(第21卷)》收录了他生前未发表的诗词、诗话,以及他在狱中的手记、随想和识语。
三、河上肇填词相关原稿
河上肇对填词的关注与研究甚至早于同时期的汉学家,相关的著作共三部四册,其中《陆放翁鉴赏》是日本第一部鉴赏陆游作品的诗人主题专著,此外他还在研究填词的同时也尝试创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敏锐度,对近代日本的填词研究有着开创性影响。这些著作按正式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陆放翁鉴赏·上卷》三一书房,1949
2、《陆放翁鉴赏·下卷》三一书房,1949
《陆放翁鉴赏》上、下卷于《河上肇全集(第20卷)》(岩波书店,1982)中被再次收录。后又由岩波书店于2004年和2018年两次再版单行本。
3、《闭户闲咏·第二集(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
收录于《河上肇著作集(第11卷)》(筑摩书房,1965)
4、《词的鉴赏》
收录于《河上肇全集(第21卷)》(岩波书店,1984)
河上肇在出狱前就已经有了将重心转向“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的想法。1936年10月,当局给了河上肇一份题为“释放后生活方针”的调查表,他在“今后准备从事何种工作”一栏中写道:“著述业,有相关经验”,并进一步表示:“我想先从文学创作或评论方面开始尝试,但在当前的出版界中真的能实现吗?对此‘没有头绪。”[4]
至于未出版的原因,杉原史郎在《河上肇全集(第21卷)》的“解说”部分解释道:
“也许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内心坚持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持续关注世界和日本的发展,因此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他的真情实感都会不可避免地从他的著作中流露出来。一个具有如此思想信念和世界历史观的人,怎么能压抑自己在诗词和文章中表达的真实情感,以此证明自己还活着呢?如果为了发表而不得不压抑,换句话说,如果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他宁愿不发表。”[5]606
1939年9月《改造》杂志向他邀稿,而他并未回应,这正是因为他在主观层面上不愿为了发表文章而隐藏自己的信仰、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并非没有机会发表。
前述三部著作均由后来的研究者整理河上肇的手稿后出版。按手稿的完成时间顺序总结如下表,可以看到这些手稿是在1941年6月至1943年11月之间完稿的,历时近三年半(见表1)。
(一)《陆放翁鉴赏》
这12份手稿的原稿现存于京都府立综合资料馆。其中⑴到⑷,以及⑺、⑽到⑿这八篇由寿岳文章和吉川幸次郞汇编成两卷本的《陆放翁鉴赏》。根据寿岳文章在该书“后记”中的说明可知,该书的顺序并不是根据手稿的完成时间,而是根据河上博士自己用红笔在手稿上标注的“放翁鉴赏其一”“同其二”等顺序编撰的。三一书房版中(11)和(12)收录于上卷,其余六篇手稿按照⑵、⑽、⑴、⑺、⑶、⑷的顺序收录于下卷[6]。其后刊行的三个版本,均将上下卷合为一卷。
(二)《闭户闲咏·第二集(1937年7月7日至19
41年)》
表中的⑹《閉戸閑詠(第二集)》至今未出版单行本,而是与《閉戸閑詠以前》《閉戸閑詠(第一集)》《うた日記》《枕上浮雲》等诗歌集一起收录于《河上肇著作集(第11卷)》(筑摩书房,1965)及《河上肇全集(第21卷)》(岩波书店,1984)。这些作品集均为编年体,其中《閉戸閑詠以前》是由编者进行汇编,收录了河上肇从明治时期开始记录的笔记,以及出狱前书信、日记中的作品。
除上述诗歌集以外,《河上肇全集(第21卷)》中的《拾遺》部分收录了河上肇出狱后的作品。《拾遺》外的诗歌集均由河上肇本人亲自整理编辑,题目也由河上肇自拟。河上肇自作的四阕填词作品收录于《閉戸閑詠(第二集)》。
(三)《词的鉴赏》
表1中的⑸《詞の鑑賞(その二)》、⑻《詞の鑑賞(その一)》、⑼《詞の鑑賞(その三)》三份手稿,经由一海知义校订和词学专家村上哲见的审读后,于1984年收录于《河上肇全集(第21卷)》。与上述《陆放翁鉴赏》一样,这些手稿的顺序并不是按照写作顺序排列,而是按照河上肇本人所写标题的原始顺序排列的。这三份手稿目前下落不明,编者一海知义是根据寿岳章子(寿岳文章的长女,1924-2005,日语语言学学者、散文家)誊抄的手稿收录的。
四、填词相关原稿内容及成立过程
(一)《陆放翁鉴赏》
河上肇首次接触到陆游的诗歌约是在1938或1939年,一海知义通过考察京都大学经济学部的“河上文库”,以及河上肇的日记和书信后推断:“河上先生于出狱后的次年或者最晚从第三年起,案头就一直放着一本《陆放翁诗抄》,一有机会便翻开阅读。”[7]
此外,河上肇有在书中贴便条、记录自己感想的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识语”。这些识语收录在《河上肇全集(第21卷)》中。在《李后主》(杨蔭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一书中,河上肇写下了如下的“识语”:
“连日来,我一直在尝试评释李后主的十余首词作,觉得颇为有趣。今天在闲逛时,我偶然路过临川书店,意外地发现了这本书。虽然价格只有35钱,但我从中得到的乐趣却一点也不小。我暗中窃喜,对于读书人的我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晚年带来了很多快乐。”[8]538
