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兰
摘 要:传播活动与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具有很多契合点,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加以创新性思考,期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法,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工作服务,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宣传教育
中图分類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54
1 传播学视角下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宣传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也是一种传播,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包括新闻媒体的传播,在职能上有很多交集,而且传播理论也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1.1 宣传教育工作隶属于传播活动
宣传是指宣传者根据一定的意图,以传播和阐明自己的理论、观念和主张,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为目的,有意识地向被宣传者传递信息的一种社会活动。高校宣传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学校党委日常的各种宣传工作和对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工作;对校内外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开展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传播学(Communications)是一门以探索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宗旨的学科。《传播学概论》一书对传播学作了这样的解释,强调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传递信息、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由此可见,人类的一切信息传递过程都可以被称为传播。宣传作为一种信息的传递,从这个角度来说,宣传教育工作也隶属于传播活动,宣传也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1.2 传播活动与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模式统一
传播的基本流程包括“5W”元素,即: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效果。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传播者,既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个团体或组织。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中,传播者即高校宣传者,也可以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受传者,即高校学生,也可以称为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个群体;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所涉及的能够表达某种意思的传播内容,即为信息;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手段或工具,在高校教育宣传工作中,媒体既可以是学生的各种资料,也可以是教师使用的多媒体、PPT等宣传媒介,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还有宣传者的语言、动作等;反馈是受传者收到信息后的回应,反馈有助于传播者了解受传者的状态,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他们提出的问题、各种形式的作业和思考以及与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都是反馈。
传播活动中的基本传播模式是:传播者将信息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给被传播者,其结果如何,并获得某种回馈(reference)。在高校教育宣传工作中,高校宣传者通过媒介向学校师生宣传某方面的内容,并得到效果和反馈,高校教育宣传工作是由特定的传播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宣传者借助于各种媒介渠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宣传内容。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中的宣传模式,即高校宣传者(传播者)利用多种渠道(媒介)向学生(受传者)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信息),期望使学生进一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这样的宣传工作模式就构成了一个传播过程,也就是传播活动。
1.3 传播活动与高校宣传教育的归宿点相同
传播活动的目标之一,是探究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探究传播活动对被传播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探究具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被传播者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校宣传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学校的各种重大事件和活动,而当前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在学校形成学习氛围,在师生中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传播活动与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二者的归宿点是一致的。
2 传播学视角下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宣传教育的策略分析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创新的思路、科学的途径,牢牢把握思政课的话语权,作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各项任务,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必须紧紧围绕宣传教育工作的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把握传播方法,不断开创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1 明确传播主体的主导性——提升“把关人”的素养
所谓“把关人”,就是过滤和处理信息的那部分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作为宣传工作的传播者,既是传播信息的“守门人”,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
在整个宣传工作中,传播者作为宣传工作的主导者,影响是很大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者,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外在素质需要重视非语言媒介,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从体语上看,宣传者的每个微笑,都能体现对宣传内容的自信和自豪之感,让受传者真正信服;从视觉非语言符号上看,宣讲人员规范着装,让受传者感受到严肃与专业;从听觉非语言符号上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者向被宣传者宣讲时使用亲切、激昂、积极向上和富有感情的语音语调,使被宣传者在宣讲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贴心、惬意、亲近的感觉。
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者,还更加需要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做好“把关人”。高校宣传者负责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及监管工作,注重传播正确的内容和价值观,注重提升把关人的政治素质、知識素养和思想素养,真学真懂才能真信真教,对于传播的内容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传播存在争议或者尚未证实的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和权威信息,以及结合自身实际和案例,传递身边真实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让传播的内容与受传者更加接近。