在前述手稿的⑷《放翁詩話三十章》中,他又写道:“进入八月后,我屡次高烧,至9月仍未痊愈。病中完成此稿。”经过九个多月的休养,从1942年6月开始,他又开始进行《陆放翁鉴赏》及《词的鉴赏》的创作。河上肇记录下这些“识语”的1942年6月,正是他沉醉于填词这一文学体裁之时。但非常遗憾的是,识语中提到的“评释李后主的十余首词作”的手稿也不知所终,未能一睹其风采。
(二)《闭户闲咏·第二集(1937年7月7日至19
41年)》
河上肇除了对研究填词外,还有四阕填词作品,收录于《閉戸閑詠(第二集)》。
第一、二阕为《弔冰谷博士——乐府忆江南调》和《弔冰谷博士——双调忆江南》,分别作于1942年6月10日和26日。词作中的“冰谷博士”据考证为河上肇的友人——河田嗣郎教授,“冰谷”是河田教授的号。他和河上肇均出生于山口县玖珂郡,两家人为世交,中学时期为同学,后来又成为京都大学法学部、经济学部的同事。1942年5月21日河田嗣郎逝世后,河上肇作诗一首、词两阕,以示悼念。
第三首是《单调十八字·闲中好》,作于1942年6月10日;第四首为同年6月14日所作《菩萨蛮》。与河上肇所作的汉诗、和歌相比,填词作品可谓数量极少。这四阕填词作品外,可能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作品,但遗憾的是目前还不得而知。
(三)《词的鉴赏》
1942年6月,河上肇开始写作⑸《唐五代四大名家詞鑑賞 六十一首》,后将之命名为《詞の鑑賞(その二)》。在序文中他写道:“写于昭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旧友冰谷博士葬礼之日”,并解释了为何当时对填词产生兴趣,“我在这一两年中,一直对陆游的诗很着迷,但到底还是感到腻了,于是我开始利用休息时间阅读这些长短句,我发现这种文学体裁可真是别有一番趣味”,此后又分别于8、9月完成了另两部《詞の鑑賞》。在当时的日本,填词远不像汉诗一样被日本人熟知,基本没有学者研究。但河上肇对填词充满了好奇,并且他认为多阅读填词这种文学体裁对日本人创作自由诗是有帮助的。
五、结语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河上肇,在入狱后被迫停止了一直以来的研究,甚至连阅读相关书籍也被禁止。因此他向“汉诗人”身份的转型,一方面是因为汉诗中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为他提供了一种自我超越的方式。在遭受政治限制的困境中,通过诗歌的阅读、评论与创作,可以追寻一种精神自由和满足感。同时,汉诗中的哲理和思想启示也给予了他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的途径。通过阅读和创作,他能够与古代汉诗人共鸣,思考人生意义及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河上肇于1937年6月出狱,此时正值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际,众所周知河上肇对这场侵略战争持有鲜明的批判与反对态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运用这种传统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意义不言而喻——他希望运用中华文化的精华,来记录时代、表明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并在文化层面反对日本发动战争、抵制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主张“全面西化”的思想。
虽然河上肇作为汉诗人的生涯在其晚年才刚刚开始,但他对填词的关注与研究,甚至早于同时期的汉学家,他勇于突破传统研究,探索陌生的文学形式。他的研究为填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代意义,也为研究填词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此外,河上肇马克思主义学者背景,还为填词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的视角,拓展了日本汉文学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陆越.超越历史和国域的心灵对话——河上肇与陆放翁的比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410-414.
[2]河上肇.自敘伝(一)[M].东京:岩波书店,1952:74.
[3]李世清.河上肇博士的汉诗[J].外国文学研究,1981(02):38-42.
[4]河上肇.自叙伝(四)[M].东京:岩波书店,1952:233.
[5]河上肇.河上肇全集:第21卷[M].东京:岩波书店,1984.
[6]河上肇.河上肇全集:第20卷[M].东京:岩波书店,1982:531.
[7]一海知义.河上肇そして中国[M].东京:岩波文库,1982:3-34.
作者简介:
杨嘉琛(199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词学、域外汉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