2.2 熟悉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特性——促使传播对象主动地“选择”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目前,大学生群体由于受诸多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容易出现被动接受的现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首先,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必修课程,宣传的内容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课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学习中不够重视、不够了解;其次,理论占据了宣传教育过程中的大部分,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再次,学生过去有一定的基础,不像学习全新知识那样,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最后,相对于高中时期,大学生更多的是喜欢独立探究、不倾向于灌输式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宣传者应了解并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避免过度灌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宣传者应善用高校学生的“选择性”心理,“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识、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接触,即受众在与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与自己相近的媒介和内容接触时,往往倾向于与大众传播活动接触;选择性理解,即受众对所接触到的信息,总是基于自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独特的个体解读,使之与其固有的理解相协调,而非相互抵触;选择性记忆,即受众在接触到信息后,在记忆中保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既有兴趣,又有需求,既有立场,又有态度,观点与自己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通常他们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而不是强行进行单向灌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注重传播方法的创新性——优化媒介的使用
高校宣传教育媒介是传播者与受众信息交流的“桥梁”,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宣传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关系到宣传传播过程效果的强弱。部分宣传者认为,运用现代传播媒介的方式越多效果越好,但过多地使用反而会影响宣传效果,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形式的传播媒介容易使人眼花缭乱,更加关注媒介本身,反而忽视了媒介传播出来的内容。反之,过少的传播媒介,单一的传播媒介,容易使人产生视觉、听觉疲劳,目前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中,传播媒介选择的主要是专题讲座的PPT等媒介。对于沟通方式,部分高校中以正面宣传为主,沟通方式相对单一。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过程中要注重传播媒介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性,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合理地运用传播媒介。互联网时代,给予信息传播更多渠道和展现形式,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师生、家校互动、社区学校联动等助力形成“大宣传”格局,利用多种媒介和多种方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同时,在校园环境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校园橱窗展板、黑板报等丰富的高校校园资源,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鼓励高校学生利用媒介主动获取信息,在遇到不熟知的信息时,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查询、搜集,多媒介获取信息,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
2.4 关注传播信息的特殊性——丰富传播内容
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把握,在传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最终还是所传播的内容能不能让人信服。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需要重点关注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内容。
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握党的二十大主旨,是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重要文献结合起来,通过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和原文学原著,丰富传播内容。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既要通过各种材料去丰富传播内容,又要沉下心来学精学透,将报告内容转化为宣传内容,而不是仅仅将报告内容原封不动地读出来。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中,还要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储备。在宣传中,一些新的内容与以前学生所知晓的内容具有传递和升华的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是让学生明确“是什么”,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中更加关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怎么样”,使知识深化和提升,以往同学们知晓的点就可以简略带过,节约时间,减少宣传内容的重复,重点关注学生不太明白的内容以及新的内容。
另外,在校园传播环境中,传播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案例。例如针对一些环境类的学生,在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为环境作出贡献的典型人物的事迹来宣传,贴近学生专业和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2.5 注重反馈——防止“沉默的螺旋”发生
回馈(reference)是指传播者通过反馈来了解被传播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并能帮助传播者改进其传播方式的手段,从而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做出反应。在校园这个传播系统中,反馈同大众传播类似,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而且由于学生的反馈大多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正如“沉默的螺旋”,当学生反馈时,他们大多会先去了解周围人的想法,当发现周围的人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加大胆;当发现身边的人与自己的想法不符时,选择“沉默”——不表达,不反馈,以防被别人“孤立”。
所以,及时获取信息反馈,完善反馈渠道,对高校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工作要以解决学生所思所惑为导向,不仅以学生为出发点,更要以学生为落脚点,关注学生的反馈。在宣传过程中快速地捕捉到重要的、有用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控宣传,做到及时性。宣传者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地调整宣传方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己及时地了解自己不懂的内容。有效的反馈要及时准确,如果反馈滞后,一些错误的认识可能已经先入为主地进入了学生的意识状态,正确的概念和认识往往很难再形成,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反馈和沟通说出来,防止出现“沉默的螺旋”。有效的反馈也能帮助宣传者了解自身的不足,帮助宣传者快速整理对宣传过程的反思,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同时在与学生的反馈交流中,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高校的宣传工作应该如何更好地展开,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也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对高校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期望通过关注传播活动和宣传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内在联系,来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要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是当前的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的宣传实质上是一个大众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更好地关注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媒介以及反馈等,以此来优化传播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更好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师生中落地生根;让高校学生不负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与党和国家风雨同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高校宣传工作中的传播学理论应用[J].科技信息,2009,(28):45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9.
[3]王晓红.高校宣传工作中的传播学理论应用[J].科技信息,2009,(28):457.